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 覽
- 美國40%的老年科學家選擇退而不休
- 日本沖繩居民的血統可追溯到山東半島
- 倫敦地鐵中的蚊子源自古埃及
- 現有氣候模型無法解釋地球變暖的速度
- 單光子激光雷達捕獲1公里外物體的超清3D圖像
學界頭條
1.美國40%的老年科學家選擇退而不休
圖源:Morsa\Getty Image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 (NSF) 的最新數據,美國大多數擁有博士學位的科學家的工作年限明顯長于普通人,大部分科學家都工作到60歲以后甚至更長。在NSF調查的約12.5萬名75歲及以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中,40% 的人仍然在以某種身份從事不同的工作,這是普通人的兩倍以上:只有19%的普通美國人會在這個年齡繼續工作。
調查顯示,許多人選擇重返崗位是出于自愿,想要獲得更多收入和保持以前的學術聯系,更多的人則是完全是習慣使然,數十年的積累讓他們從未想過停止關注學術進展,即便是兼職狀態,也比在家無所事事好,而且不是為了錢——很多人如果選擇退休,獲得的全額養老金比繼續兼職要更多,但是他們寧愿少拿錢也要繼續工作。少數人則表示因為“年輕人還沒有頂上來”,被單位召回來維持運轉。有研究者認為這種現象可能會讓希望獲得終身職位的年輕研究人員感到沮喪,應該為這些老專家們設立新的頭銜,比如“研究教授”,讓正式的教職能夠更快的遞補給年輕人。
參考來源: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why-do-so-many-retirement-age-scientists-keep-working
2.日本沖繩居民的血統可追溯到山東半島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團隊聯合山東大學、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及濟南市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論文,大量考古學和體質人類學研究表明,自古以來中國北方內陸和沿海地區在文化上之間已存在密切聯系。研究團隊針對距今約6000年至1500年的山東地區先民的系統性核基因組進行了深入研究,重建和解析了山東地區11個遺址距今6000至1500年的85個個體的核基因組。
北方沿海地區古代人類樣本的地理分布、年代信息和遺傳結構示意圖
研究發現東亞北方沿海人群和日本琉球群島地區的宮古島歷史時期人群之間存在遺傳上的聯系,琉球島民(現沖繩人的遠親)的75%祖先起源于龍山時期(距今4600至4000年前)的山東,并與該地區土著繩紋相關血統混合,而基因混合主要發生在中國隋唐時期或之后,即1600至1400年前。
參考來源: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6555-w
前沿研究
3.倫敦地鐵中的蚊子源自古埃及
倫敦地鐵系統中常見的蚊子,過去被認為是在地鐵網絡內進化而來的,但一項新的研究顯示,這種蚊子可能在數千年前的埃及就已出現。研究人員發現這種被稱為"倫敦地鐵蚊"的昆蟲,其實與埃及的某些蚊種有著密切的遺傳關系。通過遺傳分析,他們推測這些蚊子在人類歷史早期就可能已經存在,并隨著人類的活動傳播到世界各地,最終在倫敦的地鐵系統中找到了一個新的棲息地并繁衍至今。
這項發現不僅改變了我們對這些蚊子起源的理解,還揭示了昆蟲適應城市環境的驚人能力。研究表明,這些蚊子在黑暗、潮濕的地鐵環境中繁殖,適應了人類活動頻繁的空間。這種適應性不僅體現在它們的生存策略上,還體現在它們對人類寄生的偏好上。
參考來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0323-9
4.現有氣候模型無法解釋地球變暖的速度
圖源:The Atlantic
《大西洋月刊》上發表的一篇文章認為,目前的氣候模型無法完全解釋地球氣候變化的加速現象,盡管科學界不斷改進氣候預測模型,但這些模型的預測能力仍然趕不上被不斷刷新的升溫記錄。
文章引用了多個研究,包括來自達特茅斯學院地理系的研究,強調了當前氣候的變化速度遠高于預期。尤其是,地球的溫度上升速度似乎已經超過了氣候模型的“理論上限”,這表明可能存在未被考慮的因素,或者當前的模型需要進一步完善。同時,水文氣候的波動性增加導致了更頻繁和極端的天氣事件,如洪水、干旱和隨后的大火。這些現象的加劇似乎與氣候模型預測的速度不一致,進一步表明氣候變化的復雜性和我們對其理解的局限性。
參考來源:
https://www.theatlantic.com/science/archive/2025/01/climate-models-earth/681207/
5.單光子激光雷達捕獲1公里外物體的超清3D圖像
圖源:赫瑞瓦特大學 Aongus McCarthy
近日,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一種全新的單光子LiDAR系統,能夠在長達1公里的距離上生成高分辨率的3D圖像。此項技術的核心在于使用了超導納米線單光子探測器(SNSPD),其能夠以極高的精度捕捉單個光子。研究表明,該系統的分辨率是同類系統的十倍,能夠在白天45米的距離上清晰成像,甚至在325米外仍然可以捕捉到人臉的特征細節。雖然當前的測試范圍限于1公里,但研究團隊計劃擴大測試距離至10公里,并探索在煙霧和霧氣等復雜環境中的成像能力。
這種LiDAR系統的優勢在于它可以在困難的環境條件下(如濃霧或煙霧中)執行任務,提供更好的安全性和監控能力。研究人員指出,這不僅能用于軍事和國防應用,還能在自然災害監測、城市規劃以及自動駕駛技術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來源:
https://phys.org/news/2025-02-photon-lidar-3d-images-distances.html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