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后期,東方戰線的協約國重要成員沙俄,先后發生兩次國內革命,不得不退出大國博弈的棋局。經過十月革命之后,列寧領導的蘇俄正式成立,并很快就遭到了同盟國的圍攻,不得不簽下《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和約》。一戰勝利后,協約國將蘇俄視作攪局的叛徒,對其進行了大規模干涉。經過長期戰爭,蘇俄內部局勢逐漸穩定,但依然陷于外交孤立的狀態。
然而蘇聯并不是唯一遭受孤立的國家,作為一戰的戰敗國,德國同樣對凡爾賽體系下的國際秩序心懷不滿。德國、蘇聯、美國乃至日本在一戰后的持續崛起,嚴重沖擊了以英法為核心的全球殖民體系,這給蘇聯以足夠的地緣空間,發揮外交戰略逐漸打開了局面,破除被孤立的狀態。慕尼黑會議之后不久,希特勒就撕毀條約肢解了捷克斯諾伐克,德國與英法的關系驟然緊張。在此背景之下,蘇德兩國持續走近,整個世界的局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翻云覆雨背后的隱患
然而蘇德兩國走近對于德國而言其實是非常不利的,因為這意味著蘇聯將會得更大的地緣主導權。在英法與蘇德的對抗中,德國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不可避免的被頂在了戰爭的前線,而蘇聯只需要承擔東歐方面英國的威脅就可以了。蘇德雙方之所以能夠如此迅速的走進,并在兩次會議之后就迅速簽訂協議,很大程度上是德國給蘇聯的利益遠勝于英法。蘇德走近之后,英法也曾采取補救措施,奈何無法滿足“授權蘇聯紅軍通過波蘭和羅馬尼亞國土”的要求而告吹。與此同時,德國卻同意了蘇聯對切爾諾夫策地區的領土要求。
切爾諾夫策曾為奧匈屬地,居住著大量烏克蘭人,卻從未被俄國控制過,一戰之后此地屬于羅馬尼亞。又一次“慕尼黑陰謀”,這不過這一次出賣盟友的變成了德國,受損的卻是羅馬尼亞。當然,蘇聯真正掌控住此地還要等到1940年,而蘇德同盟的第一個祭品卻是波蘭,進攻波蘭正是德國火急火燎想要促成蘇德協定的直接目的。此時的遠東,日本由于戰略判斷失誤,率先于1939年5月挑起了諾門坎沖突,遭到蘇軍迎頭痛擊。9月16日,諾門坎結束之時,蘇德不僅簽署了互不侵犯協議,同時還約定了對波蘭的瓜分邊界。次日凌晨,西線的蘇軍就越過蘇波邊界夾擊波蘭。
東線的勝利迫使日本徹底放棄了北上的意圖,西線的勝利則開啟了新一輪邊境調整,此時的蘇聯如日中天,亞歐大陸許多國家原先反蘇的國家紛紛通過德國尋求與蘇聯關系的緩和。1941年4月,《蘇日互不侵犯條約》簽訂,蘇聯獲得了極大的外交空間。趁此機會,蘇聯先后兼并了波羅的海三國和芬蘭。由于波蘭是被蘇德兩國共同瓜分的,這就意味著英法不論選擇與德國還是蘇聯和解,都只能收回半個波蘭,這顯然是波蘭人不能接受的。除非英法同時與蘇德兩國和解,亦或同時向蘇德兩國宣戰。
然而蘇德在波蘭的合作并未讓斯大林更進一步的與希特勒達成實質性盟約,此時的世界儼然形成了英美對德日的僵持局面,蘇聯想要兩頭下注、待價而沽。如果英國確實不堪一擊,則蘇聯加入德日一方瓜分昔日霸主的遺產;如果德日重拾反蘇立場,則蘇聯就可以聯合美英反制德日。兩種方案,蘇聯均處于有利位置,并可利用地理上的便利率先完成對亞歐大陸的支配,從而孤立遙遠的美國。
