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米,意味著什么?
門頭,往往代表著主人家的顏面。
2024年,昆山拿下了中國縣域經濟“二十連冠”,羨煞旁人。
但2025年新年剛過,不少市民就發現昆山黨校的門頭“縮水”了——在博士路的黨校門口,原本3米多寬的花壇,縮短1.3米,取而代之的是人行道向前延伸數米。
這個看似微小變化,背后是昆山對2025年的一個新思考:
懂得后退的城市,才能向前更多。
市民到底需要怎樣的綠化帶?
昆山博士路起初在道路改造時,為了體現“海綿城市”的理念,施工單位選擇避開花壇,繞道而行。
但隨著周邊校區相繼建成投用,在上下學的高峰時段,大量學生和家長因為花壇,不得不多繞幾米,去走機動車道,這無疑增加了行人的安全隱患。
“能不能為市民讓出一條道?”
面對這種不起眼的細節,昆山的有關部門較起了真,寒假期間,就加班加點,在極短的時間內,將原來花壇的寬度縮減了1.3米,騰出的空間用來拓寬人行道還路于民。
交接過程快一點,市民就能早一點行路通暢。
學生家長蔣星亮面對開學時校門口的變化,欣喜道:
“以前這條道相當于是斷頭的,行人和電動車都在下面走,擁擠也不安全,改造之后行人就可以在人行道上走,我們接送孩子方便,也更安全,我覺得這樣的改造非常人性化。”
1.3米的讓步,折射出昆山城市治理的深層邏輯:
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民解憂。
這種“換位”思維,不僅體現在城市規劃上,更滲透到每一個政務服務環節中。
這段時間,DeepSeek和梁文鋒的創業引發了全民熱議。
而昆山很早就注意到,一個城市的經濟活力,離不開企業的繁榮。
在昆山,有一個“臉盆咖啡”的故事,據說1986年春節,昆山開發區內一家企業為迎接挪威工程師到訪,公司副總專程到上海買來咖啡招待外賓。
但當時的服務員沒見過這種洋飲料,以為這是與日常習慣飲用的大碗茶、酸梅湯一樣竟然用臉盆盛著咖啡送到桌上,在場人員一時錯愕。
可誰能想到,30多年后,中國最大的咖啡烘焙工廠就落戶在了昆山,全國60%的咖啡豆烘焙加工在這里完成。
昆山咖啡熟豆實時烘焙量
據不完全統計,昆山的大街小巷已有五六百家咖啡店,單星巴克就有幾十家。
要知道,一個縣城能開上一家星巴克,已經是“很有面子”的事情,一個“用臉盆喝咖啡”的城市,怎么會成為中國的咖啡之星?
這就要從2019年,星巴克咖啡落戶昆山說起。
當時,昆山咖啡產業的基礎幾乎為零,但隔壁的上海卻有很大的咖啡需求。
2019年當時,星巴克委托上海第三方咨詢公司在全國十多個開發區篩選星巴克工廠落戶地,其中就包括昆山。
如何在十幾個開發區中脫穎而出?昆山想到的是和企業做朋友。
為了接待星巴克的考察人員,昆山組織了開發區經濟、稅務、行政審批等部門,集中起來填寫各自職能領域問題事項,供企業方投資參考。
后來,昆山又大筆一揮,在地價寸土寸金的情況下,直接拿出120畝地給星巴克規劃中國咖啡創新產業園,政策綠燈暢通無阻,每逢需要用章還會提前一周與對方溝通。
種種誠意打動了星巴克,而星巴克的落地,也讓后續眾多企業被昆山吸引,包括瑞幸的咖啡烘焙工廠,星膳食等供應商。
在星巴克和瑞幸咖啡在開業時,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昆山速度”。
星巴克全球首席執行官在開業儀式上感嘆:團隊首次到訪昆山到正式投資簽約,僅用7個月;從投資簽約到破土動工,僅用8個月。
瑞幸咖啡董事長郭謹一也非常欣喜:從2022年12月開工建設到開業投產,瑞幸咖啡僅僅用了16個月,提前了近一年的時間。
這還是2019年的故事,到了2025年,昆山對企業的服務姿態又低了幾個身位。
2025年開年,昆山市召開了新年工作會議,明確將“換位跑一次”作為優化營商環境、改進工作作風的關鍵抓手。會議的內容,讓人頗為感動,比如:
“在換位思考中用心體悟企業創新創業的艱難、群眾生產生活的艱辛。”
“準確把握好有為與不為的尺度,切實解決好‘越位’和‘缺位’的問題。”
“當好有求必應、無事不擾的‘店小二’。充分尊重市場規律,不干涉企業經營,不增加企業負擔,讓企業心無旁騖抓生產、謀發展……”
中國第一縣自稱“店小二”,這種謙卑的姿態,堪稱罕見。
2019年星巴克來的時候,昆山組織各級部門主動貼合企業的需求,現在呢?
