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是歐洲乃至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國家,如今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西羅馬崩潰后,法蘭克王國成立,并逐漸發展成為帝國。后來法蘭克分裂,其中西法蘭克便是法國的前身。從中世紀末期開始,法國逐漸成為歐洲大國之一,并于17~18世紀路易十四時達到君主制鼎盛時期。然而,若論法國對世界最大的影響,當屬法國大革命的爆發。
18世紀下半葉,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相繼爆發,被并稱為深遠影響世界的“18世紀雙元革命”。其中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徹底攪動了整個歐洲的地緣局勢,引發周邊大國聯手干涉。在此背景之下,拿破侖迅速崛起,率領法軍打贏了五十余場大型戰役,沉重打擊了歐洲君主制度,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他執政期間不僅將戰火擴張到歐洲其他地區,更將啟蒙運動和民族思想廣泛傳播出去了。
拿破侖時代是法國在世紀進入近代以來最輝煌的時期,創造了一系列軍政奇跡與短暫的輝煌成就。那么拿破侖帝國是如何崛起,又為何迅速傾覆的呢?
“科西嘉怪物”的沒落出生
拿破侖·波拿巴于1769年出生于科西嘉島,此時這個島才剛剛被熱那亞共和國“賣給”法國(因遭受科西嘉共和國沖擊,熱那亞人根基不穩,故而將其轉交給法國),沒有人能夠想到這座小小的島嶼將率領法國登頂巔峰、創造輝煌的榮耀。不過,拿破侖的出身并不高貴,其家族只是科西嘉島地方上的一個沒落貴族。后來他到法國本土就讀軍校時,就曾因為著裝寒磣、口音過重而遭到嘲笑。
入伍從戎之后,拿破侖很快就遭遇到了一場政治風暴。原來,此時的法國正處于大革命當中,君主立憲派、吉倫特派、雅各賓派、熱月黨人如同走馬燈般地相繼上臺,并頻繁地拿起屠刀,玩起了黨同伐異的把戲。此時的拿破侖因與雅各賓派領導人羅伯斯庇爾存在牽連,遭到了熱月黨人的打壓,乃至遭受到了牢獄之災。出獄之后,拿破侖窮困潦倒、頗為失意,甚至無法負擔起咖啡茶水錢。早年間的挫折鑄就了拿破侖百折不撓的精神,混亂的法國局勢則孕育著新的機遇。
跌宕起伏的大風暴
法國大革命爆發沒多久,就遭到了周邊大國,尤其是普魯士和奧地利的干預。路易十六被推送斷頭臺之后,這種情況越演越烈。可以說法國大革命在很迅速地消滅了國內王黨勢力之后,旋即陷入漫長的對外戰爭之中。在各類大小戰役中,瓦爾米之戰顯得非常重要。它并不是一場大戰,但卻是當時歐洲局勢變化的分水嶺。
在這場戰役中,身穿粗布長褲、剛拿起槍不久的“無套褲漢”軍隊(因被貴族蔑稱為“無套褲漢”或“長褲漢”而得名)成功頂住了普奧聯軍的進攻,并取得了勝利。這一方面震懾了敵軍,另一方面極大地鼓舞了法國人的士氣。以此為分界線,法國革命戰爭逐漸從以對付外來武裝干涉、側重于防御的特征逐漸演變為對外擴張的態勢。
法國之所以自瓦爾米戰役勝利之后逐漸熱衷于對外征討,是因為在當時的法國革命者心目中,輸出啟蒙思想和革命理念是一件頗具使命感的事情。為此,他們不斷對外征服,并建立了一系列“法國模式”的共和國,依附于法國的羽翼之下。在這一連串的征伐戰爭中,拿破侖憑借卓越的軍事才能和策略思維,逐漸嶄露頭角,其個人威望越來越高,逐漸成為法蘭西共和國的人民英雄。
眾望所歸的霧月政變
伴隨著法國革命戰爭特征的轉變,歐洲反法同盟逐漸形成、國內王黨勢力也在逐漸增強。1799年8月,出征在外的拿破侖突然返回國內,并于10月回到巴黎被民眾視為“救星”。11月9日,拿破侖在眾多支持者的簇擁之下發動了霧月政變,結束了大革命以來政權頻繁更迭的恐怖局面,并出任第一共和國執政官之職(先將臨時執政改為第一執政,爾后又變更為終身執政),頗有當年英國護國主克倫威爾的風范。
不過拿破侖并不是克倫威爾,后者雖然長期實行清教徒專制統治,卻從未考慮過建立新的王朝。但是處于大革命風暴之中的法國,其所面臨的危局要比17世紀中期的英國復雜的多。當時舊制度舊王朝(即波旁王朝君主制)的黨徒還在勾結內外勢力企圖復辟,這就注定需要一個鐵腕強人確保法國內部的穩定、整合盡可能多的資源。議會制度雖然在英國已經被證明是一種長期、高效的權力運轉模式,但卻需要長時間對相關配套制度的完善,才能避免陷入各局部利益集團相互掣肘的泥潭,法國當時顯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最終,奇異的一幕出現了,因反對專制而爆發的法國大革命,卻逐漸孕育出了一個帝國。事實上,不論是戰場上的功勛還是擔任執政官后的政績,拿破侖確實有足夠的資本稱帝。然而最讓人震驚的并不是拿破侖皇袍加身這件事本身,而是法蘭西在是否該設立法國人皇帝這一公民投票中的表現。拿破侖如愿獲得壓倒性優勢的多數,這讓許多以啟蒙思想繼承者自詡的革命元老感到極為震撼。
