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
最華人(微信ID:wcweekly)
作者:黃金菊
2024年,“上桌”成了女性議題中的高頻詞匯。
出走的大媽蘇敏、重現江湖的劉小樣、因京東直播事件再次成為焦點的楊笠,都在網上刮起一陣陣旋風;
2024年亦被稱為國產影視女性上桌元年。
探討女性出路的《挑戰極限》《基層女性》等著作被更多人看見;
主持界的大咖也紛紛加入:魯豫推出彰顯女性力量的播客《巖中花述》,通過音頻講述了近百名不同背景女性的成長故事;張越拍攝《她的房間》,以探訪、對話的方式,針對8個當下重要的女性議題,提供女性成長的切面和樣本;而在《鏘鏘行天下》《圓桌派》中以嘉賓身份出現的周軼君,推出的綜藝《第一人稱復數》第二季在豆瓣上被打出了9.1的高分。
● 周軼君
周軼君,這個在20多年前叱咤風云的國際戰地記者,這個在六年前拍出《他鄉的童年》震撼整個教育界的紀錄片導演,再次為更多的人所關注。
在性別對立日益加劇的當下,周軼君的經歷為我們重新審視性別話題提供了重要視角,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
揭示真相者:讓世界看見加沙
“新聞早已過去,時間地點的線索不再重要。風云領袖隨風逝去,黃土茫茫不知何處。留下來的,打敗時間的,竟是蕓蕓眾生的日常。大亂中有小靜,愛恨生死,如旋轉門。”——周軼君
2000年9月,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導致了嚴重的傷亡。
據2002年的報道,加沙地帶的死亡人數已飆升至39090人,加沙成了尸骸遍野的地獄之城。
26歲的周軼君主動爭取去巴勒斯坦報道,領導不忍讓她親蹈死地,在駁回了她三次申請后,終于被她新的理由打動:“長期的外派任務,女性的耐力會比男性的爆發力更重要。”
就這樣,周軼君踏上了前往加沙的征途,成為了新華社歷史上首位常駐此地的女記者。
● 周軼君在加沙的采訪照片
在這片被喻為離上帝最近,卻又與死亡僅一線之隔的土地上,她孤獨而堅定地履行著記者的職責,成為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加沙常駐女記者。
而且這一住就是兩年。
然而,在這個被戰火蹂躪的土地上,在加沙的700多個日夜里,她不是以“女性記者”的身份出現,而是以“記者”的身份存在。
血流成河、斷水斷電、突發而至的爆炸、運輸機戰斗機偵察機每天在頭頂盤旋發出的巨大的轟鳴聲……這些令人聞之色變的考驗僅是冰山一角,她還要面對與其他國家的男記者推搡搶機位甚至爬電線桿的挑戰,以及當地人對女性最大的惡意。
她曾被一塊大石塊擊中脖頸,血把衣服都染紅了,脖子好久都不能動。還有一次,在車上,一個小男孩忽然掏出手槍指向了她……
● 周軼君鏡頭下加沙的小孩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威脅,她坦誠地表達了自己的恐懼,然而,恐懼并未讓她退縮,反而更加堅定了她作為記者的身份認同。她時刻銘記著自己的神圣使命——揭示巴以沖突背后鮮為人知的真相,這份信念如同燈塔,指引著周軼君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勇往直前。
她希望,大家看穿“危險”背后傳遞出的東西,“如果你沒法阻止戰爭,那就把戰爭的真相告訴世界。”
● 2003年,哈馬斯精神領袖亞辛接受周軼君采訪
周軼君的職業偶像是法拉奇,傳奇的意大利記者,采訪過越南戰爭、印巴戰爭、中東戰爭和南非動亂。她從偶像那里汲取的,更多的是一種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精神——“你要親身經歷,你要深入發現”。
“所謂的性別弱勢強勢,比如小孩就對我扔石頭,騷擾我,那太常見了,那種時候你必須忘了你是女性,就是這樣的。你要是成天想著,我是女的會不會被人欺負,那你別干了。我對那些事情是很麻木的。因為,你要是在意那些事情,那別的事情都別干了,天天就想,你就去哭吧。”
她的筆下和鏡頭中,再現了戰爭的殘暴與罪惡:在自家門口中彈身亡的五歲巴勒斯坦男孩兒,一群興奮地喊著“明天我要當烈士啦!”的即將當人體炸彈的孩子們,坐在廢墟里失聲痛哭的幸存者,無家可歸流落街頭的老人……
有一次,她問一個孩子,你長大了想做什么?
