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醫(yī)學歷經過去兩個世紀的發(fā)展,已經幫助人類成功地預防和治愈了多種曾經致命的疾病,如天花、脊髓灰質炎和鼠疫。當今社會面臨的主要死亡風險因素(如惡性腫瘤或SARS-CoV-2感染),雖然尚未完全攻克,但其致病機制已逐步闡明,并已開發(fā)出多種可有效降低死亡率的治療策略。然而,作為人類最普遍的死亡相關因素——衰老(aging),卻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雖然基因調控、藥物治療和飲食干預等手段,已能夠實現(xiàn)成功延長各種模型生物的壽命,但我們仍對人類的衰老知之甚少——既缺乏關于衰老確切原因與機制的切實證據(jù),也沒有明確有效減緩或逆轉衰老的治療方法。更為棘手的是,學術界對衰老的定義存在顯著分歧,難以達成共識。
?Gladyshev VN, Anderson B, Barlit H, et al. Disagreement on foundational principles of biological aging. PNAS Nexus. 2024;3(12):pgae499. Published 2024 Dec 3. doi:10.1093/pnasnexus/pgae499
近日 PNAS Nexus上發(fā)表的《對生物衰老基本原則的分歧》一文,就揭示了學術界在生物衰老(biological aging)的九個核心問題上的巨大分歧。
“生物衰老”的九大核心問題:
1. 如何定義“衰老”?
2. 衰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 如何定義“年輕化”?
4. 衰老領域最重要的未解之謎是什么?
5. 人類衰老從何時開始?
6. 衰老是一種疾病嗎?
7. 是否有必要對衰老定義建立共識?
8. 未來20年內,發(fā)達國家居民平均壽命能否延長10年以上?
9. 一個人戒煙后生物年齡下降(基于衰老生物標志物),這算不算“返老還童”?
此次調查在2022年系統(tǒng)衰老-戈登研究會議(Systems Aging 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期間開展,嚴格篩選了受訪者,涵蓋了教授、博士后、研究生和行業(yè)專家等不同級別的領域專業(yè)人士,最終收集到103份有效回復。這項調查不僅揭示了衰老研究領域的共識和分歧,也暴露了一些至今仍未得到解答的關鍵科學問題。
深入解析科學界在以上九個核心問題上的不同觀點,剖析這些分歧如何影響衰老研究的發(fā)展,有希望從中發(fā)現(xiàn)衰老研究的可能突破方向。或許,理解這些爭議本身,就是破解衰老之謎的重要一步。
九個核心問題
問題一:如何定義衰老?
?圖1. 衰老具有多種特征,目前已提出多種模型來概念性地組織這些特征。然而,衰老的根本本質仍不清楚。圖源:Gladyshev VN. 2016. Aging: progressive decline in fitness due to the rising deleteriome adjusted by genetic, environmental, and stochastic processes. Aging Cell. 15:594–602.
對“衰老定義”這一基礎問題的回答,清晰地反映了科學界對衰老本質的多元觀點。
?圖2. “如何定義衰老”詞頻分析
通過詞頻分析及隨后的文本解析,這一問題的回答可以被歸納為10類:
其中,最常見的回答(約30%)認為,衰老是隨時間推移的功能喪失。另一種較流行的定義是,衰老是損傷及其他有害變化的積累。第三類將衰老泛化為,隨時間推移的多因素變化過程。
其他觀點認為,衰老是系統(tǒng)性衰退、健康狀況或身體機能的下降,或涉及從理想狀態(tài)的偏離、隨年齡增長的死亡率和發(fā)病率增加、發(fā)育階段變化、穩(wěn)態(tài)喪失,或者就是一種程序性過程。
