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開始
有的老師已經開始籌劃家訪
對此
不少家長感到相當緊張
甚至為了迎接老師家訪
制造“儀式感”
社交平臺截圖
家訪,曾是教師與學生家庭溝通的重要橋梁。老師們走進學生家中,與家長面對面交流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情況。這種形式不僅拉近了家校距離,也讓教育更具人情味。
然而
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
電話、微信等即時聊天工具
逐漸取代了傳統的家訪
不少人認為
入戶家訪已是“過去式教育”
近日
#班主任寒假家訪
遭各種理由拒絕#
話題沖上微博熱搜
引發網友熱議
家訪像被“查戶口”
家庭隱私全曝光
上海的朱女士說,春節前就接到班主任通知,希望節后抽個工作日的晚上前來家訪,朱女士當即回復“不方便”“有事可以電話聊”,但這幾天,班主任連發三條微信,希望家長定個時間。
朱女士吐露:“每家有每家的具體情況,比如我們家三代同堂,居住環境十分局促,而且我是單親帶娃,這些都是不想讓老師知道的隱情。老師一家家去家訪,怎么可能不對每家的經濟條件、家長背景、家庭關系留下主觀印象呢?一旦老師的腦海里有了這樣的觀感,真的對教育有利嗎?真的不會影響到公平教育嗎?”
家長:形式大于實質
擾亂生活節奏
“老師來家里,我都要提前打掃衛生,準備水果,心里壓力挺大的。”沈女士兒子上初中,小升初的這個暑假,老師通知上門家訪,因為是與班主任第一次接觸,通知第二天早上8點半上門,“時間太早,真的是全家熬夜打掃衛生。”
社交平臺截圖
“感覺都是走流程,沒有什么實際的作用。”家長吳女士說,家訪對于家長和老師來說都很累,“老師一家家地跑,休息時間都花在路上,真正坐下來和家長聊也就幾分鐘,不可能太深入,就是走個過場而已。”
近9成網友表示
“不喜歡”
日前,有網友在網上發起“是否喜歡教師入戶家訪”的調查,僅3天就有6200多位網友參與。
其中,5300多位投了“不喜歡”,占比高達85.5%,只有800多位網友投了“喜歡”。
“是否喜歡教師入戶家訪”投票數占比
根據投票數據分析,投“喜歡”的家長中,六成為80后,三成為90后;而在“不喜歡”的選項中,90后家長占比明顯提高,占到了46%。
“不喜歡”選項中年齡分布占比排名
有網友認為
家訪這種模式已經過時
“現在的家訪是形式主義”
“一個電話什么都能溝通”
還有網友擔心
家訪后,老師會對孩子
“戴有色眼鏡”
也有網友表示支持家訪
認為“很有必要”
尤其是
“溫暖和陽光照耀不到的家庭”
還有家長認為
“負責的老師也許能解決一些
家庭問題帶來的負面影響”
還有一部分網友認為
是否要上門家訪
應該“考慮家長的感受”
讓家長自己選擇
“不一定非要去家里”
然而,在跟帖點評里,卻有很多自報身份是教師的網友認為,入戶家訪實地查看學生生活的環境和家庭狀況,是學校教育的必要延伸,也是做好家校融合教育的有機環節,意義遠不止于信息交流,更是一種師生情感的連接。
前提是尊重家長的意愿
上海一位小學校長表示:
家訪是了解學生家庭環境、傾聽家長心聲的最佳方式,前提是要充分尊重家長的意愿。有些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和在家里是完全不同的,只有走進學生家庭才能真正洞察他們的行為和心理。
上海市松江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與家庭教育指導中心主任張貞說:
入戶家訪遭遇“芝麻不開門”,班主任首先要尊重家長的決定,并通過電話或微信等方式與家長深入溝通,了解拒絕的具體原因,并針對家長提出的原因作出解釋,消除家長的顧慮。
家訪的目的是更全面地了解學生,促進家校共育。若家長仍堅持拒絕,可提出在學校或其他公共場所會面,從而保持家校之間溝通渠道的順暢。
同時,班主任要經常性地通過不同途徑將學生的在校表現傳遞給家長,并向家長了解學生在家的狀況。
微信、釘釘等工具
讓家校溝通有了更多渠道
據潮新聞報道,一位有著20多年從業經驗的資深班主任感嘆,家訪很有必要,但不應該以上門入戶“一刀切”。
“20多年前還沒有微信、釘釘,家長跟老師交流的渠道,只能面對面,所以那時候入戶家訪就是最好的溝通渠道。”
不過這些年,她發現家長平時跟老師在微信、釘釘上互動就很多,再特地為了入戶家訪而上門,感覺必要性不大,“尤其不少90后家長,并不想把家庭情況暴露在外人面前。”
家校融合需找到新的切入點
時代在進步
傳統的“面對面”家訪
雖然直接有效
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隨著社交媒體迅速發展,教師不妨采用視頻通話、微信聊天等方式,進行線上家訪。這種方式不僅方便快捷,還能有效緩解家長的時間壓力和隱私顧慮。
在強化家校融合方面,學校不妨定期組織家校活動,如家長會、開放日、家長課堂等,為家長提供了解教學進度和孩子學習情況的機會。
對于入戶家訪,你怎么看?
在家校融合方面
你有什么好的想法?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 END —
▍深媽幫(qumogu)綜合整理自新聞坊、新民晚報、工人日報、廣州廣播電視臺、幸福福田、小紅書、網友評論等
▍圖文如侵權,聯系即刪,轉載須標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