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平城舞龍
黃河新聞網晉城訊(記者宋岳廷)2月13日(正月十六),山西陵川平城,夜幕被喜慶的氛圍暈染。街頭巷尾,早早便聚滿了翹首以盼的人群,他們期待著一場與古老傳統的盛大約會——舞龍表演。
千年傳承,龍耀非遺之光
平城舞龍,這一承載著平城千年歷史記憶的非遺技藝,在歲月長河中熠熠生輝。它起源于農耕時代,彼時的人們為祈愿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用靈巧雙手以紙為鱗、以竹為骨,塑造出栩栩如生的紙龍。每逢元宵佳節,村民們便舞起紙龍,鑼鼓喧天中,紙龍騰飛,寓意祥瑞降臨。
隨著激昂的鑼鼓聲響起,舞龍隊伍登場。只見紙龍在夜色照耀下,鱗片閃爍著金色光芒,仿佛瞬間蘇醒。舞龍者身著鮮艷傳統服飾,步伐矯健,默契配合。龍頭高昂,似要直上云霄,龍身蜿蜒靈動,如蛟龍出海,引得觀眾陣陣喝彩。
舞龍隊的老師傅趙大爺,已年過六旬,從事舞龍表演四十余載。趙大爺感慨地說:“從我爺爺那輩起,家里就傳承著這舞龍的手藝。這么多年,每年元宵舞龍,就像和老朋友的約定,少了它,這年都不完整。現在看到這么多人愛看,年輕人也愿意學,我這心里啊,別提多高興了。”這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對非遺的深情禮贊。
平城舞龍,有何獨特魅力?
從正月十二到正月十六,平城沉浸在舞龍帶來的歡樂海洋中。平城舞龍,有何獨特魅力?
制作工藝上,龍身以本地柔韌竹篾為骨,龍鱗仿若片片,紋路細膩,龍頭雕刻更是栩栩如生,雙目炯炯有神,龍須飄逸靈動。表演時,舞者通過精湛技藝,讓龍呈現出“蛟龍漫游”“龍頭鉆檔”等多樣姿態,動作行云流水,剛柔并濟,將龍的威武與靈動展現得淋漓盡致。
平城是雙龍舞,引龍的是蜘蛛。仿佛蜘蛛以獨特的“絲線”牽引著巨龍,兩者互動默契,配合精妙絕倫。
蜘蛛象征著智慧與靈巧,龍則代表著力量與祥瑞。“蜘蛛引龍”寓意著以智慧引導強大力量,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表演形式上,“龍出洞”這一套路獨樹一幟。“龍出洞”講究“三進三出”,每次龍身的探進探出,都蘊含著平城人謙虛謹慎的態度。在看似反復的動作里,龍的每一次前行都帶著審視與思考,如同平城人在面對機遇與挑戰時,不盲目冒進,而是謹慎權衡。當龍徹底“出洞”,便不再走回頭路。這一獨特設定,彰顯著平城人敢闖敢拼、勇往直前的精神。一旦確定方向,便義無反顧地前行,絕不退縮。
人群中,有一位頭發花白的李大爺,他特地從千里之外的城市趕來。李大爺激動地說:“小時候在平城長大,對舞龍念念不忘。現在雖然在外地生活,但每年都盼著回來看看。這舞龍,就是咱平城的魂,看到它,就像回到了小時候,滿滿的都是回憶。”這便是舞龍的魅力,傳遞著歡樂,凝聚著人心。
創新傳承,龍行時代征程
在時代浪潮中,平城舞龍并未固步自封,而是積極探索創新傳承之路。
如今的平城舞龍,在保留傳統工藝的基礎上,融入了現代舞臺元素。表演時,巨龍周身煙花絢爛綻放,五彩煙火與龍身交相輝映,營造出如夢似幻的氛圍。龍嘴不僅能吐出朦朧霧氣,營造神秘意境,更有火焰噴射而出,瞬間點燃現場氣氛。平城舞龍,既有“傳統范”更有“活力味”。
為了讓這一非遺技藝后繼有人,當地學校將紙龍舞龍納入特色課程,邀請老藝人授課,培養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記者采訪到一位小學生,他開心地說:“我特別喜歡舞龍,感覺可威風了。通過學習,我知道了這是中國的非遺,我要好好學,以后把它傳下去。”
同時,借助互聯網平臺,平城紙龍舞龍的精彩視頻廣泛傳播,吸引了全國各地乃至海外友人的關注。許多游客慕名而來,只為一睹平城舞龍的風采。
正月十二到十六的平城舞龍表演,不僅是一場節日慶典,更是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生動演繹。它如同一座橋梁,連接著過去與未來,讓古老的非遺在時代征程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編輯:彭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