昆山已經率先全省范圍內首次實現“企業開辦+接水報建”一件事一次辦理。
簡單點說,就是營業執照辦理、公章刻制、銀行開戶、發票票種核定等企業開辦的服務流程,可以一站式解決。
決不讓企業多跑一次腿!
在最大化便利企業的同時,昆山還多想一步:怎么給中小企業提供便利?
去年,昆山主動組織百家企業參加廣交會、華交會等優質展會,自掏腰包,鼓勵自己的企業走出去,同時還出臺了跨境電商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引進總投資30億元的中新園瑞跨境電商產業園項目。
一些的免擔保優惠政策,為企業節約保證金3.86億元,切實減輕了很多初創企業的負擔。
要知道,中小企業最怕的事,就是貸款融資。
在很多地區,往往都要求企業主以房產、股權作為抵押,否則就不放款。
但昆山卻選擇相信企業,和企業做朋友。
截止到1月底,昆山已在全市設立10家政策觀察點,深入開展中小微企業融資“換位跑一次”。
行政工作人員現場看、具體辦、跟蹤問,全面了解企業貸款流程和融資訴求。
通過“易企融”平臺,30家銀行機構累計走訪企業5151戶,授信1751戶,授信金額76.76億元,放款1672戶,累放金額67.13億元。
除此之外,昆山還推出了“信用修復”服務,開發信用修復線上流轉辦理服務功能,推行信用修復全程“不見面”“網上辦”。
把服務做到極致,把朋友做到極致。
這樣的服務精神換來的是市場在數據上的反饋:
2024年,昆山市場主體新增經營主體49958戶,平均每天誕生130多個“新老板”。
在2024年中國營商環境百強縣榜單上,昆山也位列全國第一。
有形之手的“退”,換來的是市場企業的“進”,是昆山營商環境不斷向上的新海拔。
當年商鞅徙木立信,讓天下英才來到秦國。
而昆山真誠和企業做朋友的態度,也換來了企業的匯聚。
可能很多人還不知道,昆山是大陸臺商投資最活躍、臺資企業最密集、兩岸經貿文化交流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雖然和臺灣的位置很遠,但昆山卻用一處建筑打動了臺商。
2005年,昆山在慧聚廣場修建了華東地區的首個 “純閩臺風格”的古建筑群和規模最大的媽祖廟。
昆山并不是媽祖文化的輻射地,但為了吸引臺商來這里投資,昆山在這里種下了一粒種子。
媽祖廟的興建,讓不少臺商看到了昆山對營商環境的重視,近20年來,包括友達、富士康科技集團、仁寶集團在內的眾多臺企,都落戶昆山,累計26家臺企上市掛牌,數量居大陸縣級市首位。
“在昆山,能辦成事,辦好事”,“來了就不想離開”,這是眾多臺商對昆山的一致性評價。
在臺灣電電公會對“大陸地區投資環境與產業發展調查評選”中,昆山位列大陸城市綜合實力極力推薦城市之首。
心安之處是家鄉,為了讓廣大臺商“宜居、宜業、包容、認同”,昆山還連續多年舉辦海峽兩岸(昆山)中秋燈會,建設臺資醫院、“寶島又一村”文旅商業街,不斷完善和升級臺商生活配套。
2024年,昆山市臺胞臺企一站式服務中心正式啟用,通過一條龍專項政策與一站式專屬服務,打造了對臺服務理念的“第一窗口”。
據統計,目前已有10萬名臺商臺胞在昆山安居樂業,近4000名臺商臺胞子女在昆山就學。
臺商之外,昆山也在用它的魅力吸引天下英才。
2024年,昆山高層次人才總量達5.46萬人,技能人才達38萬人,人才資源總量達53.5萬人,連續兩年獲評“中國最佳引才城市”。
昆山為什么能連續多年霸榜“中國第一縣”,很多人以為,是因為靠著上海,吃了區域優勢的紅利。
但昆山真正秘訣不是靠著上海近,而是和企業家近,和創業者近。
據“昆山發布”2月5日消息,去年,昆山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380億元,增長6.1%,增速高于蘇州市(6.0%)、也高于江蘇省的(5.8%)。
一個縣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面,密碼是什么?
密碼就在那1.3米消失的花壇里,就在對企業不斷“讓步”細節里。
偉大的進步,往往始于一次次真誠的換位。
昆山把“人民滿意”、“企業滿意”作為終極KPI,“沒有節制”地討好企業,“無底洞式”地優化營商環境。
這樣的城市,有什么理由不富裕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