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后,英國政府對馬來亞的殖民統治,體現在哪些方面?首先,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需要知道,二戰結束后,英國在馬來亞的統治已不如以往那般平靜。從推翻“馬來亞聯盟計劃”到執行“馬來亞聯邦計劃”,殖民者的決策頻頻遭到了殖民地人民的詬病。為了平息社會動蕩,艾德禮政府在馬來亞發起了對激進武裝的戰爭,更掀起當地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的呼聲。
作為英帝國在東南亞的一塊重要根據地,艾德禮政府不希望看到馬來亞過早獨立。丘吉爾是帝國的捍衛者,他認可艾德禮拖延殖民地統治政策的主張。
1951年底新政府上任,丘吉爾政府內閣當即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殖民政策,在組建了新一屆英國駐馬來亞官員隊伍后,確立了“消除馬共,實現馬來亞在英聯邦內自治”的政策目標,丘吉爾政府的馬來亞政策框架初步形成。
丘吉爾的上任
1951年10月26日,77歲的丘吉爾贏得大選,再度擔任英國首相。丘吉爾非常清楚,與十一年前第一次擔任首相的情景相比,此時英帝國形勢并不可觀:英國國王病危;帝國黃金儲備量持續走低;1946年伊朗危機牽涉到阿巴丹煉油廠的原油生產;加上埃及譴責1936年英埃條約內容和朝鮮戰爭陷入僵局,整個倫敦都籠罩在一片陰郁和無望的氛圍中。
當然,保守黨政府并未對英帝國“每況愈下”的形勢大加指責,而是負責任地作出現實判斷,努力維護“帝國的榮光”。經過反復醞釀,丘吉爾完成了內閣的重組:他任命保守黨第二號人物艾登作為外交大臣。
任命在戰時內閣中擔任貿易和生產大臣的利特爾頓為殖民大臣,利特爾頓本人對世界局勢有獨到見解,他認為保守黨政府不能再沿用以前的殖民統治方式;巴特勒為財政大臣;伊斯梅擔任聯邦事務大臣;國防大臣暫時由丘吉爾擔任,1952年3月后轉交給加拿大總督亞歷山大。
以上幾位都是與殖民地事務高度相關的大臣,丘吉爾選任的標準首先來自于他們過去從事殖民地事務的工作經歷,再者是他們的帝國理念與丘吉爾本人基本相符。
完成組閣后,丘吉爾就減少了對殖民地相關事務的干預,具體的工作交由殖民事務部門負責。伴隨中東和東南亞南亞部分殖民地脫離英國管轄,五十年代英國殖民政策問題已經沒有戰后初期那么緊迫尖銳了,但是丘吉爾政府仍然十分重視殖民地事務。
丘吉爾本人提出“三環外交”的第一環,就是英聯邦和英帝國的一切,榮任首相后,他也宣布“鞏固英聯邦”是英國對外政策的首要目標。具體來看,丘吉爾政府的殖民政策主要包括三個部分。首先,是延續艾德禮政府的原有政策,繼續給予條件成熟的殖民地獨立。
保守黨的殖民政策
盡管丘吉爾在野期間非常反對非殖民化,他表示“本能地對任何方式或形式的自治深惡痛絕”,可實際上,面對英帝國的衰落之勢,還有其他更重要的事需要處理。丘吉爾將英國與美國的關系、英國與原白人自治領(加澳新等國)的關系放置于一個較高的位置,努力維系與這些國家間的政治經貿往來。
加之當時有保守黨官員認為“英聯邦是白人國家的聯合體,旨在實行卓有成效的戰略合作”,那些“棕色”的英聯邦成員國(亞非地區殖民地)的加入,改變了英聯邦原有的性質和目的。
所以一旦有殖民地提出自治要求,英國在判斷其具備獨立條件后,就會將獨立事宜與當地民運領袖談判并達成協議,只要當地以普選為基礎的大選產生了新政府,英國就會主動退出。其次,是在滿足殖民地自治要求前提下,控制殖民地獨立的進程和速度。
丘吉爾政府并非只對上屆政府進行簡單延續,作為“有形帝國”政策的創始者,保守黨堅信英國只有維持在英聯邦國家中的核心領導力,才能保持世界大國地位,“帝國政策”乃保守黨外交政策的基石。二戰結束時,英國飽受戰爭創傷,英鎊遭受前所未有的貶值。
部分物產豐富的殖民地如馬來亞和黃金海岸等,便成為戰后英國賺取美元,平衡英鎊收支的重要砝碼。但與此同時,英軍還要同時承擔英屬殖民地和北約的防務任務,巨額的人力和財力開支讓英國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是減少國防開支和海外負擔以應對財政危機,還是承接海外責任以維持大國地位,成為擺在新內閣面前的選擇題。