男孩目光空洞地望著她:這里的孩子長不大。
● 周軼君鏡頭下躲避炮彈的加沙的小孩
她采訪阿拉法特、阿巴斯、被稱為頭號恐怖分子的亞辛等中東關鍵人物,更多的是去采訪那些生命隨時可能被奪走的普羅大眾。
她表現巴勒斯坦難民營的朝不保夕,也再現以色列人的失去安全感的焦慮。這種人文關懷,使她的報道超越了簡單的新聞事件,成為記錄時代的歷史見證。
她的報道從不刻意渲染女性的柔弱,也不刻意彰顯女性的堅強。她僅以一個普通人的視角,力求還原戰爭最真實、最殘酷的面貌。這種超越性別的專業精神,尤其是從中展現出的獨特的悲憫情懷,讓她的文字于深刻中又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
她看見、記錄、追問、思考,用專業客觀和真誠寫出一篇又一篇戰地報道,寫出在加沙七百多天的歷程故事《離上帝最近》、遍訪16個國家與上百個人物做訪談的《走出中東》、表現大時代中小人物故事的《中東生死門》。立體地全方位地展現中東,讓世界看見加沙,看見戰爭的罪惡。
2004年,周軼君榮登第二屆CCTV“中國記者風云榜”,她被評述為“堅守的使者”,“因為她的堅守,讓每一個需要的地方都發出了中國人的聲音。”
離開加沙時,她說:“我終歸要走的!這是我對自己,也是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經常對我說的話。記者總是從別人身上榨取故事,然后走掉。我總有穿上裙子、看到正常生活在彼岸的一天,他們呢?”
這就是周軼君,勇毅果敢中永遠懷著大悲憫的周軼君。
● 戰地記者時期的周軼君
教育探索者:在童年里尋找答案
2014年,周軼君從鳳凰衛視辭職, 決定轉型成為紀錄片導演。
做記者,周軼君極為專業,但在紀錄片領域,她稱得上是“新手”。
在好友、國內知名紀錄片導演任長箴看來,周軼君是“胡拍”,但是她身上有一種“敢于失敗的勇氣”。就是憑著這股勇氣,周軼君開始了她的新征程。
2019年,周軼君執導的教育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刷爆全網。
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突破10億,豆瓣評分高達8.9分。榮獲了2019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紀錄片獎項。
● 《他鄉的童年》海報
《他鄉的童年》不僅是一部關于教育的紀錄片,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國家長對教育的焦慮與期待。
從海淀黃莊到衡水毛坦廠,從幼兒園到高中乃至大學,中國教育的“卷”,就像一場沒有硝煙的馬拉松。參賽者從二三歲起跑,背負著家長的期望、社會的壓力,以及自我實現的夢想。賽道漫長而擁擠,每個人都拼盡全力,生怕落后一步。
● 圖片來源:《他鄉的童年》
這場“卷”的背后,是全社會對教育的極度重視,也是對未來的深深焦慮。每個人都希望在這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但代價卻是童年的消逝、青春的壓抑,以及無數家庭的疲憊不堪。
在這場聲勢浩大的似乎永無止境的角逐中,孩子痛苦,家長焦慮乃至崩潰。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周軼君亦身處其中,睿智如她,同樣痛苦不堪。
“我不是教育專家、只是身為母親,對教育有許多問號,于是,我選擇做一名探索者。”
● 圖片來源:《圓桌派》
身兼母親和記者的雙重身份,周軼君率團隊走訪了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國五個國家,用她的鏡頭展現了不同的教育模式。
