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林莽在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辦公室,咖啡的香味撲面而來。而書柜上張貼的雜志封面、墻上的電影海報、角落處的模型都顯示著辦公室主人的年輕與活力,對生活和工作的熱愛與好奇。
林莽在接受采訪中坦言:“小時候,我從未設想過自己成為一名科學家。”而如今,是林莽在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工作的第五個年頭,在此期間他的科研之樹上結出的果實也越來越多了。
“我從小就‘不務正業’”
“我個人研究比較雜。”林莽的學術背景頗為復雜。他在中山大學主修環境科學,獲得了學士與碩士學位?!拔覐男【汀粍照龢I’,求學期間總是喜歡去了解一些和自己專業不相關的。”林莽在采訪中笑道。
林莽坦言,自己的研究興趣一直在變化。本科時,他對環境科學并不感興趣,甚至一度“不務正業”,輔修了公共關系并在電視臺實習。然而,正是本科畢業論文的導師陳尊裕老師,激發了他對科研的興趣。“在跟隨陳老師學習期間,我接觸到了一些與國際接軌的研究視角,接觸到了‘未知’的領域,激發了我對探索未知的渴望?!?/p>
“后續我便開始了研究生的學習。 ”到了博士階段,林莽更是轉向了化學領域,并在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攻讀博士學位。 博士畢業后,他前往日本進行了一年的博士后研究,最終回到中國。
“保持對未知的興趣和愛好”
林莽的科研之路充滿了跨界與探索。從環境科學到地球化學,從中國到美國、日本,他始終保持著對未知的好奇心和興趣?!皬V州是我的家鄉,是我長大的地方,還是很有感情的?!?019年,林莽回到中國,加入了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我對做科研其實很有興趣。盡管科研有時會面臨壓力,但只要保持對未知的好奇心,科研的過程就會充滿樂趣?!绷置У难芯款I域廣泛,涉及地球的演化、氣候變化、生命起源等多個方面。
而同位素相關研究是他目前正在進行的重點研究方向,“其實一開始對同位素技術并不感興趣,但隨著研究的深入,我逐漸發現了這一工具在解決復雜問題中的潛力。同位素技術不僅幫助可以研究地球的演化歷史,還能夠通過地球大氣中的同位素變化來追蹤太陽活動的變化?!绷置Ы忉尩?,通過研究同位素的變化,科學家可以更好地理解這些復雜的關系,并為未來的氣候預測提供依據。
交談中林莽舉了一個生動且容易理解的例子。 “就像一杯咖啡蒸發時,輕的同位素會跑得更快,重的同位素會跑得慢一些。 我們利用這個原理,可以研究地球上發生的各種過程,比如水循環、氣候變化等。 ”同位素是指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它們的化學性質相同,但原子核中的中子數不同,導致原子質量不同。 通過研究同位素的比例變化,科學家可以推斷出地球歷史上的氣候變化、生物演化等重要信息。
“太陽活動的變化會影響地球的氣候,甚至可能影響人類社會的穩定?!狈派湫粤蛲凰厥聚櫶柣顒邮橇置У难芯砍晒弧Kㄟ^整合第24太陽周期(2008—2019年)的大氣硫酸鹽硫35的長期觀測數據,發現硫35的長期變化與太陽活動的11年周期高度吻合。這表明硫35可以作為太陽活動的忠實記錄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來重建過去的太陽活動歷史,為預測未來的太陽活動提供了新的工具。
除此之外,林莽在研究期間也獲得不少的獎項。2023年,加拿大高等研究院(CIFAR)公布了2023年度CIFAR全球學者獎(CIFAR Azrieli Global Scholars)獲獎名單,而林莽則成為地球和行星科學領域的3位獲獎者之一。2024年,林莽也獲得了第十八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導師給你的方向不一定是對的”
“科研中會遇到很多問題,你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就像打通關一樣。”林莽將科研比作一場游戲,充滿了挑戰與樂趣。同時,科研也需要像游戲一樣,有時候換個角度就能找到正確的解法,順利通關。
“做科研時,導師給你的方向不一定是正確的。”林莽他分享了自己在美國讀博時的一段經歷。在美國求學時的林莽跟隨一位博士后的研究方向,但后來發現這個方向是錯誤的,“那段時間做了很久的實驗,結果怎么都是錯的,沒有什么進展。在測試了不同的影響因素之后,才發現這一方向原本就是錯的?!庇谑?,他決定自己尋找新的研究方向,并得到了導師的支持,而這段別樣的經歷也讓他更加堅定了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在美國,最大的感受就是每個人都很有自信,很有自己的想法?!绷置Щ貞浧鹋c美國同事們的相處。他提到,實驗室中的科研人員在工作中表現出自信和極強的質疑精神,即使他們對某個領域并不熟悉,也會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這種質疑精神讓林莽深受啟發,在日常的教學中他也不斷鼓勵自己的學生獨立思考,有著個人的見解。
保持好奇,充滿興趣,保持獨立思考是他科研中堅守的理念,也是他想要傳授給學生的“真理”……
個人簡介:
林莽,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2019年入職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并于同年獲國家高層次人才計劃青年項目;2023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他主要從事同位素化學研究,并將其應用于地球和行星科學領域,研究興趣包括太陽系起源、生命起源、宜居性演化、全球變化等重大科學問題。已發表學術論文56篇(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25篇),主要發表在PNAS(共7篇,第一兼通訊作者4篇)、GRL、EPSL、GCA、JGR、AC等Nature Index收錄的綜合類、地學類、化學類期刊上。現任Chemical Geology和Acta Geochimica編委、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同位素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長期為PNAS、NC、EPSL、GCA、GRL、JGR、ES&T、Geology等三十余個國際學術期刊和英國STFC(Astronomy Grants Panel)、法國FRC等國際基金作同行評審,多次負責AGU、Goldschmidt等國際學術會議的專題召集工作。近年來先后獲得侯德封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青年科學家獎、加拿大高等研究院全球學者獎、國際地球化學協會應用地球化學新銳科學家獎、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美國化學會ACS Environmental Au環境研究新星獎等多個國內外獎項。
廣東科技報社融媒體中心出品
記者 | 陀 艷
編輯 | 陀 艷
圖片 | 受訪者提供
審核 | 馮海波 劉肖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