顯然,受訪者對如何定義衰老并沒有達成共識。一些人強調衰老過程的表型方面,即考慮功能、健康、身體活動、體能等生理特征的減弱,而另一些人則強調衰老的潛在原因,即主張考慮有害的分子變化,如損傷、體內穩(wěn)態(tài)、偏離理想狀態(tài);一些人提到了與年齡相關的變化(不一定是負面變化),整個生物體的結果(死亡率、發(fā)病率),或程序性特征(衰老程序、發(fā)育階段)。衰老的系統(tǒng)性和多因素特征,包括細胞、組織、系統(tǒng)以及生物體水平,也被多次提及。
觀點分歧值得重視,因為不同的衰老定義會對應不同的抗衰老策略。例如,在20~25歲這一階段的男性,死亡率并未上升,但衰老的分子特征和生物標志物(如表觀遺傳衰老時鐘)卻顯示預測年齡增加;而此一階段的功能變化方向,則取決于所測量的具體功能。科學界在細胞層面衰老與整體生物體衰老的問題上,確實缺乏共識。
問題二:衰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圖3. “衰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詞頻分析圖
約30%的回答指出,損傷及其他有害變化是衰老的原因,其他幾條回復中也提到了“損傷”。
其他回答可歸為以下幾類:失調、不忠實性(infidelity)、分子和系統(tǒng)因素、進化限制、修復能力下降、漂變和程序性過程。
約15%的受訪者只用單個詞回答(例如時間、熵、年齡、生活、因果關系、環(huán)境等),另外15%的回答根本無法明確分類。有6份答復是“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所有問題中只有這個問題收到了此類回復。
此外,隨機性、環(huán)境、遺傳和程序性等術語也被頻繁提及。
對這一問題的回答突出反映了:對衰老成因的觀點極其多樣化,涵蓋多個不同方向;損傷是人們略微傾向的衰老原因;科學界普遍承認,我們仍然不完全了解衰老的具體成因。
與第一個問題類似,在衰老成因上的缺乏共識同樣值得關注,因為這一問題的答案將直接影響未來研究方向和抗衰老策略的制定。
問題三:如何定義“年輕化”?
?圖4. “如何定義年輕化”詞頻分析圖
這個問題也得到了高度多樣化的答案。其中,較為普遍的一種觀點是將其歸為“累積損傷的減少”。
有趣的是,不同于對“衰老是一種功能喪失”的較普遍的支持,認為“年輕化是功能獲得”的回答數(shù)量,僅為“衰老是功能喪失”的回答數(shù)量的一半。
其他常見類別包括向年輕狀態(tài)的轉變、與衰老相反的過程以及恢復健康的年輕狀態(tài)。
有7位受訪者認為,年輕化是生物年齡的降低,但在衰老定義的問題回答中,生物年齡的增加卻并不常見。
其他回答類別包括:向更優(yōu)化狀態(tài)的轉變、退化的逆轉、發(fā)病率和死亡率的降低、衰老標志的重置、穩(wěn)態(tài)的恢復、衰老程序的逆轉以及修復。
與定義衰老的回應類似,不同的科學家從分子、生理、整體生物體等角度看待年輕化/返老還童。一些受訪者認為年輕化就是與衰老的相反過程,另一些人則認為這兩者涉及不同的過程,強調了它們的不同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對年輕化的觀點分歧,甚至比對衰老的分歧更為顯著。
在缺乏正式定義的情況下,這些多樣化的回答引發(fā)了一個重要問題:面對如此廣泛的分歧,衰老研究領域該如何有效推進?
問題四:衰老領域最重要的未解之謎是什么?
?圖5. “衰老領域最重要的未解之謎是什么”詞頻分析圖
約三分之一的受訪者指出,領域內最常見的未解之謎關乎“衰老和年輕化的本質”。這與研究人員對衰老和年輕化過程缺乏共識的結果一脈相承。目前直接研究這一問題的工作(除綜述和理論研究外)十分有限,這可能因為設計實驗直接解決衰老和年輕化的根本性質存在困難。
有趣的是,許多受訪者表示有必要定義衰老和年輕化,但他們并沒有在前幾個問題中嘗試定義這些術語。
其他熱門話題涉及長壽干預(11條回復)、年輕化/年齡逆轉(10條回復)、測量衰老(8條回復)、胚胎和生殖系年輕化(6條回復)以及衰老機制(6條回復)。有2-3條回復的主題包括徹底延長壽命、消除損傷、衰老與發(fā)育的關系、衰老程序、衰老軌跡、跨物種衰老以及衰老與疾病的關系;還有13條回復無法分類。與其他問題的回答類似,受訪者的觀點高度多樣化。
問題五:人類衰老從何時開始?
