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水城”聊城是京杭大運河上九大商埠之一,素有“江北一都會”的美譽。古城已有千年歷史,但隨著時光的流轉,歲月滄桑,千年歷史的古跡已經難以尋覓,但古城之東,運河之濱,依然有一座古老的鐵塔幾與城市同壽,是聊城現存最古老的建筑,這就是“聊城鐵塔”,又名“隆興寺鐵塔”。
聊城鐵塔是我國現存不多的鐵石建筑,為中國七大古鐵塔之一,始建于宋金時期,通高15.5米,石座鐵身,渾然一體,蔚為壯觀。鐵鑄塔身工藝古樸奇巧,石座浮雕形象豐滿,栩栩如生,盡顯古代工匠技藝之精妙。
聊城有三寶,鐵塔、古樓玉皇皋,三寶則以鐵塔為尊。
聊城鐵塔位于古城東北,小禮拜寺街與清孝街交叉口處的運河之畔,原是護國隆興寺東南角內佛塔,現以塔為核心建“聊城市鐵塔博物館”,博物館坐南朝北,滄桑古樸高大的古塔巍然屹立。
鐵塔博物館是免費參觀的,園內花草茵茵,樹木蔥郁,景色斐然,除了鐵塔,還有《千年古韻·聊城鐵塔文物展》。
鐵塔聳立于博物館院中南側,由地宮、塔座、塔身、塔剎四部分組成,塔座高2.9米,通高15.8米。塔身用生鐵仿木構分層鑄造,8角12層,逐層迭裝而成,每層8面飛檐,斗拱承托,并鑄有門窗、欄桿等裝飾。塔頂則置仰蓮葫蘆寶瓶式塔剎。古塔建筑比例恰當,仿木結構的勾欄倚柱瓦當斗拱等鑄造雕刻圖案栩栩如生,鑄造工藝精細。作為鐵鑄佛塔,其仿木結構形制以及圖案浮雕風格都具有鮮明的宋代特征。
聊城鐵塔的地宮是在1973年整修時發現的,正中發現一座石室,四壁刻有仰蓮、云紋浮雕等圖案。底部有一槽坑。石室內有石函、銅菩薩、銅佛、宋體蘭花凈水瓶、宋元銅幣等佛教器物。長方形石函內有一小型銀棺和兩包僧人骨灰,棺身刻有“辟支佛舍利”五字,棺底刻有“大明成化丙戊(1466年)三月吉日造”,棺內有絲料骨灰袋一個、銀幣四枚和“舍利子”若干粒。石函外端有石刻銘文,文曰:“古有鐵塔,在東關街北,永樂年間倒。天順年間,東昌府僧綱司都、綱性深,隆興寺主持祖崇僧德寧,發心募緣,至成化二年(1466年)二月初六日,重立鐵塔記。石匠掌造。”
塔座為石砌正方形、上下疊澀不對稱式須彌座。牙腳四角成卷云形,罨(yǎn)牙刻寶裝覆蓮一周,罨牙上有二層疊澀,束腰四面均有浮雕人物。南面是兩條云層中嬉戲的巨龍,北面則是鳳舞九天,左右各有一伎樂人。西東兩面為二伎樂人。束腰東南和西南角各有一怒目狀的金剛力士。束腰上罨疊澀三層。
博物館東側則是鐵塔文物展,展廳內分為古塔探源、鐵塔英姿、地宮瑰寶、千年滄桑四個部分,以實物和史料詳細介紹了中國的古塔,以及聊城鐵塔的歷史和藝術成就。
聊城鐵塔雖然簡單,但卻有著許多不解之謎。首先,鐵塔始建于何時,至今未解,只知道肯定早于明代,不過根據文物雕刻的技藝,專家判定為宋代遺存;其次,地宮的舍利子所刻“辟支佛舍利”,這辟支佛又是何人,為何這里有它的舍利子?
聊城鐵塔,悠悠千古,巍然屹立在城市之中,猶如聊城人的堅持,從未改變,一座塔承載了城市千年的滄桑煙云,古塔也因一己之力,成就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名頭!
聊城鐵塔,三寶之首,是大運河畔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聊城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見證,展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