在紀錄片中,周軼君選取獨特的視角,客觀記錄細節,再現各國教育的原貌,通過鏡頭告訴我們,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培養完整的人。
● 周軼君鏡頭下德國黑森州的一所小學課堂。圖片來源:《他鄉的童年》
她不簡單地比較各國教育的優劣,而是深入探討教育背后的文化邏輯。她關注教育如何塑造人的思維方式,如何影響社會的價值取向。這種深刻的反思,賦予了《他鄉的童年》非凡的思想深度,使其成為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有幾個情節耐人尋味:
在芬蘭,小學五年級前沒有考試,不鼓勵競爭,崇尚平等。三年級的學生可以不受科目類別限制,可以在森林里上任何課,孩子們為每一棵樹取自己喜歡的名字;
在日本,一所幼兒園的草坪被設計成不平整的樣子,草坪會長出不同的植物和花朵,小朋友們在坡地攀爬奔跑,大聲喊叫解放身體;
在以色列,學校有教育小丑,他們戴著紅鼻子走進教室,告訴孩子們沒做好作業沒關系,沒考好試沒關系,青春期的情緒也沒關系。
這些場景,讓多少中國觀眾淚目!
● 周軼君在赫爾辛基的小學中感受芬蘭兒童的創意。圖片來源:《他鄉的童年》
有一個場景深深觸動了周軼君,讓她當場失控了。
芬蘭一集中,孩子們到敬老院和老人一起畫畫。周軼君也拿起畫筆,描繪出一個男孩的側臉,她坦言,這是她人生中第一張畫作。當她看到所有人都沉浸在自己的創作里,當她聽拉妮老師說每個人都可以畫畫,畫畫只是一種表達,可以在紙上自由地表達自己時,她當場落淚,許久說不出話。拉妮親切地擁抱她,輕輕拍她的肩,周軼君哽咽了。
● 來源:《他鄉的童年》
她說: “ 我從小受的教育里,我們總是被說,你這個不行,那個做不好。 你不可能做到這個那個……其實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最重要的是可以讓我們永遠不孤單、不會陷入絕望。 ”
彈幕里,網友一同流淚,一同被鼓勵、被治愈。
● 圖片來源:《他鄉的童年》
即便周軼君已十分優秀,仍難免遭受質疑。有人嘲笑她英語不流利,更有專業人士批評她聲音不悅耳,難以掌控全場,斷言她不適合做主持人。
好在周軼君她做到了不受限,性別限制不了她,人言乃至成敗能奈她何?
還有一個對話也引起了網友的熱議,當周軼君問幾個丹麥小學生什么是成功時,一個男孩說,他認為有一份工作,能夠結婚,有家庭,銀行里可能還有一點點能保障生活的存款,他覺得就挺成功的,另外幾個孩子也認同這種看法。
成功到底是什么?想明白這個問題對于當下焦慮的我們來說何等重要, 今天的很多焦慮就是因為我們對成功的定義出了問題。
激發起全社會對教育的深度思考,這正是《他鄉的童年》的深刻意義之所在。
● 一名在新西蘭留學的中國學生,因為寫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話,被教授打了零分。圖片來源:《他鄉的童年》
這種思考,可能會影響一代人的教育選擇,進而影響中國教育的未來走向。在這個意義上,周軼君的這部作品,已經超越了紀錄片的范疇,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我覺得我們真正能夠培養他們的,就是在于培養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獲得的東西,他能夠再從中獲得什么,和他怎么去應對他周圍的這些環境,就是一種再創造。再創造的能力很重要。”
● 圖片來源:《他鄉的童年》
在周軼君對教育的深度思考中,有她作為母親的切身感受,亦有她作為記者的廣闊視野。
深度對話者:跨越性別的嘗試