戰略藍圖規劃得是如此美好,以至于斯大林忽視了其中的致命缺陷。一方面,隨著蘇芬戰爭的展開,蘇軍落后的軍事建設暴露無遺,斯大林雖然對武器軍功、組織動員十分重視,卻對軍官戰場指揮的作用嚴重估計不足。不僅如此,由于對紅軍掌軍將領的畏懼,“紅軍之父”托洛茨基、紅軍職業軍官教育體系締造者伏龍芝、大縱深戰役理論家圖哈切夫斯基等人要么神秘死亡、要么遭受排擠、要么慘遭清洗。肅反運動中,蘇軍大批將領慘遭屠戮,十年軍事職業化努力毀于一旦。正因如此,蘇軍在蘇芬戰場上的表現才顯得如此糟糕,從而給英法德美等國一種蘇聯不過如此的感覺。
另外,斯大林對希特勒的認識出現了嚴重偏差。當時整個德國軍政界都對蘇聯充滿恐懼,這是自19世紀末以來恐俄情緒的延續。雖然蘇德兩國聯手瓜分了波蘭,但雙方從一開始就是同床異夢。蘇聯不會忘記希特勒一上臺就曾和波蘭簽了互不侵犯條約的事實,而德國同樣不會忘記1932年與蘇聯締結互不侵犯條約的四個國家,即波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芬蘭的慘劇。更為重要的是,在希特勒的理論體系中,德國應該與日耳曼人的表親英國和堂親印度聯手,共同吞噬斯拉夫人、猶太人等民族的生存空間。蘇聯軍事力量建設的漏洞讓他看到了這種可能,不知不覺間蘇德合作發生了裂痕。
從頂峰跌落,啟動B計劃
1941年初的歐洲局勢,英國的霸主地位岌岌可危,歐陸被德國和蘇聯所控制。恰在此時,希特勒決定啟動巴巴羅薩計劃,蘇德戰爭爆發。世界再度震驚,大英帝國獲得了喘息之機、蘇聯卻再度淪為地緣被動國家,德國自身并未獲得太多失利,反而陷入兩線作戰之困局,日本也因此喪失了依托蘇德同盟挑戰美國的可能。唯一受益的只有美國,它因此獲得全球地緣戰主動權,成為可以左右世界大局的重要力量。斯大林無論如何也不能理解希特勒為何如此愚蠢,開戰之前他始終認為英國倒下之前蘇德絕對不會爆發沖突。
迫不得已,斯大林決定啟動B計劃,外聯英美夾擊法西斯陣營。只不過相較于原先的想法,蘇聯在戰略上落入了美國的下風。即便如此,蘇聯再一次發揮了作為老牌大國的戰略底蘊,他雖然在蘇聯內部不斷宣傳自力更生的精神,卻也展開頻繁的外交活動,謀求過去更多的國際資源為己所用。他派遣李維諾夫作為駐美大使,利用蘇軍在蘇芬戰爭中暴露的弱點,不斷渲染德軍的強悍和蘇聯的危急,甚至屢屢透露出蘇聯即將抵擋不住,將要選擇對德議和的流言。這樣做的效果十分顯著,美國因此加大了對蘇聯的援助,并力促盡快開辟歐洲第二戰場。同時為緩和美蘇矛盾,斯大林還解散了第三國際,這些都換來了豐厚的回報。
欲血焚身,艱難的再崛起
除了從地緣外交層面做出修補,斯大林開始著重加強對軍事方面的建設。許多尚在獄中的指揮員獲得特赦,很多在前線剛剛嶄露頭角的尖子被火速提拔,蘇軍指揮能力經過了戰火的洗禮之后獲得了大幅度提升。隨著軍事實力的增強和戰場形勢的變化,蘇聯在大國博弈中重新贏得了一些籌碼。因此,斯大林一方面堅決反對盟軍利用蘇聯遠東地區援助中國,更不允許利用遠東基地打擊日本。維護日蘇的暫時友好,這是斯大林為日后迫使美國讓步埋下的籌碼;阻止美國援華,則是為何防止出現一個新的強大鄰國。
事實上,在斯大林的內心深處,他對日俄戰爭依然耿耿于懷,不過他巧妙地掩飾了自己真實的想法。美國為了換取蘇聯盡快對日作戰,在雅爾塔會議上不停地將中國權益轉讓給蘇聯。又一次“慕尼黑陰謀”,這次出賣盟友的換成了美國。蘇聯獲得了巨大的勝利,旋即加入到了對日作戰當中,這對希望蘇聯調停日中、日美戰爭的日本來說,不啻于當頭一棒。當日本投降之后,蘇聯與美國默契配合,在戰后的廢墟中進一步肢解了英國。自此,蘇聯重新確立了世界大國的地位,成為戰后唯一可以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