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天使支教并“設為星標 ★ ” 一起探尋適合兒童的教育!
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訪談中,談到和女兒的一段對話,大致內容是這樣的。
她對女兒說:“你們這代人比我們這代人厲害,天天都能學新知識!我們上學時根本沒學什么。”
女兒卻反駁:
“我們才羨慕你們那代人,你們太幸福了! 你們根本體會不到我們的痛苦。
每天早上7點鐘坐進教室,一直坐到下午5點半,回家寫完作業就要11點了。
媽媽,這不是一天,而是12年。 連周六日都被你們占上了。 ”
李玫瑾聽后很震驚,感慨道:“確實,這么下去,人不瘋才怪呢!”
我小時候很少聽說哪個同學抑郁了休學了,而現在心理亞健康的孩子比比皆是。
兩代人抗壓差異這么大嗎,問題究竟出在了哪兒?
浙大教授沈華清一語道破了天機,他說:
“現在的孩子,從幼兒園到大學,都是關在籠子里養大的。幼兒園是籠子、小學初中是籠子、高中更是個籠子。到頭來,父母還責怪他怎么不會飛,給他時間,他也不出去玩、不社交。”
為人師者,沈教授更希望看到學生們有想法、有夢想的活著。
他說,當一個孩子宅、自閉,又沒朋友,才是最危險的。
看似擁有極其豐富的物質,但快樂卻是極少的,這樣長大的孩子痛苦壓抑,很難不出現心理問題。
圖片來源:電影《云上日出》
想想我小時候,作業沒女兒多,學習之余的時間還能自由支配。
雖不像現在的孩子到處旅游,玩的全是高大上的東西,可那時踢毽子、跳皮筋、捉迷藏、游野泳,卻豐富了整個童年。
再來看現在的孩子,他們中的大多數放學被家長急匆匆地拎回家,關起門就是作業加幾套真題,寫完看會書就該睡了。
他們活成了一尾孤獨的魚,別無選擇地生活在精致的魚缸里,在家、學校與輔導班間“三點一線”。
心理學里,有個著名的“魚缸法則”,人民日報把它排在了9個“黃金教育法則”之首。
講的是有人養了一缸魚,兩年過去了,魚的“個頭”毫無變化。
直到有天,魚缸被不小心打碎了,十幾條魚被放養到院子的池塘里。
短短2個月時間,這些魚竟由原來的3寸瘋長到了1尺。
小魚需要空間,孩子也是。
缺乏足夠的運動空間,無法與外界建立順暢的連接,孩子的身心發展會嚴重受阻。
教育部先前發文稱,截至到2020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不及格率,小學生6.5%,初中生14.5%,高中生11.8%,而大學生為30%。
孩子被圈養,造成不僅是體弱、近視、肥胖、頸椎病,更嚴重的會導致孩子心理問題。
因為他很少去見外面的世界,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凡人生有點小挫折,就有可能成為他邁不過去的坎。
人民日報曾公布過這樣一組數據,“青少年抑郁癥檢出率高達24.6%”。也就是說,每4個孩子就有一個抑郁的!
一個常年被關在魚缸里的孩子,當世界被縮小到書桌的方寸之間,成長道路就會因狹窄而變得特別艱難。
圖片來源:電影《害蟲》
《女心理師》里來訪者蔣靜,是一位被母親“圈養”了30年的女孩。
5歲被逼著學鋼琴,每天10個小時起,就算手指流血,母親也不允許她停下來。
壓抑的她咬牙堅持,參加各種鋼琴比賽,也拿過不少獎杯。
母親本以為他會按照自己完美規劃,在鋼琴藝術路上走得更遠,人生也一帆風順。
可不料她越走越偏,患上暴食癥,整個人精神狀態特別差。
在母親愛的“牢籠”里,她壓抑得喘不過氣來,不許交友,不許穿短褲,不許做一切超出母親控制范圍的事。
圖片來源:電視劇《女心理師》
常年被禁錮在“好女孩”模板里,沒有片刻的自由的蔣靜,想要割腕輕生。
她滿心絕望地留下遺書,砸碎母親送自己的所有東西后,歇斯底里道:
“我根本不想拿什么一等獎,我根本不想彈鋼琴,我不想要這樣的生活!而你,為什么要套住我?”
