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羅馬帝國是現代對羅馬帝國西半部的稱呼,它在公元285年被皇帝戴克里先一分為二。羅馬人自己并不使用這個詞。在鼎盛時期,羅馬帝國的版圖從意大利延伸至歐洲、不列顛群島、北非、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和安納托利亞。到公元285年,羅馬帝國已經變得如此龐大,以至于從羅馬的中心所在地統治所有省份不再可行。
掌權后不久,戴克里先任命一位名叫馬克西米安的官員為他的共同皇帝,并以此將帝國分為兩部分,東帝國的首都是拜占庭,西帝國的首都是米蘭。這兩個部分都被稱為“羅馬帝國”,盡管隨著時間的推移,東羅馬帝國將采用希臘語而不是拉丁語作為官方語言,并將失去傳統羅馬帝國的許多特征。
東羅馬帝國繁榮昌盛,而西羅馬帝國卻在掙扎,最終于公元476年滅亡。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成為神圣羅馬帝國的基礎——被視為羅馬帝國鼎盛時期價值觀和秩序的復興——首先是在查理曼大帝的統治下,他的繼任者無法維持它,然后由德國的奧托一世正式建立。神圣羅馬帝國逐漸失去了凝聚力和權威,作為一個過時的機構,它無法在現代統治,變得越來越腐敗和無能,直到公元1806年最終解散
羅馬帝國是由第一位皇帝奧古斯都建立的,并在五賢帝統治期間穩步增長,之所以被稱為五賢帝,是因為他們維持了繁榮和秩序。
奧勒留之后,他的兒子康默多成為皇帝,通過自我放縱和低效的統治消磨了羅馬的權力。康默多被暗殺后,羅馬經歷了混亂的一年,其間五位不同的人掌權并被廢黜,直到塞維魯建立塞維魯王朝并恢復秩序。西弗勒斯從五帝年的經歷中了解到,這是皇帝的最大利益,他向軍隊尋求幫助,并使貨幣貶值,以便能夠產生更多的錢來提高軍隊的工資。他進一步建立了皇帝嚴重依賴軍隊支持的先例,從而有效地妥協了羅馬皇帝的傳統角色。
公元235年,塞維魯被他自己的軍隊暗殺,因為他們認為他的行為不符合他們的最佳利益。這使羅馬陷入了被稱為三世紀危機的時代,在此期間,近50年里有20位皇帝交替,與奧古斯都和塞維魯之間250年統治的26位皇帝相比,這是一個驚人的統計數字。
戴克里先上臺后,他恢復了秩序,并將帝國的統治劃分為東部的他自己和西部的馬克西米安。三世紀的危機表明,羅馬依賴于一個皇帝是多么危險,他的死亡可能導致不穩定,戴克里先也明白,一個人無法有效地統治帝國。在分裂之后,戴克里先建立了他的四人統治——四人統治——帝國進一步分為四人統治各自不同的區域。
在君士坦丁大帝的統治下,整個帝國蓬勃發展,但它從未像五賢皇帝統治下那樣團結一致。東羅馬帝國建立了利潤豐厚的貿易并繁榮起來,而西羅馬帝國卻在掙扎。由于這兩個部分傾向于將對方視為競爭對手,它們作為獨立的實體運作,共享共同的紐帶,但卻為自己的利益服務。
即便如此,羅馬帝國的兩個部分仍然保持著同等的繁榮,直到狄奧多西一世皇帝在位時,內部和外部的力量將這兩個部分分開了。這些力量包括但不限于:
政治不穩定
雙方的自身利益
野蠻部落的入侵
政府腐敗
雇傭兵軍隊
過度依賴奴隸勞動
大規模失業和通貨膨脹
基督教的興起
如前所述,東羅馬和西羅馬追求各自的利益,而不是為共同的目標而共同努力。這種缺乏凝聚力的局面助長了政治不穩定,而政府腐敗,特別是在濫用職權謀取個人利益的省級當局中,更是雪上加霜。羅馬軍隊中的哥特和匈奴雇傭兵并不效忠于羅馬,他們只是為了報酬而戰,而且,他們沒有得到他們認為應得的待遇。對奴隸勞動的過度依賴奪走了依靠公共援助的下層階級的工作,而塞維魯領導下的貨幣貶值成為后來皇帝的政策,導致了通貨膨脹。
狄奧多西一世在傳播基督教和粉碎異教影響方面的熱情也被認為是導致羅馬滅亡的原因之一。羅馬早期的異教信仰體系是一種國教;信仰影響了國家,而國家支持信仰。羅馬諸神關心的是羅馬和它的成功;新的基督教之神在羅馬本身沒有既得利益,而是所有人的神。一些學者認為,基督教的本質削弱了羅馬異教為帝國提供的傳統凝聚力。這一點已經爭論了幾個世紀,但狄奧多西一世對異教徒的迫害是一個更確定的因素,因為作為東西方的皇帝,他有權力統一羅馬帝國,但相反,他通過宗教不寬容進一步分裂了羅馬帝國。
狄奧多西一世在羅馬遭受一系列嚴重挫折后上臺。公元376年至382年的哥特戰爭嚴重削弱了西羅馬帝國,盡管東羅馬帝國的軍隊經常參加戰斗。在公元378年的阿德里安堡戰役中,東羅馬皇帝瓦倫斯被哥特人的弗里提根擊敗,許多歷史學家認為這標志著羅馬帝國終結的開始。西羅馬帝國的格拉提安皇帝將狄奧多西提升為共同皇帝,在他死后,狄奧多西一世成為了帝國的兩個部分的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對待雇傭兵哥特人的態度——尤其是在公元394年的弗里基多斯戰役中——激怒了哥特國王阿拉里克一世,于公元410年洗劫了羅馬。
