了解公務員系統的人都知道,公務員的晉級晉升是有一套流程的。有人測算過,說年輕的公務員科員,快的話,十年左右的時間就可以晉升為副處級(副縣級)干部。但實際情況是,很少有公務員能用十年的時間晉級為副縣級干部。尤其是基層單位的科員,十年時間能晉級為副科級干部就算不錯了。
1)
有一項統計數據顯示,全國范圍內,從科員晉升至縣處級干部的比例僅為4.4%,升至廳局級的比例低至1%,能躋身省部級的更是鳳毛麟角(僅萬分之四)。
另一項調研數據顯示,長三角某地級市,市直機關公務員晉升副科級職務平均需要6.3年,但鄉鎮公務員晉升副科級職務平均需要11.7年,這一差距真是反映了基層公務員晉升的漫長與艱難。
其實,無論是市直機關公務員,還是基層公務員,想晉升到縣處級都是很難的。講得更直白點,市直機關公務員需要熬很多年,并且在機會適當的時候才有可能晉升為縣處級干部,而鄉鎮這樣的基層單位公務員,幾乎沒有可能晉升為縣處級干部。
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基層單位職級職數有限”,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往往“僧多粥少”。加上部分地區公務員在晉級過程中遭遇了“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受到了嚴重挫傷,不僅影響了工作效率,也加劇了人才流失。
2)
現在越來越多的地方意識到,不能讓長期承擔繁重行政事務和一線任務的基層公務員一直這么吃虧,這種現象一定要得到改變,晉升過程一定要公開透明,要讓老實做事的人得到實惠。
比如府谷縣,在落實《公務員職務與職級并行規定》時建立“全程紀實”制度,從動議、民主推薦到考察公示,每一步均有據可查;再比如某市,通過公開選拔和公正評審,將晉升程序透明化,確保“能者上、庸者下”;還有武功縣,明確提出“憑實績用干部”,對鄉村振興、重點項目中的表現突出者優先晉升。
可見,公務員晉升機制越來越透明了,實績和能力越來越重要了。以往“熬資歷”和“找關系”的局面正在發生變化,公務員要想晉升,必須在工作中展現實際的能力和突出的工作成果。
什么是實績?就是在實際工作中的能力和貢獻。像基層公務員,他們常常受到各個方面的考核,尤其是一些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工作。例如,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優化公共服務、解決民生難題等,都是基層公務員工作的重要任務。如果能夠在這些領域取得明顯的成效,就能夠獲得上級領導的認可和同事們的肯定,獲得晉級。
3)
話說回來,雖然在透明化機制下,“實績”將逐漸取代“資歷”,成為公務員晉升的核心競爭力,但不代表公務員不需要熬資歷。
公務員工作具有連續性和復雜性,資歷代表了對政策法規、業務流程的熟悉程度。沒有多年工作經歷的公務員,很難真正理解工作的復雜性和多變性。尤其是在涉及到領導崗位的晉升時,通常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組織能力和綜合素質,這些能力往往是通過長時間的實踐和積累才能培養出來的。
也就是講,公務員晉升機制的透明化和實績導向為更多有能力的干部提供了晉升的機會,但多年的經驗積累也是非常重要的,兩者之間的平衡,才是實現公務員隊伍長期穩定發展的關鍵所在。
今日話題:你身邊有在公務員系統上班的朋友嗎?他們的工作狀態怎么樣?歡迎大家參與討論。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小王老師教育課堂
(圖片來源網絡,若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