從戰地記者到紀錄片導演再到主持人,在任意一個角色上,周軼君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然而,許多人在提起她的這些頭銜時,卻往往愿意在前面加一個“女”字。對此,她有一段非常經典且有意思的回應:
“在專業面前,我意識不到性別。你的優先級是你工作的專業性。你不必太女,也不必太不女。我想穿裙子就穿裙子,我想穿褲子就天天穿褲子,……所謂 (性別) 自如就是你和你這個性別能夠和平共處。”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談及“文化訪談類節目”,無論是《鏘鏘三人行》《圓桌派》還是《十三邀》,男性都總被默認為是表達的中心和觀點的生產者。
而做客《鏘鏘三人行》《圓桌派》等節目的周軼君,以灑脫自然、睿智深刻、學識淵博而圈粉無數,成功改寫了這種刻板印象。
● 周軼君作為嘉賓參加《圓桌派》第六季
她也從來不以性別來定義自己的角色,而是以思想來定位自己的位置。在與各界人士的對話中,她既能保持理性的思考,又能展現感性的溫度。
在理想國“戴錦華×周軼君:女性是一種處境”對話中,當被周軼君問及我們要用什么樣的方式去推動女性主義的進步時,戴錦華教授說:
“因為當女性是人類的一半的時候,所有跟性別相關的問題一定同時是人類的問題,一定是人類社會的問題,……所以我覺得女性主義也同時是一種實踐的人道主義。”
● 圖片來源:《理想國》
周軼君,一位女性主義的踐行者,雖自謙對女性主義理論不甚了了,卻矢志不渝地致力于提升女性群體的可見度。
2024年10月,周軼君主持的談話類節目《第一人稱復數》第2季一開播就引發了熱評,被網友稱為“今年最好的訪談節目之一”。
● 圖片來源:《第一人稱復數》
“我們第一期在錄的時候,跟毛尖老師聊,我說要聊幽默這個話題,我在討論女性跟幽默的關系,她說你討論女性幽默不如展現女性幽默。”
周軼君在映后訪談如此解釋這個選題策略。她們堅信,正是因為創作者在創作之初決定不討論“女性”,才能表達出真正的女性視角。
也正因此,通過《第一人稱復數》,我們看到了91歲高齡卻保持著赤子之心的徐小虎,她的金句“我小時候就發現了大人笨,所以我就不要變成大人”震聾發聵;
● 徐小虎做客《第一 人稱復數》
評價正在熱播的《玫瑰的故事》時,毛尖直接批評其主題倒退一百年,這見解是何等犀利深刻;
而幾乎素顏出鏡的王珮瑜講述她對京劇的熱愛與堅守時表現出的真誠與美好,更是引發網友強烈共情。
超越性別,回歸人性;超越偏見,追求真理。在這個意義上,周軼君不僅是一個優秀的記者、導演、訪談人,更是一個時代的見證者和思考者。
“我越來越感覺到所謂尋找自我不是在自己身上找的。你得去這個世界里面找。去跟他們接觸里面找。如果你感到困惑,感到你自己不知道該怎么辦,其實我的方法會是去做事情。不要把自己放得那么大,然后你去做事情去走這個世界。你反而慢慢把自己看清楚了。反而能找到你自己。你會越來越堅定知道你是什么人。你能干什么。”
周軼君,始終好奇和關心世界,始終在路上。她也在看世界的途中,在不斷地超越自我中,建立起屬于自己的世界觀,一步一步成為自己,成為周軼君。
● 參考資料
[1] 國家地理中文網丨從戰火中的加沙到劍橋,周軼君經歷了什么?
[2] 三聯生活周刊丨為了孩子滿世界搬家的中國家長,就能逃離“內卷”了嗎?
[3] 看理想「豁然開朗」欄目專訪周軼君丨成長,在于擁抱不完美的自我
[4] 女性訪談丨溫柔的風口
[5] 理想國丨戴錦華×周軼君:女性是一種處境
[6] 人物丨一個女人,如何一步步成為自己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最華人(wcweekly),最華人,記錄華人之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