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冬天至1966年春天,
在平度大地上,曾經發生過一場戰天斗地、
氣勢恢宏的治水壯舉。
全縣十萬民兵用小推車、鐵鎬、鐵锨、扁擔、
抬筐等簡陋的工具,
建成了一條蜿蜒60公里的人工長河——澤河。
澤河的修建,
改變了平度西南部“伏秋雨集,
率為澤國”的水文地貌,
改寫了“平度州,十年九不收”的稼穡境況。
平度市檔案館館藏澤河水利工程案卷(部分)
吉光片羽,見證歷史;雪泥鴻爪,留存記憶。平度市檔案館根據檔案資料整理編撰以下澤河人物故事詩文,以饗廣大讀者。
“檔案工作存史資政育人,是一項利國利民、惠及千秋萬代的崇高事業?!逼蕉仁袡n案館將持續推進“澤河精神”研究,以澤河檔案講述平度故事,展示平度形象,彰顯平度紅色歷史文化底蘊。
1965年冬,澤河工地崔家集團施工場面
拯救生命
1966年4月9日晚,夜幕下的張戈莊公社位村一片靜謐和安詳,住在這個村莊的澤河工程蟠桃建橋營十里堡連的民兵們停下白日的辛勞,端坐在昏黃的油燈下聚精會神地學習。
大約八點半鐘,一陣凄厲的哭聲忽然從鄰居家傳過來,大伙的心一下子提了起來,有人說:“準是馬洪太的兒媳婦不行了!聽說她今天下午生孩子,用土法子接生的,得了‘產后風’,昏迷幾次了,病得很嚴重……”
大伙正在談論著,21歲的團支書劉進誥忽地站起來,說道:“咱是共青團員,群眾有困難,不能不管!”他和兩個民兵走出門,順著哭聲來到這家人的門口。這時,一個婦女憂郁著臉從屋里出來,告訴他們說,病人正是馬洪太的兒媳婦,名叫袁秀玉,今年23歲,生第一胎,遇上難產,好不容易把孩子生下來,又得了“產后風”,現在已經不省人事,抬到地上了,正準備后事。
劉進誥得知:老人有三個兒子。產婦的丈夫馬樹德排行老三,在膠縣教學;老人的另外兩個兒子,也都在外地工作。平日,家中只有老兩口和這個兒媳婦一起過日子。
劉進誥對老人說:“只要病人有一口氣,就得搶救!沒有人,我們幫人;沒有錢,我們出錢!我們現在就去請醫生!”
他們飛身跨上自行車,向著人民醫院疾馳而去。
夜深人靜,人民醫院只有急癥室還亮著燈光。值班護士聞知后馬上向領導報告,醫院黨支部書記李丕林問明情況,迅速安排婦產科醫生王桂秋和愛克斯光室醫生陳啟旺二人出診。王桂秋不會騎自行車,劉進誥便用自行車載著王桂秋。
從位村出發到現在,已經過去大約兩個小時了,病人是否還能搶救過來?劉進誥的心一直懸在半空中。他們一路上顧不得說話,蹬車如飛。
兩位醫生一到病人家中,顧不上坐下歇口氣、喝口水,馬上開始了緊張的工作,查呼吸,試脈搏,量血壓,測體溫……一番診查后,醫生很快得出結論:病人患的是“子癇癥”,病情危急,必須立即住院治療。
此時,駐地的民兵們還沒有沉睡,都在牽掛著產婦的生命安危。
一聽說要送病人住院,民兵們一個個從地鋪上坐起來,踴躍報名護送病人。他們手腳麻利地綁好擔架床,連長孫榮華、民兵劉進誥和劉明臣以及本村的幾個青年人迅速組成一支擔架隊。
由位村到縣城有15里路,黑燈瞎火,民兵們一路上小步快跑,一個個氣喘吁吁,又小心翼翼,唯恐顛著病人。當他們趕到醫院時,已是凌晨四點半鐘。
經過醫生搶救,袁秀玉轉危為安。當她蘇醒過來,看到病房里那雪白的墻壁、潔白的被褥,恍然間,大腦一片空白,她問:“我怎么上這里來了?”醫生告訴她:“是挖澤河的民兵把你抬來的?!痹阌衤牶螅瑴I如泉涌。
“虧著你們……救了我和孩子兩條命。”她哽咽著。
從死亡線上救回了初為人母的袁秀玉,劉進誥他們的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當他們腳步輕快地返回位村時,已是東方欲曉,上工的號聲正在嘹亮地響起。
1965年冬,澤河工地馬戈莊團民兵冒著嚴寒施工
父女都是“五好戰斗員”
仁兆團店西連共產黨員戴宏舉、共青團員戴慶美,父女二人一個是掘土猛將,一個是推車能手。
在后方,他們爺倆一個是生產隊長,一個是婦女主任。當大隊黨支部動員挖河時,爺倆爭著報名,戴慶美說:“挖河是咱全縣的大事,我年輕力壯,應當到前方去接受鍛煉。”戴宏舉說:“別看我上了一點年紀,不論挖土還是推車子,還可以和年輕人比一比?!秉h支部原打算讓他家只出一個勞力上河,看到兩人要求都很迫切,便幫助他們安排好家里的事情,批準了爺倆的要求。
