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價值被看見
中國終于走到了這一步
廣泛開展為老人撰寫「人生回憶錄」等志愿服務活動!
當這句話出現在文件中時,人們吃了一驚,當地媒體用了《每一個生命都值得被看見,「為老人撰寫回憶錄」寫入行動方案》的標題進行了報道。
古代中國自然沒有個體價值的地位,個人都是宗族或國家的一分子,并無獨立價值;哪怕到了上世紀初西風東漸,也是仿照日本從幕府的統治中解放出來成為天皇臣民的社會結構,脫離宗族而成為國民,個體價值仍然是被遮蔽的。
在集體主義時代,強調個體價值甚至被認為是反動的價值觀,強調「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最有力量」。直到市場經濟興起,個體的價值才逐漸被承認。
直到現在,在文化層面上,國家承認個體記憶的價值,讓每一個人在文化意義上,都有獨立存在的意義。
當然,這一切,在發達國家早就成為常識,寫作家傳、回憶錄,是平常事。
但很長一段時間里,寫作家傳、回憶錄被認為是老干部的專利,具有非常鮮明的階層特征。
雖然我們家傳編輯部一直遵循「人人都是他自己的歷史學家」的公眾史學原則,并倡導人人都是一本書,但仍有很多人,包括子女、甚至老年人自己,并不認為自己的記憶是有價值的。
在這個意義上,上海的這份《「樂齡樂讀、樂學樂為」老年閱讀行動方案》是劃時代的。雖然它只是老齡辦等14個部門印發的,效力并不很高,但其意義,是第一次在官方層面上,為每一個人樹碑立傳,其意義怎么評價都不為過。
這個文件要求各級工會、共青團組織、婦聯、殘聯,各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大、中、小學要組織熱心公益的志愿者和志愿服務組織赴本市養老機構和社區,廣泛開展為老人撰寫「人生回憶錄」等志愿服務活動。
雖然目前只有上海有了具體行動,但公眾記憶的價值被發現,其實是一個全國性現象。去年以來,家傳編輯部接受了中國新聞周刊、新周刊、浙江日報和新華社等媒體的采訪,話題為全國人民所熟悉。《》
第一個省級規模的回憶錄寫作行動出現在上海并不意外。在很多檔案館還拒絕向公眾提供查閱服務時,包括上海在內的南方省份檔案館不僅為我們寫作家傳提供查閱方便,上海檔案館還將我們和家屬收集到的家族史料納入收藏,這更是了不得起的舉動。《》
在全國層面,建黨百年前夕,全國老干系統也曾經發起「搶救經典」行動。如浙江局發文要求深入挖掘老同志的「紅色史」「奉獻錄」「光榮照」「正氣歌」故事等。
國網浙江電力的系列老干部家傳正在這個背景下采寫成功,獲得了省委領導和國網的指示表揚。
在上海行動方案中,大中小學生被視為志愿者的主力人群。但實際上,廣州華商學院已經連續兩個假期組織文學院學生采集自家老人照片、寫作回憶錄,建立家族史料電子檔案,并在學校建設數字人文項目嶺南文化數據庫。
如果有朋友愿意參與這項工作,請加下面的微信,我們可以提供免費的專業培訓。
我寫了300多部家傳,發現讀書人、紳士、企業家、地主出身居多;個別平民家庭出身的,則通過讀書、從軍等方式,升華出家族新命運、家風新基因。
家史即國史,現代國家鼓勵學生先講家史、次學國史。通過家庭記憶傳承,孩子汲取父輩記憶和智慧、經驗、教訓的力量,節節攀升。
死亡不是人生的終點,遺忘才是。在這個意義上,每個人都是生命和文明積累的二傳手,人人都是他自己的歷史學家。而記憶的中斷,便是文明傳承的斷裂。
講述關于我們的故事、寫作家傳,是人類延續文明和創造意義的基本方式。長按下面微信二維碼,識別加我好友,一起搶救和傳承家庭記憶:
家傳系列,請點擊關注我
◆ 推薦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