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保險業發展會受到哪些影響
作者/孫樹恒
一
?在保險這個行業里,我摸爬滾打了整整三十年。這三十年,見證了行業的起起伏伏,也體驗了其中的酸甜苦辣。如今,每次與伙伴在一起回望過去,心中不免泛起一陣漣漪。
有一種執念,總是認為曾經很好,就會一直很好。但保險業,這個與經濟發展緊密相連的行業,卻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這是不可能的。它像是一面鏡子,映照著經濟的風云變幻,也折射著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
隨著經濟環境不斷變化,保險業也迎來了它的挑戰。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客戶的需求日益多樣化,不得不斷調整策略,以適應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足以讓一個人從青澀走向成熟,也足以讓一個行業經歷無數的風雨洗禮。
保險業教會了我許多,它讓我懂得了選擇、放棄與堅持的智慧,也讓我明白了變化與不變的哲理。在這個行業里,我學會了如何面對挑戰,如何擁抱變化,更重要的是,我學會了如何珍惜每一個當下。
對我而言,越發覺得做保險是一場修行。一路走來,我頗為幸運,遇到的都是彼此欣賞、相互喜歡的人,我特別感恩那些一路相陪的伙伴。雖然已經離崗,但我對保險業的熱愛與伙伴的關注不會因此而減少。我知道,這個行業將繼續伴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前行,而我也會以一種更加平和的心態,去見證它的每一次變遷與輝煌,理解伙伴所遭受的誤解、苦難和成功,發自內心向他們致敬。
二
數據顯示,2024年保險業實現了全面增長,原保險保費收入約5.7萬億元,同比增長11.15%,較2023年上升2.01個百分點。這也是保險業深度轉型以來,原保險保費收入連續第三年實現增長,彰顯了行業強勁的復蘇勢頭和持續的發展潛力。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部分機構正在進行風險處置,因此行業匯總數據口徑暫不包括這部分機構。即便如此,保險行業的整體表現仍然令人矚目。然而,保險公司面臨投資回報率下降的挑戰,收益水平承壓。回望這一年保險業的歷程,這一年,保險業承受了巨大壓力,一種無所適從的矛盾和沖突感油然而生,在盲目拓展市場與價值發展的取向,仿佛站在了歷史的十字路口,探尋著屬于自己的發展方向。?從AI 到 DeepSeerk,一個新的經濟時代悄然降臨,2025年經濟處于一個全球經濟增速溫和、政策分化與不確定性增多、數字經濟成為新引擎的時期。而中國經濟則呈現出穩定增長、高質量發展以及政策積極有為的特點。每一個經濟周期的更迭都無不深刻地影響著各行各業的發展脈絡。不是簡單的歲月更迭,而是保險業轉型的破曉之年,是新質生產力崛起的關鍵時刻。對于保險業而言,這既是一場挑戰,也是一次機遇的重新洗牌。
一是宏觀經濟的低迷像一層厚重的霧靄,籠罩著各行各業。保險,這個曾經被視為生活安全網的行業,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然而,正是在這樣的逆境中,保險業展現出了它堅韌不拔的一面。
二是預定利率的調整。不僅僅是數字的減少,更是保險產品定價邏輯的微妙變化,盈利空間受到嚴重擠壓。銀行利息的下調,如同一把雙刃劍,既加大了壽險行業的利損差,也激發了居民對穩健收益的渴望。在低利率的環境下,增額終身壽險、分紅險等儲蓄類產品,持續熱銷,成為了人們追求穩定收益的新選擇。不僅為保險業帶來了新的增長點,也反映了人們在經濟不確定性中尋求安全感的迫切需求。
三是在政策的引領下,保險業的發展也迎來了新的風向標。支持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補齊養老第三支柱短板,推動巨災保險保障體系的建設……保險公司積極響應政策號召,通過創新產品和服務模式,不斷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
四是技術創新和數字化轉型成為了行業的共識,這為保險業帶來了更大的想象空間。從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引入,開啟保險業變革,利用新的技術革命重塑保險的產品和服務,隨著人工智能成為保險業升級的主流敘事,交互式對話交易助手可以通過對話完成價格磋商,運用大模型適配用戶意圖,并智能識別交易話術,生成交易意向達成交易,讓保險業的業務流程更加高效、風險管理更加精準、產品和服務模式更加創新,大模型開始在更多的保險場景和業務中落地應用,精細化定價和風險選擇,以及通過移動端引領的分銷實現零售,不斷探索新的增長點和競爭優勢。
五是消費人群的變化,為保險業帶來了新鮮的活力。青年人,這個充滿朝氣和活力的群體,即將成為保險消費的主力軍。他們靈活運用互聯網,不懂就搜,不會就學,自主比價,然后線上投保。傳統的“一日三訪”銷售模式已經過時,取而代之的是線上化、智能化的服務模式。保險業需要緊跟時代步伐,擁抱互聯網,以滿足青年人的消費需求。
