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十點讀書(ID:duhaoshu)
作者:樂在琦中
生活中,你有沒有遇見過這樣的人?
平日里對你愛答不理,可一有事就開始頻繁地麻煩你;
或是一見面就打聽你的薪資、婚戀感情,哪怕你已經露出不悅的神色,ta還是繼續喋喋不休;
又或仗著彼此認識,熱衷于拿你的短板開玩笑,肆意輕慢你,甚至讓你下不來臺……
他們或許沒有和你針尖對麥芒,可那些讓你不舒服的言行,其實就是不尊重你。
事情發生的當下,我們也會憤懣不平,下意識地想予以反擊。
但結果往往適得其反,非但換不來起碼的尊重,反而容易陷入內耗的陰霾。
當有人不尊重你時,最好的方式莫過于記住這9個字,如此,你便贏了。
新生代導演李?,B,雖然出生于西北的一個小山村,但如今已然成為國際影壇上重量級的人物。
然而,他的導演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尤其是在拍攝電影《老驢頭》之后。
有幾位影評人曾數度在公開場合,毫不留情貶低他:
不僅質疑他的導演能力,更直言這部影片毫無價值,還稱他只知道拍攝農村題材,譏諷他本人就很土。
然而,面對這些負面聲音,他卻并不在意,也沒有過多地解釋,而是更專注地投入到以故土為主題的電影創作中。
為了還原鄉村的真實面貌,李睿珺還把老家的眾多鄉親,請到自己電影中的客串角色,而這一舉動又被那些影評人嘲諷是“家族作坊”。
但他仍舊不理會,只是繼續在自己的節奏里沉淀、拍攝,反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個人風格。
數年后,又憑借《隱入塵煙》贏得觀眾的一致好評。
后來,他在接受《人物》采訪時說:
我覺得重要的是自己想清楚,不管別人怎樣想、怎么說,那是別人的事,要怎么做,是我的事。
想起心理學家阿德勒曾提出那個“課題分離理論”。
說的是每個人都應明確區分自己和他人的課題,生活中的諸多煩惱,都是源于我們混淆了自己與他人的課題與責任。
正如很多時候,面對別人突如其來的冒犯或不尊重,我們難免會心情沮喪、甚至黯然神傷。
可別人怎么看我們,是旁人的課題。
我們終其一生也無法左右他們的所思所想,能選擇的不過是以何種姿態去應對而已。
與其事事都往心里去,不如學著課題分離隨他去。
批評也好,詆毀也罷,只要我們沒往心里去,它就沒有傷害我們的能力。
正所謂:若能一切隨他去,便是人間自在人。
你來人間一趟,便是要把自己置頂,至于那些外界的聲音不理會、不走心就行。
當你步履不停地前行,專注于自身成長,那些不和諧的聲音自會成為過眼的煙云,漫漫前路也終會迎來繁花似錦。
心理咨詢師李松蔚曾分享過一個案例。
他有一位叫青果的來訪者,由于工作需要,和另一位同事共同負責一個項目。
不曾想,這段合作經歷讓青果一度陷入了情緒低谷。
那位同事時常無視她的感受,處處與她較勁,甚至在公開場合貶低她的工作能力。
還有一次,在討論過程中,同事竟直接對她說:“你做這些有什么用?反正都是浪費時間。”
這句話深深刺痛了青果的心,兩人因此爆發了一場激烈的爭執。
從那以后,辦公室里便常聽到她們的爭吵聲。
時間久了,青果逐漸習慣了帶著情緒工作,不僅變得焦慮難安,業績也大幅下滑。
原本有望晉升的她,因為頻繁與同事發生沖突,不僅被領導約談,還失去了晉升機會。
李松蔚開解她說:
你的憤怒和焦慮,其實是在給對方加碼,嘗試抽身出來,不去放大情緒,沒必要活在對方制造的情緒困局里。
經過一番思考,青果決心改變現狀:
面對同事的挑釁,她再沒有沖動行事,而是專注于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
有憤怒的情緒時,她也盡量克制自己,先解決問題,不放大情緒。
不久之后,她的努力得到了認可,為自己贏得了新的晉升機會。
在這紛繁世間,總有那么一些人試圖將你拖入他的情緒黑洞。
他們或是言語中傷你,或是行為上冒犯你,亦或是肆無忌憚地消耗你。
當被冰冷的惡意層層包裹時,我們難免會情緒波動,進而做出應激反應。
可一旦任由情緒蔓延,就很容易被被對方帶偏,陷入情緒之局。
長此以往,即使自身能力再強,也終究會淪為情緒的奴隸,任其牽制而不自知。
說到底,那些不尊重你的人,打從心底就見不得你好,哪里配得上你的心力?
