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祁陽縣官山坪村,有一種非常貧瘠的土地,被當地人稱為“鴨屎泥”。這種土地,一遇冬干,第二年插下的禾苗就遲遲不生長,也不發根,一直拖到秋天才開始緩慢生長,水稻單產很低。當地人把這種現象稱為“坐秋”。
1945年湖南大旱,導致第二年的禾苗嚴重減產,出現了駭人聽聞的大饑荒。
而一位從蘇聯留學歸來的土壤肥料學家劉更另的出現,讓“坐秋”成為歷史。
劉更另
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1959年,博士畢業的劉更另帶著滿腔熱情和農學知識從蘇聯回到了祖國。
不久后,黨中央發出號召,解決北方鹽堿地和南方低產水稻田。學土壤耕作專業的劉更另很是興奮,他認為,“知識分子要到農村去,到生產前線去”。只有到基層,才能將所學知識和生產實踐結合,解決實際問題。
于是,他前往饑荒問題嚴重的湖南省祁陽縣,投入改良鴨屎泥田的戰斗,解決農民的吃飯問題。
劉更另在田間
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要解決鴨屎泥田的問題,首先就要解開一直困擾村民們的謎團,為什么會出現“坐秋”現象。
哪里最艱苦、糧食產量最低就從哪里開始。劉更另一頭扎進鄉間,白天帶著科研人員在試驗田里觀測數據,晚上召集科研人員開總結會,常年都在祁陽官山坪的實驗站蹲點。他帶領團隊做了一百五十多次實驗,歷時三年多,終于找到了讓水稻“坐秋”的原因——缺磷。
磷元素是農作物生長的必要元素,它在土地干燥的過程中會被固結。而當地的土壤屬于第四紀紅土發育的紅壤,其中的含磷量本身就極少,一遇干旱,土壤中的磷元素就被牢牢“鎖住”,無法被水稻吸收,水稻缺少了生長的必要元素,自然會生長緩慢。
1964年,劉更另(中)同事在湖南祁陽官山坪試驗基地田間合影
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在進一步實驗中,劉更另發現磷元素在土壤干燥的過程中會被固結,而泡水、提高泥溫、多犁地等措施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給土地施用磷肥也能有效地給水稻提供起所需要的磷元素。
給土地施用磷肥并不是完整的解決方案,就像劉更另所說:“施用磷肥只達到了‘治標’作用,只有培肥土壤,增加土壤有機質,才能保證水稻高產穩產。”
對于治本之道,劉更另給出的答案是在田里種植綠肥,特別是豆科綠肥,比如紫云英,既能增加土壤的有機質、有機酸和有機膠體,還可以利用其共生固氮作用,增加土壤中的氮素。并且種植了紫云英之后,有機物含量提高的土壤能讓被“鎖住”的磷元素活化。
最終,劉更另總結出“冬干坐秋,坐秋施磷,磷肥治標,綠肥治本,以磷增氮,加速土壤熟化”的規律。這一成果在1964年被大力推廣,僅祁陽縣就推廣了1.13萬公頃,增產30%到50%。曾經的“鴨屎泥”,變成了當之無愧的良田!
劉更另非常重視農業生產前線和科學實驗一線工作。從1960年開始,他扎根祁陽農業生產第一線30多年,每年在實驗站工作300天以上,為我國山區開發、南方紅壤和低產水稻田改良、耕作制度改革、山丘區生態建設和農林牧業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劉淑軍,秦道珠,黃晶,徐明崗,張會民,高菊生,張璐,劉立生.大地情懷——記劉更另院士的科學人生[J].湖北農機化,2019(12):3-5.
[2]秦道珠,黃晶,高菊生,劉立生.“北京來的科學家立了大功”,卻將感謝信塵封20年[N].中國科學報,2019-7-14.
[3]桂熙娟.紅土地走出來的院士:劉更另[J].中國農資,2006(5):66-68.
[4]土豐.土壤和植物營養學家:劉更另[J].世界農業,2000(3):18-19.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