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第一次將理論付諸實踐!雖然有點難,但能為家鄉做點事,心里特別踏實。”她的笑容在初春的陽光下顯得格外燦爛,對于河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專業的劉佳盈來說,這是一次生動的實踐。
初春的清晨,還帶著一絲絲寒意,但喜峰口長城腳下卻早已熱鬧起來。
2月14日,一場特別的活動——“返鄉學子走栗鄉”,在這里拉開了帷幕。12名返鄉大學生們懷揣著對家鄉的眷戀與熱愛,踏上這片熟悉的土地,用所學知識為家鄉注入青春的活力。
在喜峰雄關大刀園的果園里,返鄉學子們手持剪刀,小心翼翼地為果樹修剪枝條,雖動作略顯生疏,但每個人都干勁十足。
“同學們,剪枝不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份責任。”張國華站在一旁,耐心地指導著。作為喜峰雄關大刀園的總經理,他不僅是一位企業家,更是家鄉紅色文化的傳承者。
剪刀的“咔嚓”聲與學子們的歡聲笑語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溫馨的畫面。這不僅是對家鄉的一次回饋,更是當代大學生對家鄉熱愛的生動體現,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學以致用”的真諦,也展現了我縣對人才的重視與培養。
此外,為傳承紅色基因,厚植愛國情懷,張國華還組織返鄉大學生們參觀了喜峰口長城抗戰博物館并進行了講解。
“同學們,你們看,這就是當年29軍將士在喜峰口抗擊日軍的地方。”張國華聲音洪亮而有力,“那時候,我們的先輩們用大刀和血肉之軀,守護著這片土地。”他的話語中滿是自豪與敬意,返鄉大學生們圍在一起,聽得入神。
不遠處,旅游管理專業的任繼偉正認真聆聽著,她心中早已有了自己的目標:“我希望能成為一名紅色講解員,把喜峰口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另一邊,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張浩然與身邊的同學討論著,“我們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讓更多人了解家鄉的紅色文化。”同學們紛紛點頭,氣氛熱烈。
初春的暖陽灑在喜峰口的每一寸土地上,也溫暖著返鄉大學生的心,他們用青春的“剪影”,為家鄉的春天增添了一抹最動人的色彩,在這里,他們找到了自己的價值,也找到了對家鄉更深的熱愛。
THE END
圖文:趙志鵬
編輯:王喜增
編審:贠開芳
新聞熱線:0315-5611257
詩意山水
畫境栗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