不過,如果我們了解法國大革命爆發的直接原因,即饑荒和稅賦繁重,就能夠理解當時法國民眾的普遍想法了。在他們看來,波旁王朝和貴族教士階層不給自己活路,那么大家自然愿意在啟蒙思想者的指引下推翻所謂的“暴君”。但經歷了數次政局動蕩,尤其是雅各賓派在巴黎等地的殘暴屠戮之后,希望穩定和維護現有成果的呼聲自然就日漸塵囂了。而拿破侖恰恰既能夠穩定局勢,又有充足的實力保護現有成果。既然如此,普通民眾又豈會在意選擇何種政體呢。
從反對專制到皇袍加身
登頂法國權力巔峰之時,拿破侖也僅僅30來歲,可謂英姿勃勃、年輕有為。雖然出身行伍、缺少足夠的治國經驗,但懷有長遠政治抱負的他卻很清楚鞏固權力、維護法國生活秩序的穩定、確保法國在歐陸軍事以及外交優勢的重要性。要想鞏固權力,完成對政治機構和社會經濟的重建,就必須一方面“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充實法國的社會秩序枝干,另一方面“科教興國”重振文化教育事業,從長遠確保法國的優勢。如今法國最頂尖的幾所大學,幾乎都是法國大革命以及拿破侖時期興辦的。
由于能夠知人善任、選賢舉能,拿破侖內政方面在確保秩序穩定的前提下做出了許多制度創新,以至于英國史學家羅斯因而對他贊譽有加,稱其內政才能不亞于軍事方面。不過,拿破侖帝國為了確保帝制模式的延續,對舊貴族階層做出了妥協,建立的是一套完全以個人專權為特征的制度,重新回到了舊秩序下的法國,不利于適應新的時代。更為重要的是,此時法蘭西帝國的強盛僅僅依托于拿破侖個人,或者確切地說是依托于他的軍事才能。如若法國在軍事層面出現失利,后果將是災難性的。
四面楚歌的帝國
當法軍四處擴張、征戰四方之時,卻也是由盛轉衰的開端。一方面急劇膨脹的拿破侖帝國將英、奧、俄等國完全擠壓在了一起,這導致反法同盟雖然屢次被打敗,卻又數次重新建立起來。另一方面,法國的擴張欲望源于對革命啟蒙思想的傳播使命感,可恰恰是這些革命理念喚醒了歐陸大部分民族的自決意識,進而成為法蘭西帝國的反對者。最終法國在經歷了特拉法爾加海戰(英國由此完全掌控世界海上霸權)、錯攻沙俄、萊比錫戰役(遭到薩克森背叛)等一系列挫敗之后,元氣大傷。此后拿破侖雖然發揮了極大的軍事和戰術才能,接連在尚波貝爾、蒙米賴、夏托蒂埃、沃尚等地擊敗反法聯軍,卻因聯軍攻占了巴黎而于事無補。
窮途末路之下,拿破侖宣布無條件投降,并于1814年4月13日在巴黎楓丹白露宮簽署退位詔書。隨后他被安排前往厄爾巴島,臨行前拿破侖獲準在楓丹白露宮前與始終忠心于他的近衛軍告別。在厄爾巴島上,拿破侖保留了“皇帝”稱號,當然領土只局限于島上。這個島位于他的家鄉科西嘉島與意大利半島之間,如此溫情的安排與反法同盟內部親革命人士(戰爭后期,許多反對拿破侖的人都是支持革命理念的人)和英國等現實主義外交家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即便如此,拿破侖在前往厄爾巴島的路上依然險些被暗殺,他的妻子和兒子也在奧地利被軟禁起來了,甚至有傳聞說拿破侖將被再度轉移流放到大西洋的小島上。迫不得已,拿破侖逃了出來,并于1815年3月登陸法國,復辟的波旁王朝派出大量軍隊,奈何士兵和文武大臣們紛紛倒戈,余威震動法蘭西。
拿破侖重新登頂法國權力頂峰,百日王朝開始。然而由于此前法國軍事實力的嚴重損耗,此時的法國只有28萬4千人,英國卻再度組織起反法同盟,擁有70萬之眾。雙方實力懸殊過大,絕不是僅憑拿破侖軍事指揮才華所能彌補的。滑鐵盧戰敗后,拿破侖拒絕了發動人民抗戰的提議,屬于他的時代結束了。
綜上所述,法國大革命及拿破侖戰爭是近代法蘭西的高光時刻,它從一開始就面臨內部王黨勢力和外國干預勢力的威脅,在頻繁政權更迭的混亂中艱難前行。瓦爾米戰役后,法國由守轉攻,拿破侖因戰功卓著獲得巨大威望,并發動霧月政變掌控局勢。在民眾的簇擁之下,拿破侖黃皇袍加身,雖然取得了一系列內政成績,卻因專權弊政和持續對外擴張而隱患重重。當軍事領域出現失利之后,拿破侖帝國瞬間傾覆。
拿破侖的失敗對歐洲乃至世界地緣格局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戰后維也納體系的建立,確定了大英帝國世界霸主地位,全球進入不列顛治世時期。與此同時,隨著戰爭后期俄軍的西進歐洲,沙俄儼然以“歐洲憲兵”自居,并與英國在亞歐大陸上展開了百年“英俄大博弈”。另外,隨著拿破侖戰爭傳播到歐洲各地的革命理念和啟蒙思想在隨后的三十年間不斷生根發芽,并于1848年歐洲革命浪潮中達到了頂點,沉重打擊了歐洲君主秩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