圖片來源:電視劇《女心理師》
原來,在魚缸里養孩子注定是悲劇。
孩子和父母親密地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卻彼此陌生,甚至是無話可談。而孩子只能關起門對著日記本、陌生網友才敢聊幾句心里話。
父母看不見孩子的需求,孩子也無法逃離父母的控制,長期的壓抑下,他可能以自暴自棄的方式毀掉自己。
就像眾人艷羨的蔣靜,頭30年的人生里活得都是母親的期待,但母愛之重讓她身心俱疲,不得以放棄生命來逃離“圈養”的牢籠。
圖片來源:電視劇《女心理師》
魯迅先生曾說,對孩子“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因為被“圈養”大的孩子,心理會慢慢失衡,喪失掉內心的“自我”,至少沒辦法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
我們也許暫時沒有辦法改變大環境,但是至少可以在家庭中,幫孩子爭取一個更廣闊的天地。
01
允許孩子平庸
比逼著他優秀更重要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電影里,有這么一句話:
“誰小時候不覺得自己擁有金燦燦的人生呢?但殘酷的是我們大多數人,迎接的將是平凡的一生。”
如無意外,我們的孩子將延續我們的平凡之路。
很多父母用焦慮和過度期待養出的娃,最后都會被送到精神科的治療室里,甚至一生都要遭受病痛折磨。
圖片來源:電視劇《少年法庭》
其實只要想一想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什么?雞出一個脆弱壓抑的學霸,還是培養他成為健康、幸福的普通人?很多焦慮都會隨之減少。
我非常贊同作家梁曉聲在《人世間》里的一句話:
“孩子若是平凡之輩,那就承歡膝下;若是出類拔萃,那就讓其展翅高飛;接受孩子的平庸,就像孩子從來沒有要求父母,一定要多么優秀一樣。”
每個孩子來到這世上,都有自己的使命。考上重點大學、出人頭地固然好,但實在做不到,也不要緊。
畢竟孩子出生那刻起,父母最大心愿,就是盼著他健康快樂,我們不忘初心就好。
02
允許孩子另辟蹊徑
比盲目補短板更重要
清華大學前客座教授龍平有三個孩子,老大老二學習都名列前茅,唯獨小女兒是個學渣,數學方面一竅不通。
在接到老師電話后,他沒有氣急敗壞的雞娃,而是做出一個重大決定:不補劣勢數學,只補優勢畫畫。
他認為,“當孩子某項資質確實不行時,盲目補他的短板,只會越補越沒自信。”
如果孩子慢如蝸牛,我們不應該把她當兔子攆,使勁拉他向前奔跑,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苦苦掙扎,而要讓他選擇擅長的領域深耕。
圖片來源:電影《墊底辣妹》
無獨有偶,李玫瑾的教育方法同樣蘊藏了大智慧。
女兒雖然很認真很努力,但成績就是提不上去。李玫瑾沒逼女兒提高成績,而是啟發她尋找擅長的方向。
后來女兒通過藝考上了重點大學,成為了一名音樂老師,活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其實,雞娃終極的目標是自省,讓孩子對自己有客觀的認知、揚長避短,發揮最大優勢。
03
鼓勵孩子多出去走走
做他的“破缸人”
“中國榜樣家長”劉稱蓮,憑借“給孩子寬廣的世界”,一路把女兒培養成北大學霸。
女兒上初中時,語文課本當中講到了《社戲》,魯鎮的熱鬧風光對少年魯迅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可當她看到女兒閱讀時索然無味的樣子,就帶女兒回了一趟陜西老家。
正趕上喜慶的節日,晚上燈火通明,燈籠高掛,鎮上的人們都出來趕集、看戲,好不熱鬧,黃土地特有的人文風情,讓女兒興奮不已。
在女兒學習壓力大,最難熬的時候,劉稱蓮沒有給她加碼,而是做出一個“瘋狂”的決定,連夜帶她趕往內蒙古,幫女兒圓了看流星雨的夢。
她始終覺得,一定要讓孩子的生活豐富多彩,她才會興高采烈。只有心里快樂了,心態放開了,學習起來才動力十足,才能更好地戰勝遠方。
在劉稱蓮的鼓勵下,女兒心態越來越好,成績穩步提高,最后考上了北大。
圖片來源:電視劇《小舍得》
有句話說得好:蛟龍給以魚缸,則困于淺水;大鵬投以藍天,則展翅翱翔。
只有讓孩子多接觸外界,生活體驗越豐富,孩子頭腦才會更加靈活機敏,反而會有助于學習。
作家小霍丁·卡特說:“我們希望有兩份永久的遺產能夠留給我們的孩子,一個是根,另一個是翅膀。”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優秀孩子的背后,往往站著有遠見、敢放手讓他闖蕩的“破缸”父母。
所以,別再把孩子養在魚缸中,生如鯤鵬,當入天空與大海。
點個【在看】,愿你我共勉!
樹媽說:
這屆孩子太不容易了,雖享受著各種優質資源,卻承載了父母太多的心血,不敢輕易辜負這份厚望。
同樣,這代父母也非常不易,面對復雜的環境、社會巨變、孩子心里需求的改變,比任何時候都要焦慮、彷徨、不知所措。
但無論如何,你給孩子的世界有多寬廣,他的未來就能走多遠。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我們只需幫他避開那些錯誤的荊棘和陷阱,至于人生的路,就交由他自己去走吧。
來源:成長樹
兒童的未來在教育
未來是一個需要創造力的時代
有沒有一種教育能讓孩子
當下環境下培養出應有的創造力?
有沒有一種教育能讓孩子
在老師陪伴下建立屬于自己文化的歸屬?
有沒有一種教育能讓老師
與孩子一起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尋找有緣家庭,一起探尋適合兒童的教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