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威逼臺積電“獻身”的命符一環緊似一環。
特朗普再次點名臺灣,言語間全是對臺島的不滿。
他抱怨臺灣搶走了美國的芯片生意,甚至威脅要對所有美國以外制造的芯片征收高達100%的關稅。
特朗普說“我們希望他們回到美國,如果不把生意帶回來,我們會很不高興”。
特朗普之所以如此不遺余力地施壓,是因為他認為美國的科技巨頭們在掙大錢的同時,卻把“技術心臟”留在了海外。
對于特朗普而言,臺積電不僅是全球頂尖的半導體代工廠,更是撬動美國制造業復興的重要杠桿。
而島內某些“臺獨”分子長期以來把臺積電視作護身符,堅信:“有了臺積電,美國一定會保護我們,不會讓大陸染指。”
這話只對了一半,很明顯忽略了美國也不希望臺灣握有半導體的命脈。
這種情況下,顯然只有徹底將生產鏈條移回美國,才能真正讓美國感到安心。
更有意思的,還有賴清德之流的火速滑跪。
前幾天,他們宣布增加從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臺積電更是承諾將在美國投資650億美元建設三個晶圓廠,并且還在考慮將最新的4納米制程生產線遷至美國,
但這種“上供”行為根本滿足不了特朗普的胃口,特朗普要的是整個臺積電全部搬走。
被逼到沒辦法的賴清德,今天火速召開“國安會議”,應對特朗普上臺可能“交易臺灣”的風險。
對此,中國國民黨籍民代賴士葆直言不諱地批評道:賴清德太過天真,以為在臺美關系良好的背景下可以躲過這一劫。
然而,隨著中美關系的逐步緩和,臺灣的戰略籌碼已不如過去那么重要。
特朗普作為一位商人總統,當然跟臺灣在商言商,臺灣賺了美國多少錢,現在就要還。
現在島內面臨著兩難的選擇:一方面,他們需要滿足美國的需求,以保持所謂的“臺美關系”。
另一方面,他們也不愿意輕易放棄半導體產業這一重要的經濟支柱。
不過,會面臨現在這種困境很大程度上是由他們過去過于依賴美國、過度渲染“臺美關系”所導致的。
但賴清德想要保住臺積電也是萬萬不可能的事了,特朗普不僅要讓臺積電搬走,而且要把臺積電的核心技術都拿走,到那時候臺灣就真成空殼子。
特朗普對臺積電這塊肥肉可以說是蓄謀已久,在這次點名之前已經連出兩拳了。
1.特朗普政府表示他們正在重新審視《芯片法》中的補助金條款。
消息人士稱,特朗普政府計劃重新與相關企業協商,包括英特爾和臺積電。
該法案原本為促進美國本土芯片制造提供資金支援,而這些變動可能會影響到臺灣企業在美國的發展戰略。
對于臺積電來說,最初他們獲得了15億美元的補貼,但隨著政策的變化,這些合同條件可能將面臨重新談判的風險。
2.還有關于臺積電與英特爾合作的傳言。美國投資界透露,特朗普政府曾推動臺積電與英特爾成立合資公司。
有三種選擇擺在臺積電面前:技術投資入股英特爾、亞利桑那州工廠獨立上市、或者面對高額關稅。
如果臺積電拒絕,則可能面臨美國政府的嚴重制裁。這一策略顯示出美國希望在半導體領域更加牢牢地掌控全球供應鏈,并減少對外部的依賴。
實際上,這一系列政策不僅僅是單方面的施壓,更是美國長期以來優先考量自身利益的體現。
美國商務部已經著手調查其他國家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作為可能實施對等關稅的參考。
面對美國的步步緊逼,民進黨當局的表現如何呢?
遺憾的是,他們并未站在臺灣產業與民眾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是一味的妥協,想通過“上供、讓利”將美臺捆綁,換取美國的“政治庇護”。
這種做法無異于飲鴆止渴,短期內或許能獲得一些利益,但長遠來看,必將損害臺灣半導體產業的根基。
尤其是在美國壓力下,臺積電已被迫在美國設廠,這無疑將臺灣半導體產業一步步納入美國的掌控之中。
美國的粗暴干涉不僅損害了臺灣的利益,也破壞了全球芯片市場的穩定。而民進黨當局的不作為甚至“賣臺”行徑更是讓人痛心疾首。
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的表態可謂一針見血,她指出美國的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做法,再次證明了其“美國利益優先”的原則。
而民進黨當局的“應對措施”只會讓臺灣民眾成為最終的受害者。
最后怎么說呢?
臺灣作為中國的一部分,需要從根本上認識到“倚美謀獨”并不可取。
為臺灣的長遠發展和民眾的福祉,找到一條既能保障經濟發展,又能維護自身利益的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