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吃的"新愁”看改革開放
文/劉振勛
前天,老伴問我:“咱們今天吃什么呢?”我正忙著寫篇稿子,
便隨口說道:“吃什么都可以,你看著做吧。”她說:“我想了半天
了,也沒啥新鮮樣的,想不到如今確為吃什么發愁了?!边@一句話,
竟勾起我好多的回憶。
民以食為天,從我記事那一天起,在吃的問題上就沒少傷腦筋。小時候家里窮,一家人整天在糠菜中過日子,吃了上頓沒下頓。上小學時,由于營養不良,瘦得皮包骨頭,媽媽不知從什么地方討換到一點玉米面,給我蒸了幾個窩窩頭。望著那金黃的窩頭真是饞得不行。
1960年,我在農村工作,時值20來歲的年紀,正是能吃的時候。可當時正是國家困難時期,糧食每月只有28斤,每天吃的是玉米面糊糊、或一碗純玉米粒的飯、或漆黑的紅薯面窩頭,或把苞米棒子用火堿水侵泡放進大鐵鍋中烀成湖狀,叫作苞米棒子淀粉,再參些玉米面,做成窩頭;那時有個口號:“糧食不足,瓜菜代”,不得不把褲腰帶勒了又勒。
困難時期過去以后,情況雖然大有好轉,但仍然是實行糧食定量供應。那時糧站經常性供應的糧食品種有白面、大米、高粱米、玉米面。白面分全麥粉、標準粉和精粉,大米也分一二三等。每到月末,糧店都會公布下個月不同種類的糧食,按人口供應的數量。對于老百姓來說,主要關心的是細糧供應的數量,每個時期、每個月都有變化,六、七十年代每人每月6斤左右的細糧,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每人每月能增到12斤左右,當然,逢年過節還能多供應一些。豆油基本是每人每月3兩。
自1996年,憑證定量買糧買油的時代結束了。一直作為我國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第二貨幣”——糧票及糧證,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榮退休”了。同時,對于肉、蛋、豆制品等等,都取消了憑票制;標志著時代發展了,我們國家富強了,人民富裕了。人們可以想吃面食,就多買白面,一般家庭每月細糧由以前的1/4或1/3,變化為3/4或100%。
如今生活好了,再不用為填飽肚子而發愁了,人們從以前的“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從白菜、土豆、羅卜老三樣,到芹菜、菜花、西紅柿、西蘭花、蒜苗、蒜苔等“細菜” 到有機蔬菜;從單一的豆油到花生油、菜籽油、棉籽油、葵花子油、玉米胚芽油、亞麻籽油、芝麻油等新品種。從買豬肉一定要選擇比較肥的,到今天專選瘦的買,或轉為以牛、羊肉為主,而禽魚類更是首選,從喝牛奶、酸奶,到喝羊奶、再到有機羊奶,駱駝奶;從年節才能吃的雞鴨魚肉,到海鮮新貨,時令菜蔬,啥時候想吃,都可以買到。以前一些山野菜都是用來充饑的,如今卻成為了較高檔飯店的奢侈品了。
可是,真的想不到,現如今卻又為花樣翻新而發愁了,豈不是天大的好事?想到這里,我不禁為這種“愁”而欣慰。
要說改革開放四十年勤奮的中國人民在時代洪流中砥礪前行;使這個神奇的土地上發生了夢幻般地,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騰飛,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生機無限;躍躍脈動;嬗變得讓人格外驚詫與震撼:顛覆得讓人難以置信與超越:人們生活發生從量變到質的變化。
人民生活水平遂年的提高,給百姓帶來的實惠。人民的幸福感越來越強,沒有改革開放,哪有百姓今天的幸福生活。人們都是由衷地訴說著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
衣食住行都發生了讓人意想不到的變化。“吃”僅是一些變化中的一個方面。一路走來,人們從吃不飽到填飽肚子,又到享受各種美味,現在又到了講究健康營養,選擇無污染、零添加、無公害、純綠色、有機的糧食和蔬菜,并在色、香、味中去享受美味佳肴。從中我們深切感受到了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國泰民安,帶給廣大人民餐桌的種種變化。
我們今天的生活非常的富足和美好,我們的明天會更加富足和美好。
(本文系水緣文學(ID:sywxwk)原創首發,作者:劉振勛)
劉振勛簡介,筆(網)名:閑庭信步,遼寧省鐵嶺市縣級退休干部。退休18年中,在全國97家報刊發表文學作品1300多篇、200多萬字,另有詩詞1200多首。出版個人專著五部(詩詞3部、散文2部)話劇劇本一部;編輯出版文學作品二部。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協會會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