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重拾“祖墳經濟學”,這事兒不簡單
老張觀察:前兩天去湖南農村采訪,碰到個讓我挺意外的事。一群95后年輕人專門請假回老家,說是要給祖墳“換新裝”。聊著聊著,他們提到“祖墳三不見”這個老話題,還真把我這個跑了20多年基層的老記者給問住了。
仔細一問才知道,眼下“祖墳經濟學”在年輕人中間悄悄火了起來。國內某知名社交平臺上,相關話題閱讀量破了2000萬。
我跟著這幫年輕人去了趟他們的老家。路上聊天得知,他們大多在一線城市打拼,有的是互聯網公司的產品經理,有的是銀行職員。
說到“三不見”,一位開發尋根APP的90后小伙子給我掰開了說:不見雜草亂長,不見墓碑破損,不見大樹遮陰。
原來,這看似老土的說法背后,藏著咱老祖宗的門道。
群眾說話就是有意思。我在湖南農村蹲點這些年,聽老人們講,雜草叢生意味著后人懶散,墓碑破損表示家族衰落,大樹長高會破壞墓室。
拿著手機做數據分析的功夫,我發現了個有意思的現象。根據某旅游平臺的數據,去年清明節期間,95后訂購返鄉祭祖機票的人數比前年漲了1.4倍。
湖南長沙一家旅行社的老板告訴我:“以前都是老年人操心這些事,現在年輕人反倒對傳統文化更上心了。”
我又跑了趟江西興國。那邊有個90后小張,搞了個尋根APP。用他的話說:“老家那邊墳墓分散,很多人找不著自家祖墳在哪。這個APP就能幫大家導航,還能記錄家族故事。”
這事讓我想起前不久在福州機場看到的一幕。一周之內就有上百位臺胞專程回來尋根祭祖。
有意思的是,傳統文化在年輕人手里煥發出了新活力。調查顯示,將近一半的年輕人打算用數字技術來傳承老傳統。
我采訪的一位民俗專家說得好:年輕人重視祭祖不光是傳承傳統,更是在尋找自己的精神歸屬。
確實,在現代化的沖擊下,不少傳統文化都悄悄改了模樣。有人用全息投影重現祭祖場景,有人把家族史做成短視頻。這些新玩法,讓傳統文化有了新味道。
不過話說回來,生活壓力確實讓不少年輕人難得回家。但我發現,他們開始琢磨新辦法。有的組織“云祭祖”,有的搞家族群,讓遠在天涯的親人有了新的聯系方式。
這事讓我想起一句老話:根在哪里,心就在哪里。年輕人對“祖墳經濟學”的關注,其實折射出他們對精神家園的向往。
這個發現讓我這個老記者挺感慨: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95后們不但沒跟傳統“脫節”,反而用自己的方式,讓傳統有了新生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