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埃及的貓神崇拜到故宮的御前帶爪侍衛,從《搜神記》里的“貍妖”到陸游筆下的“貍奴”,貓這種生物早已在人類文明的褶皺里留下了無數爪印。
它們時而高冷如君王,時而軟萌似毛團,一邊用尾巴掃過歷史的塵埃,一邊用肉墊踩出文化的紋路。
若想深入了解這場跨越千年的“人貓博弈”,以下四本書堪稱"貓學"必修課——
愛好歷史的可猛吸的《中國擼貓簡史》,感受“朕的江山不如貓”的震撼;
喜好文學的必啃的《中國貓咪》,跟著大黃體驗“貓生即旅程”的哲學;
有考據癖的必刷的《貓在故紙堆》,解鎖古籍中的妖貓密碼;
顏控黨人可直撲《貓奴圖傳》,邊笑邊存圖,收獲朋友圈九宮格素材。
既能讓你笑看古人如何淪為貓奴,也能助你參透貓生哲學,順便在朋友圈曬出“有文化”的擼貓語錄。
01
《中國擼貓簡史》
歷史考古·文化冷知識·貓奴行為大賞
若說其他書是“關于貓的歷史”,這本則是“貓如何書寫歷史”。作者以朝代為主線,從先秦的“兇猛貍貓”講到唐朝的“御用萌寵”,再一路揭秘宋朝的“聘貓彩禮”和明清皇帝的“貓房編制”,堪稱一部“人類馴化史反向操作指南”。
書中笑點密集,比如唐代張搏家中養了數十只貓,每只都有專屬名字,堪稱“貓界大唐不夜城”;明朝嘉靖帝為貓設“管事太監”,貓去世后還要立碑厚葬,比打工人年終獎還豐厚。
更絕的是,作者連《相貓經》《納貓指南》這類古代養貓攻略都不放過,甚至考證出古代已有“寵物美容院”(改貓犬服務)和逗貓棒(名曰“貓促織”)。文風時而如學術論文般嚴謹,時而化身段子手,冷不丁拋出一句:“你以為貓糧是現代的發明?宋朝人早用小魚干和豬肝糊糊喂貓了!”
預約上款(TO簽)簽名版
02
《中國貓咪》
文學重塑·本土貓種·流浪史詩
如果說《中國擼貓簡史》是歷史課代表,這本則是文學課代表——它用一只中國本土貍花貓的視角,上演了一場橫跨亞歐的“流浪版《西游記》”。主角大黃從西安出發,途經壺口瀑布、少林寺、澳大利亞,甚至與袋鼠斗智斗勇,只為尋找小主人。
作者耗時13年,將中國傳統文化與奇幻冒險結合,既讓貓“口吐人言”(僅限特定角色),又保留其動物本能,比如用尾巴表達情緒、用“喵嗚”聲調傳遞暗號。
書中還埋了不少文化彩蛋:大黃在華山偶遇道士論道,在洛陽圍觀武則天擼貓,甚至在日本化身“貓仙人”……堪稱“一部貓眼里的《人類群星閃耀時》”。
文字風格時而童趣天真,時而深沉哲思,比如大黃沉思:“人類總說貓有九條命,可他們連自己的一條命都活不明白。”
預約上款(TO簽)簽名版
03
《貓在故紙堆》
古籍考據·妖貓傳說·文言文冷笑話
這本書堪稱“貓版《搜神記》”,專挖古籍中那些被誤讀的貓故事。比如《搜神記》里的“貍妖”到底是野貓還是狐貍?作者通過文獻編排體例和《韓友驅妖》等故事,硬核論證:古人常把“貍”當狐妖,而真正的野貓可能背了千年黑鍋。
書中還收錄了“貓鬼巫蠱”“金華貓妖”等驚悚傳說,但作者不忘吐槽:“古人一邊怕貓成精,一邊又給貓寫詩,典型的‘又怕又愛’綜合征。”
文風介于學術與八卦之間,比如分析《齊無野》中“貍乳而鹯覆之”時,冷不丁插一句:“這劇情放現在,妥妥的動物世界版《甄嬛傳》。”適合既想漲知識又想練憋笑功的讀者。
04
《貓奴圖傳》
圖文并茂·名畫解謎·鏟屎官黑歷史
這是一本“視覺系貓書”,用百幅古畫+現代漫畫,展示從宮廷到民間的貓奴名場面。比如宋徽宗的《貍奴銜魚圖》被解讀為“皇上在線秀貓”,而清代《貓蝶圖》則被調侃為“諧音梗鼻祖”(耄耋=貓蝶)。
書中最損的章節叫《人類迷惑行為大賞》:明朝文人給貓取名“烏云蓋雪”“玳瑁斑”,堪比現代人叫“奶茶”“奧利奧”;乾隆帝親自設計貓窩,結果被喵星人嫌棄,轉身睡在了奏折上。
文字風格毒舌又溫情,比如吐槽古代貓糧配方:“豬肝拌飯配小魚干,這伙食標準比翰林院編修還高!”轉頭又感慨:“古人連養貓都要寫《聘貓契》,儀式感秒殺現代結婚證。”
既然這么多貓,貓文創自然不可少,于是我們的插畫師們就出手了,這套插畫貓明信片現在在心田里大受歡迎。讀者們帶不走貓,但帶幾張明信片做紀念,那倒是很特別。
我們的合伙人劉涵宇也對貓動了心思,他說,要不做點瓷器貓吧。于是,他回去閉關半個月,就帶來了這套“瓷貓貓”。
看實景照片,真是太可愛了!
這套貓主題套裝,期待你的入手。
一只瓷貓貓99元+4張明信片9.9元+一個主題書袋12.9元+一本《中國擼貓史》,特惠價168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