這并不是說狄奧多西一世的統治導致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羅馬的衰亡并不是單一的原因造成的。在羅馬人在阿德里安堡戰敗之前,權力和聲望的持續惡化,所有這些挑戰和壓力在公元476年9月4日被日耳曼國王奧多亞克廢黜皇帝奧古斯都勒斯達到頂峰,這是在阿德里安堡之前。西羅馬帝國,隨著奧多亞克的崛起而衰落他開啟了一個新時代意大利王國取代了羅馬在西部的權力。
雖然公元476年是傳統上公認的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日期,但這個實體確實在奧多亞克的統治下繼續存在,無論如何,他只是在官方上取代了被廢黜的皇帝尼波斯。因此,有歷史學家和學者將羅馬帝國的滅亡日期定為公元480年尼波斯被暗殺。尼波斯死后,奧多亞克將達爾馬提亞地區并入自己的領土,這涉及到帝國東部的皇帝芝諾,奧多亞克被允許統治芝諾。在芝諾看來,奧多亞塞的行為過于獨立,并開始構成重大威脅。
公元488年,狄奧多里克率領軍隊入侵意大利,并在接下來的四年里與奧多亞塞的軍隊在該地區作戰。拉文納主教約翰最終促成了一項妥協,奧多亞克和西奧多里克將共同統治,但在公元493年慶祝戰爭結束的宴會上,西奧多里克刺殺了奧多亞克,奪取了王位。
狄奧多里克的統治以法律、建筑工程和增加糧食生產的形式給該地區帶來了秩序和繁榮,但在他于公元526年去世后,他的繼任者也無法將這個王國統一起來。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宣稱他對意大利王國的控制,遭到了東哥特國王托蒂拉的最大抵抗,托蒂拉要求獲得西奧多里克從羅馬贏得的同樣的自治權。查士丁尼一世派遣了著名的將軍貝利薩留前往意大利,但即使是他也無法智勝托蒂拉。公元552年,將軍納爾塞斯在塔吉納戰役中擊敗了托蒂拉,將意大利歸還給羅馬當局,直到公元568年入侵倫巴第人。
倫巴第人的勢力不斷壯大,在意大利各地建立了公國,直到公元774年被查理曼大帝在德西德里烏斯戰役中擊敗。此時,大多數倫巴第人已經與意大利人和鄰國法蘭克人同化,查理曼大帝的勝利只是加速了這一進程。基督教現在是歐洲的主要宗教,由于它在羅馬統治下被合法化和傳播,有許多基督徒拒絕讓羅馬帝國的概念消失。法蘭克人查理曼于公元800年被教皇利奧三世宣布為西羅馬皇帝,并被委托保護和延續基督教的信息。
查理曼大帝成為他那個時代最杰出的基督教斗士,在擴張帝國的同時,他發動了對穆斯林撒拉遜人的十字軍東征,就像他之前對異教徒撒克遜人所做的那樣。許多故事和詩歌,包括著名的《羅蘭之歌》,都贊揚了查理曼大帝和他的騎士們以犧牲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的生命為代價捍衛基督教價值觀的俠義冒險。這個新的基督教帝國聲稱自己是古羅馬帝國的直系后裔,只是擁護基督的事業,而不是某個皇帝的事業。
查理曼大帝為新帝國奠定了基礎,但與許多強大而有效的統治者一樣,他的繼任者無法保持他同樣的效率水平,王國分崩離析。它被德國的奧托一世重新統一,他遵循查理曼大帝的榜樣,通過十字軍東征非基督徒來獲得權力。奧托一世繼續與查理曼大帝為伍,于公元962年宣布自己為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
然后,奧托一世在他的統治期間繼續遵循查理曼大帝的榜樣,維持一個基督教國家的政策,并為那些追隨他的人樹立了標準。神圣羅馬帝國繼續把自己視為一個通過戰爭捍衛基督教真理的實體,直到在政治陰謀、腐敗、幾乎無休止的戰爭和持續不斷的內部沖突中逐漸衰落,于公元1806年解散。
幾個世紀以來,羅馬的滅亡及其各種原因一直是爭論的主題。盡管目前對原因已經有了普遍的共識,但沒有兩份清單強調的是同一點,甚至包括相同的原因。
羅馬帝國試圖在一個不再支持它的時代復興、保存和強迫羅馬帝國的模式,這應該被認為是羅馬在西方衰落的一個重要潛在原因。這種想要重現帝國“光輝歲月”的熱情也導致了神圣羅馬帝國的解體。時代變了,人民也跟著變了,一種過時的政府形式根本沒有希望在新的政治和社會氣候中生存下去。
政府的形勢,就像人一樣,不能靠固守過去而生存,而是要適應當前的挑戰,走向未來。羅馬不具備這種遠見,因此,就像任何固守過去的實體一樣,它無法在帶來變革和發展機會的挑戰中生存下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