工地上,哪里有困難,他就到哪里去;哪樣活兒重,他就揀哪樣活兒干。挖浮土時,他把著小車不放,每天推土180多車。浮土拿掉以后,露出硬“干勾”,他看到同志們挖“干勾”很吃力,便放下車子,拿起三叉來,他一人掘“干勾”,兩輛車子還推不完。
戴慶美工作積極,任勞任怨,勞動很出色。自開工以來,一直堅持推車子,兩只腳磨出許多血泡,同志們勸她干輕松一點的活兒——裝車子——把腳養一養,她說:“怕吃苦,我就不來上河了。工作越艱苦,越能鍛煉人!”后來,她干脆和男民兵一樣,脫掉鞋子,赤著腳推車子。
戴宏舉和戴慶美父女兩人的模范行動,受到全體民兵的贊揚。在“五好”評比中,他倆都被評為“五好戰斗員”。
1966年春,澤河工地建橋營土法造橋
登門傳藝
1966年4月27日下午,青楊建橋營教導員杜進柱正在工地上與大家一起勞動,忽然發現石料加工處有幾個人走來走去觀察橋板,他上前一問,原來他們是馬戈莊建橋營派來學習橋板加工技術的。杜進柱便叫來一名老技工,向他們介紹了橋板加工技術。
參觀的人走后,杜進柱老是放心不下,他想:“橋板加工技術雖說沒有什么奧秘,但要真正學會,不是一時半霎就可以辦得到的?!蓖砩?,營部開會的時候,他把這個問題提了出來,他說:“馬戈莊建橋營的同志,為了把橋修好,特地跑來學習技術,咱們如果不能真正教會人家,就不能幫人家解決實際困難,就等于沒有盡到責任?!贝蠹衣撓氲浇鼛滋鞂W過的《紀念白求恩》,一致表示:“發揚白求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幫人要幫到底,干脆派人登門傳藝!”于是,營部決定派老技工程希令去完成這個任務。
第二天,程希令帶著鋪蓋和干糧,徒步15里趕到馬戈莊建橋營工地,他向營部負責同志說明來意后,對方很受感動。技術連長常守仁說:“昨天,俺本來想提出請您幫忙,但是考慮到你們也很忙,就不好意思說出口,真沒想到,青楊建橋營能主動派您上門傳藝!”有民兵說:“程老師傅,您這次不僅帶來了技術,還帶來了好思想、好風格!”
程希令在馬戈莊建橋營一直住了4天,直到幫他們過了橋板加工技術關,才返回本營。
1966年春,澤河工地古峴團女民兵集體學習
把近水讓給群眾吃
新河團民兵住在瀕海的大苗家和三苗家。這里是鹽堿地帶,沒有井泉,當地群眾常年吃河水和灣水。今春天氣干旱,附近河里沒有水,灣也快要干涸了。新河團進駐此地,人員增多,吃水變得更加緊張起來。
團黨委發現這個情況后,大家通過組織學習,認識到與駐村群眾搞好團結的重要性,一致表示:“把方便讓給群眾,我們去遠處拉水吃?!睎|崔家連備下3個大缸,用大車到3里外的淄陽河和小劉家村拉水,拉1天,吃4天。坡子連向社員借了25只水桶,也到遠處拉水吃。
讓利于民,不與民爭,他們的這種做法受到了駐地群眾的好評。
十里堡生產橋(2024年9月李明強攝)
房東老大娘的一份心意
1965年12月10日,住在張舍公社鄧家村的白埠團西史家連民兵趙吉進得了重感冒,從工地上回到宿舍養病,這可忙壞了房東鄧明德家老大娘,她先燒熱了炕頭,又拿出棉被,買來紅糖、大姜,找來蘇子葉、蔥根,燒了水給病人喝。忙活完這些事情后,她就坐在病人身邊,等待著病人出汗,可是,趙吉進一直不出汗,真把老大娘急壞了,是炕頭還不夠暖和?老大娘再往灶門續柴加火。她守在病人身邊,一夜沒有睡覺,直等到病人出了汗,她才長舒了一口氣,又趕緊忙著給病人煮雞蛋吃,燒疙瘩湯喝。在老大娘的熱切關懷下,趙吉進很快就恢復了健康,重返工地。
這個病號剛好,民兵姜云清又病了,本打算不讓老大娘知道,可是到底還是被細心的老大娘發覺了。她拿出儲藏了很久的白面和腌了很久舍不得吃的一點臘肉,包了餃子給姜云清吃。姜云清怎么也不肯吃,老大娘語重心長地說:“孩子,我給你做點好吃的,是為了讓你早點好起來,你們早一天把澤河挖好,好讓全縣人民再也不受水災,這也算是我對挖河的一份心意!”姜云清感動得眼含熱淚吃下去。第二天,病還沒有痊愈,他就回到工地上。
全體指戰員聽說老大娘的故事后,紛紛表示:堅決挖好澤河,報答群眾對我們的關懷和期望!
位村橋頭石碑(2024年9月王守梅攝)
(高成升 王守梅 李豐寶 高巖)
來源:半島都市報平度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