為了重振英國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丘吉爾沒有采納減少國防開支和海外負擔的建議,而將殖民政策與外交政策相互結合,在確保英國公司控制殖民地原料生產,從英鎊區獲取原材料和食品供應的基礎上,承擔海外領土的防務責任。
外交大臣艾登和住房大臣麥克米倫堅稱“英國的前途取決于我們保持一個大國地位的能力”,英國經濟很大程度取決于世界各國對英鎊的信心,放棄英國的海外責任是一種沒有遠見的選擇。總結來看,丘吉爾政府的殖民政策是在評估形勢變化之后進行的主動調整,盡管已經意識到非殖民化政策的必要性,但又不愿意看著“日不落帝國”的消逝,故而采取了整體拖延和適當調整的策略。
丘吉爾政府對馬來亞問題的設想
英國對馬來亞的殖民統治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紀末。一百多年間,英國通過設立海峽殖民地、馬來聯邦、馬來屬邦等方式,實現了對新馬全境的占領。二戰時期日本短暫統治了馬來半島。
戰爭結束后,英國當局重返馬來亞,在艾德禮工黨政府的接手下,殖民當局先后頒布了“馬來亞聯盟計劃”和“馬來亞聯邦計劃”。但這并不能阻止馬來亞人民反憲政斗爭和開展工人運動,殖民當局由此宣布馬來亞進入緊急狀態,并在不久以后實行對馬共的打壓,馬來亞很快陷入人心惶惶的戰爭狀態。
此時,世界各地殖民地的民族主義運動風起云涌,南亞和東南亞的英屬殖民地陸續完全完成權力交接,實現獨立。為了緩和馬來亞人民的情緒,倫敦政府承諾適時給予馬來亞自治。然而,艾德禮工黨并沒有就馬來亞的獨立做任何準備,他們只是將希望寄托在安撫殖民地人民,拖延統治,真正推動馬來亞自治的具體規劃,幾乎全部分攤在下一任政府身上。
保守黨政府上臺后,丘吉爾極為關注馬來亞局勢,他安排外交大臣艾登和殖民大臣利特爾頓摸清馬來亞的狀況,并盡快制定詳細規劃。
很快,外交部提交了一份報告,報告提及了三方面內容:首先指出英國駐新馬地區的軍隊力量大不如前,亟待整改;其次是東南亞混亂的地區局勢讓馬來亞很難與周邊勢力抗衡;最后,馬來亞是英鎊區的重要成員,然而目前馬來亞出口貿易面臨威脅。
1951年底,殖民大臣利特爾頓赴馬來亞進行了為期一個多月的巡查,在與當地殖民官員、商業代表和軍隊警察全面交流后,殖民部很快提交了一份題為“馬來亞局勢”的備忘錄供內閣討論。
備忘錄分別就英國在遠東的防御部署、馬來亞國情概況、緊急狀態期間的全民動員和馬來亞軍隊實力狀況進行了陳述,并提出了政策制定的建議,這兩份報告涵蓋了馬來亞軍事、經濟和外部局勢等信息,評估了馬來亞面臨的風險及問題,是丘吉爾內閣制定馬來亞政策的重要依據。報告中重點介紹了馬來亞緊急狀態情況,指出馬共游擊隊是殖民當局最大的敵人,這讓丘吉爾政府堅定了要消除馬共的決心。
而根據殖民地人民運動的發展情況來看,馬來亞必然朝著獨立方向發展,所以推進馬來亞的自治進程也成為保守黨政府明確的主線。
只是,丘吉爾政府在對待馬來亞獨立一事要基于三方面的考量:第一是移交政權的新政府對待馬共的態度如何;第二是馬來亞獨立后能否留在英聯邦;第三是馬來亞獨立后族群關系能否和睦。這三點關乎馬來亞能否平穩過渡并與英國繼續保持友好聯系。
至此,丘吉爾政府對馬來亞的政策目標基本確立,那就是軍事上消除馬共,同時確保馬來亞的安定和實現在英聯邦內的過渡。目標的構建預示著丘吉爾政府將對馬來亞的政策進行重大調整。丘吉爾政府對馬來亞政策目標的調整不僅源于殖民地內部變化的需要,更有從英帝國版圖變更和前任政府政策失效的分析。
一方面,馬來亞在英國海外殖民地版圖中的地位獨特且重要。馬來亞盛產橡膠和錫礦石,作為當時全球重要的戰略物資,馬來亞原材料的出口為英帝國創造了大量外匯,加之新馬地區扼守馬六甲海峽,這對戰后英國國際地位的維持非常重要。但是,維持海外軍備防務對戰后英國來說是個沉重負擔,有效縮減防務開支是英國殖民地管理的趨勢。
總的來說,丘吉爾政府希望馬來亞承擔起自身防務職責,但又不希望馬來亞完全脫離英國的管制,使其在馬來亞經濟和軍事利益受損,并最終威脅英國的國際地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