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振華遺體告別儀式
1979年2月7日,開國上將、海軍奠基人蘇振華在北京病逝,享年67歲。2月13日,蘇振華遺體告別儀式(葬禮)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禮堂舉行。當天,蘇振華遺體安臥在鮮花和青松中,身上覆蓋著一面中國共產黨黨旗。另外,蘇振華追悼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時,天安門廣場降半旗致哀。
這張照片非常罕見,華老和葉帥站在蘇振華遺體前,兩人胳膊上戴著黑紗,神情肅穆,無比悲痛。兩人都為失去了一位開國元勛,感到無比的惋惜,滿眼不舍,因為蘇振華生前一直渴望能在晚年能繼續為國家做出貢獻。
蘇振華,1912年出生于湖南省平江縣三墩鄉戴家鋪一個貧窮雇農家庭。他從14歲開始便參加革命,在15歲加入了家鄉的少年先鋒隊,逐漸在家鄉有了一定的名氣,不少同年的青年都追隨他。
彭德懷
1930年6月,蘇振華率領30多名少先隊員,加入了彭德懷率領的紅三軍團,緊接著便參加了兩次攻打長沙的戰斗。當年8月,蘇振華轉為中國共產黨員,正式開始了一段波瀾壯闊的軍旅生涯。
這里面有一個小故事,蘇振華在家中排行第七,故稱“蘇七生”。當彭德懷了解情況后,便給他取名“蘇振華”,寓意振興中華民族。在戰場上九死一生的考驗中,蘇振華得到了極大的鍛煉,軍事指揮才能也得以迅速提升。在軍迷們的心目中,蘇振華被鄧小平評價為“最能打仗的政委。”
蘇振華夫婦
同時,蘇振華還參加了中央蘇區的反“圍剿”戰斗,戰斗時他總是身先士卒,也多次負傷,他以機動靈活、敢打硬仗、惡仗、巧仗著稱。當長征開始后,蘇振華已經是紅三軍團五師十三團的政委,他在湘江血戰中率部與敵人血戰三晝夜,期間為掩護中央縱隊安全渡江立下戰功。
在長征途中,蘇振華還率部參加了奇襲婁山關、激戰老鴉山、攻占遵義城等事關革命能否勝利的關鍵戰斗。1936年,蘇振華被上級安排進入紅軍大學讀書,他努力學習文化知識,被毛主席稱贊是“工農分子知識化的典型?!?/p>
然而,蘇振華一直渴望能去前線領兵打仗,他這個愿望在抗戰中后期得以實現,歷任八路軍第115師第343旅政委兼魯西軍區政委、冀魯豫軍區政委、中共中央平原分局黨校校長等職務。
蘇振華在基層考察
當來到解放戰爭時期,蘇振華的職務又發生了重大變化,歷任冀魯豫野戰軍第一縱隊政委、司令員兼政委,第二野戰軍第五兵團政委。新中國成立后,蘇振華被組織上安排來到貴州省工作,擔任了貴州省委書記、貴州軍區政委、貴陽市軍管會主任,后任貴州軍區司令員兼政委。
那時的貴州剛剛解放,百廢待興,蘇振華率領廣大干部走進基層,團結帶領廣大老百姓積極行動起來,為貴州社會穩定、經濟恢復發展等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54年,蘇振華工作再次發生了重大變化,他被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期間全面推進海軍建設,尤其是推進研制核潛艇、導彈驅逐艦護衛艦項目持續進行居功至偉。
蘇振華
1976年,周總理、朱老總和毛主席三位偉人先后逝世。在特殊時期,為了穩定局勢,蘇振華臨危受命,來到上海擔任上海市委第一書記兼上海市革命委員會主任。所以,當蘇振華病逝后,黨中央所有人都無比悲痛,于是有了本文開始那張照片。
在蘇振華追悼大會上,鄧小平致悼詞。鄧小平以無比悲痛說:“半個世紀來,他在黨中央的領導下,跟隨毛澤東同志轉戰南北,出生入死,歷盡艱辛,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為我軍革命化、現代化建設和鞏固國防,作出了重大的貢獻,獻出了畢生的精力,戰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