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航母全球最強?
剛剛,在敏感海域撞船!為何會撞?暴露四大問題。
事情發生在當地時間2月12日深夜,當時“杜魯門”號正在接近埃及塞得港附近的海域,距全球最繁忙的水道之一蘇伊士運河不遠。
據報道,這次撞船事故發生在午夜23點46分,當時商船正以相對較慢的速度通過該區域。碰撞后,“杜魯門”號低速駛向東北方向。
美軍方面表示,雖然航母的推進系統和艦載機并未受損,但艦體吃水線以上部分受到了損壞,具體損毀程度還在評估中。
從商船的受損照片來看,其船首右舷和系泊鏈設備遭到嚴重撞擊,甲板上一片狼藉,因此可以推測“杜魯門”號也未能幸免于難。
美軍近年來事故頻發,我們倒推往前算,這算是本月第四起事故。
首先就是前文提到的“杜魯門”號與商船號的相撞事件。
同月,在華盛頓一架正在夜間訓練的美軍黑鷹直升機與民航客機發生碰撞,造成了一場悲劇。
還是2月,圣迭戈近海一架EA-18G“咆哮者”電子戰飛機墜海,兩名飛行員成功彈射逃生。
再回溯至一個月前,阿拉斯加埃里森空軍基地的一架F-35戰斗機因發動機故障在降落時失控墜毀,飛行員也成功彈射逃生。
自2018年以來,F-35系列戰斗機屢屢因為機械問題而墜毀,頻繁的可靠性故障成為了這款先進機型的陰影。
此外,在整個2024年,美國陸軍報告了多達15起A級飛行事故,這類事故通常意味著死亡或至少250萬美元以上的財產損失。
其中還包括兩起地面事故,陸軍因此暫停了飛行活動,以徹底審查和更新安全措施。
美軍事故頻發的四大原因:
首當其沖的問題是裝備的老化與維護不足。
美軍現役的裝備中,7成的海軍艦艇和4成戰機服役時長都應該報廢了。想想看,這就像是一臺老爺車,雖然還能跑,但各種小毛病不斷。
比如,那艘“康涅狄格”號核潛艇,在南海一頭撞上了山,結果因為缺少零件和維修設施,硬是拖了兩年才開始修復。這不是明擺著告訴人家,美軍的維修體系有問題。
以“民兵3”洲際導彈為例,居然還在用上世紀的IBM計算機和8英寸軟盤,這種技術上的落后,直接導致試射失敗,導彈自毀。
接下來,我們得聊聊美軍的訓練和人員素質問題。
以前的美軍飛行員那是精英中的精英,可現在呢?培訓周期縮短,人才流失嚴重。
就拿那次華盛頓的直升機與客機相撞事故來說,機組人員雖然有夜視設備,但連基本的飛行高度限制都沒遵守。這不是明擺著對規程不熟悉,或者根本就沒把規程放在心上嘛!
說到這兒,我們不得不提美軍的人才短缺問題。由于人手不足,美軍被迫降低招募標準,甚至通過“快速入籍”來吸引外籍士兵。
結果呢?維護人員的平均經驗水平直線下降,F-22戰機因為起落架故障趴窩,就是因為維護團隊判斷失誤。
再來看看美軍的管理體系吧,簡直就是一團糟!
美軍的安全管理總是傾向于“事后應對”,而不是“事前預防”。
就拿那次陸軍連續發生15起A級飛行事故來說,居然是在事故發生后才暫停飛行進行審查。這反應速度,簡直比蝸牛還慢!
特朗普政府就曾指責FAA的“平權政策”導致空管人員能力不足,結果間接引發了直升機與客機相撞的事件。
最后,美軍還有個大問題就是過度部署和戰略透支。美軍在全球140個國家有374個海外基地,這種高強度部署讓裝備和人員都超負荷運轉。
就像那輛“哈里·杜魯門”號航母,在紅海區域連續部署了8個月,艦載機起降頻率都超過了設計標準。這不是逼著人和機器都往死里干嘛!
這種“以戰養戰”的模式,說白了就是用短期任務完成率來透支長期的安全。長此以往,事故頻發也就不奇怪了。
美軍事故頻發并非偶然,而是裝備老化、人員素質下降、管理體系混亂和過度部署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美軍的戰斗力,更對其全球戰略構成了嚴重威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