六是成本管控的壓力。在監管變革不斷、市場競爭激烈的背景下,保險公司的成本管控壓力依然巨大,考驗著保險公司的生存能力。裁員、提高銷售基本法定級、季度考核……這些措施讓銷售人員倍感壓力。手續費斷崖式下降,業務提成的大幅度縮水,更是讓許多人選擇了退出。然而,正是這樣的壓力,促使保險業進行深刻的自我革新,淘汰落后產能,提升整體競爭力。在經歷了非理性繁榮之后,從監管部門到市場參與者們都已經意識到,我們本就不需要這么多保險從業人員。而留在市場上的玩家們也需要習慣帶著鐐銬跳舞,并且重新尋找自己的位置。
三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下,如何找到確定性的機會。
?保險業將從“規模驅動”到“價值創造”的新周期,能夠實現割裂后的回歸保險本質,在挑戰中孕育新生,在變革中尋求突破。?市場對其長期價值創造能力不會依然有所遲疑,抓住保險新質生產力。
一是敏銳洞察市場,調整業務策略?。在不確定性中尋求確定性機會,需要保險公司敏銳洞察市場變化,果斷調整業務策略。通過跨界聚勢、能力提升和科技賦能,保險公司可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實現持續穩健的發展?。
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培養復合型人才?。保險公司需加大科技投入,利用人工智能和AI工具提升服務效率。同時,培養新型復合型人才,通過線上線下互動和社區搭建,提供更先進、豐富、便捷的體驗方式,以滿足客戶多樣化需求?。
三是細分客戶群,差異化競爭?。針對高凈值客戶,保險公司應提供“產品+服務+科技”的生態循環鏈的優勢,向對高凈值客戶尋求增量。對于大眾市場,則趨向于標準化即時投保。而中端市場雖有所萎縮,但保險公司仍可通過提供車財壽險一攬子方案,如產壽險結合,實現全生命周期服務?,打造新的增長極。
四是服務未來,聚焦養老與健康險?。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保險公司應重點關注養老與健康險領域。現在系列稅優新品均搭配了特色健康管理服務。通過聯合科技平臺實現精準獲客,從產品銷售邏輯轉向全生命周期的養老規劃邏輯,以滿足客戶在“長壽時代”下的全方位需求?。
四
保險行業的經歷對人生有諸多獲益,保險行業鍛煉的溝通能力、銷售技巧和服務意識等,都是職場上的寶貴財富。
一是保險行業步入了相對艱難的爬坡期,最難的時候或許也是最好的時候。但對于一些從業者而言,已經是曲終謝幕之年。對于有準備的從業者的前提是不下線。但這個行業重塑的過程注定是煎熬的,單純依賴內部力量很難化險突圍,內卷是要不得的,尤其對于那些身處其中的局中人。抱團取暖或者成為一個區域性反而可以實現更好的經營。陣痛無法擺脫,行業格局的重塑勢不可擋,結果是強者愈強,不要浪費一次機會。
二是要有農民心態,“保險要有農民心態”是由陽光保險集團的創始人張維功提出來的。“農民心態”是指“以農民種莊稼的心態腳踏實地、扎扎實實地做保險”,強調在保險業務中要像農民種地一樣,穩扎穩打,注重風險管理和穩健經營。
三是提升專業素養與擴大知識面?。在這個過程中,保險從業人員專業素養變得至關重要。保險從業人員需與時俱進,學習掌握 AI 和人工智能工具, 深入了解各類保險產品,如人壽、健康、財產等,并熟知其保障范圍、理賠條件及保費計算。?甄別據實理賠與欺詐騙賠的行為。隨著客戶需求多樣化,必須從產品銷售向客戶專家轉變,提供適配、專業的保險方案??。通過參加培訓、學習課程,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與知識面,以滿足客戶需求?。
四是做好客戶綜合服務?。維護老客戶至關重要,需真心實意地幫助客戶梳理家庭保障,根據客戶需求進行產品升級、更換或減保。?通過優化保險方案,細致的服務,增強客戶黏性,提升客戶滿意度??。
五是保重身體?。我的伙伴很多都是“拼命三郎”,因為平時要見很多客戶,需要大量拜訪,經常在應酬,體力透支,把身體搞垮了,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痛風、痛肝、痛心…要勞逸結合,珍惜生命。因為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所以要先把自己的身體搞好,這是前提,應合理安排工作與休息,注重鍛煉和保養,確保長期穩定發展??。
六是利用自媒體宣傳保險?,推廣自己。在信息泛濫的時代,應珍惜原創價值,利用自媒體如小視頻等宣傳保險,講好保險故事。?通過優質內容吸引客戶,為任務、獲客、銷售和數據賦能,同時獲取最新資訊??,相信優質內容的力量。
六是做過保險的人,在職業生涯中無疑會收獲寶貴的經驗與技能。因此,即使選擇離開保險行業,轉入其他領域,這些積累也將成為新的起點。換個行業,或許能運用過去的經驗,在新的舞臺上大放異彩,實現風生水起的人生。保險,不僅是一段職業經歷,更是一次深刻的人生歷練。
(作者檔案:孫樹恒,筆名恒心永在,內蒙古奈曼旗人。呼和浩特市政協智庫專家,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詩詞學會會員,內蒙古茶葉之路研究會副會長,內蒙古詩書畫研究會高級研究員兼副秘書長,內蒙古大盛魁公司文化顧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