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體系上面有個著名的不可能三角:高醫療品質、要就醫效率、醫療費用低,這三者不可能同時滿足,而所有國家的醫療體制都是在這三個要素之間做取舍,需求平衡。但是不管怎么弄,都有人不滿意。
醫療本質上是無限需求,資源是有限的,這就是矛盾。
以英國、意大利為代表的免費醫療體制,就是醫療費用低和高醫療品質,這就產生了極低的醫療效率——分級診療。
以意大利為例,生病后,患者須從家庭醫生開始診斷,家庭醫生無法處理后,再去預約專業醫生,若患者需要住院治療,則由專業醫生去預約綜合醫院。可以說,沒有家庭醫生的人,連醫院的大門都摸不著。
即便有家庭醫生,也不利索,2019年,加拿大患者從全科醫生轉診到接受治療之間的平均等待時間為20.9周,較2018年的19.8周增加了一周。
以印度,朝鮮為代表的免費醫療體制,就是醫療費用低和就醫方便,但是醫療品質可就呵呵了。
高就醫效率和高品質醫療的代表就是美國,代價就是貴,貴,貴,一個中產沒有保險的話,一場大病足以破產。
更多的國家則是在三角形中做均衡,不走極端,都搞一點,但是只要進入老齡化,則不可避免涉及醫保控費的三大殺器:醫藥集采、醫療控費和分級診療,當前我們國家正在走第一步和第二步。
今天我們聊聊日本。
90年代,由于醫保出現巨額赤字危機,政府對藥品實施強力的費用管控手段,并隨后延伸到了醫療控費。
日本的集采極為嚴厲,對所有藥品無差別降價,甚至都不需要談判,管你是什么創新藥、原研藥、進口藥、仿制藥,全部降價,而且每兩年必須降價一次,直到現在依然在堅持(做了小幅度修改):
因為無利可圖,日本的很多藥品出現了短缺,直接就沒藥了,怎么辦?
刺激人心的一幕來了,2023年設立“仿制藥戰略儲備”,針對短缺藥品強制要求企業保供。
美國的集采也很刺激,談判主要針對的就是原研藥,如果藥企拒絕談判,將面臨高額消費稅(第一年為銷售額的65%,逐年遞增至95%)
你覺得日本和美國的做法對企業公平嗎?還是市場經濟嗎?
扯遠了,繼續說日本,很多人眼里的醫藥天堂日本,以為集采和醫療控費,發生了大批量的事故。
1990年到2010年慘烈的20年就不說了,我們看看2020年之后,最近四年的醫藥事故:
其中小林化工事件最為嚴重,直接損失:召回成本+停產損失達340億日元;間接損失:日本仿制藥行業股價整體下跌12%(2020年),消費者信心指數下降20點;長期影響:企業合規成本上升30%(2021年起),中小企業并購加速(2020-2023年共29起并購)。
除此之外,日本還出現了大量的醫藥短缺現象,不管是仿制藥還是原研藥,直接連治療這個病的藥品都沒有了,下圖是2023年數據:
我們再看一下日美歐仿制藥市場對比(2023年),日本醫藥事故的發生遠高于歐美:
在2023年日本的仿制藥進口中,60%來源于印度,25%來源于中國,15%來源于韓國。日本仿制藥使用率從2007年17%上升至2023年82%,僅僅16年時間,仿制藥就成了日本人用藥的主體。
仿制藥的大量使用在日本同樣引起了巨大爭議,部分患者改用仿制藥后出現療效不足(如降壓藥、抗抑郁藥)或副作用增加,日本醫學會警示稱,某些仿制藥生物等效性(BE)試驗數據不充分,可能導致臨床效果差異。中國今天發生的一切,在日本早已經經歷過。
患者質疑,醫學界不滿,藥廠倒閉,那政府是吃飽了撐著找大家不痛快嗎?
再次回到文首,你喜歡英國模式、朝鮮模式、美國模式,日本模式,還是中國模式?
我們中國是什么樣的國情呢,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地域廣闊,發展不平衡,深度老齡化,大量的農村貧困人口以城鎮老人,這些人都要吃藥看病。
再看鄰國,紀錄片社保危機中也不得不承認,即使日本醫保制度早已問題重重,但卻依然是社會最重要的一張安全網,給了所有人最起碼的尊嚴和希望。
社保兜底,自費或者商業保險求品質,早就是定下的決策。
誰也沒有辦法和大勢對抗,誰也不行。
最后做個小活動,中國平安最近股價比較低迷,大家對于公司基本面有什么想提問的,可以放在留言區,我看到后會統一回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