有句老話說得好,不入局,方能破局。
不妨試著把自己當作“局外人”,不喂養那些負面的情緒,不為難自己。
這并非軟弱,更不是逃避,而是對自我能量的保護。
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不入情緒之局,便不會亂了自己的心。
看過這樣一句扎心的話:
遇到無法理解的惡意,解釋是對自己的背刺,辯白是向對方的投誠。
很多時候,越是想證明自己,就越容易被不懷好意的人輕易拿捏。
因為你一旦有所回應,就是在與對方的惡意糾纏,一不留神就會掉入“自證陷阱”里。
作家喇嘛哥就曾有過這樣的經歷。
早年間,隨著幾篇文章的發表,他進入了公眾視野。
但與之同步而至的,是各種刺耳的“聲音”。
有人說他學歷造假,有人抹黑他抄襲,甚至還有人造謠他生活作風有問題……
每次面對攻擊,他第一反應就是竭盡全力地自證清白。
可他常常越解釋越混亂,別人不止不信,還會提出新的質疑,謠言一時甚囂塵上。
喇嘛哥幾乎耗盡了心力,卻仍是徒勞無功。
慢慢的,他開始學著釋懷,告訴自己法律都講究誰狀告,誰舉證,他又何苦非要為難自己?
于是,他就任憑別人怎么說,也不再去回應,停止了自證。
他的內心反而變得平靜自洽,在寫作上也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誠如曲黎敏教授所言:
不要在別人的好惡里停留一分一秒。
那些對我們釋放惡意的人,其實鮮少在乎事情的真相。
他們甚至比你更清楚地知道,你有多冤枉。
他們不過是為了一時口舌之快,宣泄自己滿身的負能量。
和這樣的人糾纏,永遠是爭不明、辯不白,收獲的只有自我消耗。
哪怕你分辨得無比在理,對方也有一萬句無中生有的話等著你。
一旦你極力地去解釋、去證明、去反駁,就已經處于人際關系下位。
在人際交往這道題里,我們或許永遠也無法阻止他人釋放的惡意,能做的不過是保護好自己。
是對是錯,都無需急于分辨;是好是壞,都不必費力反駁。
只要不回應,便不會與之產生鏈接,他人投射的惡意就無法作用在我們身上。
就像別人送你的“禮物”,你若沒有收下,“禮物”便會物歸原主。
成年人最大的清醒莫過于:少解釋質疑,不回應惡意,面對那些不尊重你的人和事,別停留,也別回頭。
曾有人問莫言:“當有人不尊重你時,如何自處?”
莫言答說:
收起你的大?方,不要溝通,不要交流,也不要憤怒和難過,你只需無視和遠離。
細想來,只覺得此言通透至極。
這世上,每個人皆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出現與自己磁場相悖的人在所難免。
哪怕你自身千般好、萬般優,有人視你為珍寶,就會有人輕你如草芥。
余生寶貴,實在沒必要因為一個注定陌路的人,讓彼此的生命在相互糾纏中局促不安。
既如此,不妨大膽地隨他去,不回應無禮之舉,更不入無端之局。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圖片來源網絡
作者介紹
本文轉載自十點讀書(ID:duhaoshu),深夜十點,陪你讀書,美好的生活。好書/故事/美文/電臺/美學。
星標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