?圖6. “人類衰老從何時開始”給出了9個選項,但沒有人回答“衰老從30歲開始”。
這個問題也出現(xiàn)了很大的意見分歧。回答橫跨20歲(22%)、原腸胚形成期(18%)、受孕期(16.5%)、配子形成期(13%)、25歲(11%)、出生期(8%)、13歲(5%)和9歲(4%),但沒有人選擇選項中最晚的30歲。
受訪者的選擇對應著發(fā)育過程中的各個重要節(jié)點:(i)配子形成,未來的生物體由此產生;(ii)個體基因組的形成,對應受精過程;(iii)生物年齡最低點“零點”,生殖細胞系和體細胞的形成;(iv)生物體出生,日歷年齡為零;(v)最低死亡率時期;(vi)進入青春期;(vii)個體發(fā)育基本完成;(viii)達到最大身體機能的階段。
這種觀點的多樣性可能反映了人們對衰老本質的不同看法,正如“衰老定義”那個問題所呈現(xiàn)的那樣。
例如,進化生物學家通常認為,自然選擇強度的下降是衰老的開始,這可能與生殖開始或發(fā)育完成相對應。
其他科學家尤其是人口統(tǒng)計學家認為,死亡率的增加是衰老的決定性特征,因此將死亡率最低的點視為衰老的起點。衰老研究中,常用Gompertz函數(shù)來分析死亡率隨年齡增長的趨勢。
?圖7. Gompertz-Makeham死亡率定律描述了死亡風險,死亡率不是線性增長,而是指數(shù)增長。該圖描述了死亡風險在30至80歲之間呈指數(shù)增長。數(shù)據(jù)來源:2003年美國國家生命統(tǒng)計報告。
進化和人口統(tǒng)計學觀點中,衰老的實體是整個生物體,而非該生物體各個衰老成分的總和。一個典型例子,雖然在發(fā)育過程中,單個細胞的損傷程度和衰老生物標志物預測年齡均在增加,但這些特征不屬于衰老,因為在此過程中生物體的身體功能也增加了。
有趣的是,數(shù)量最多的受訪者認為衰老始于發(fā)育初期(配子發(fā)生/受孕/原腸胚形成)。在這個范式中,衰老和發(fā)育是同時進行的,而生物體各個成分的衰老總和,切實地反映了該生物體的衰老。
這個問題的相關討論,強調了了解衰老本質的必要性,那直接關系到各類基本問題的回答。
問題六:衰老是一種疾病嗎?
?圖8. “衰老是一種疾病嗎”問題回答分布。其他回答與中立意見之間無顯著差異。
這個問題的回答再次顯示出了明顯的意見分歧。最受歡迎的答案是“中立”,其次是“不同意”、“同意”,而“非常不同意”和“非常同意”也有10~20%的支持率。
“衰老是否是一種疾病”一直是人們討論和爭論的焦點,回答這個問題的挑戰(zhàn)之一是我們如何定義疾病。
關于衰老與疾病之間關系的爭論,主要集中在衰老是正常/自然/生理過程,還是病理狀態(tài)。
反對疾病標簽的人認為,衰老是一個正常、自然、不可避免的過程,盡管它會使個人容易患病,但它與特定疾病的病理無關。
而支持的人,則關注到了“衰老”與“疾病”之間的諸多共性,并主張將衰老正式定義為一種疾病(以傳達“治療”的可能)。
疾病被視為一種影響部分人群的病癥,而衰老則會影響每個人,還沒有證據(jù)衰老可以避免(至少在人類群體中)。這一點上,觀點和事實需要進行權衡。
在醫(yī)學上,疾病的判斷通常取決于其異常程度(如相較群體標準值的偏差),以及是否會導致生活質量下降。然而,這其實是主觀判斷的——隨著公認的醫(yī)療實踐和每個患者的個人決心,規(guī)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就像害羞與回避型人格障礙、兒童嬉戲行為與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等。
什么是正常,什么是病態(tài),這是問題關鍵。但答案往往沒有對錯之分,因為影響要素包括社會態(tài)度、政治力量、宗教問題和商業(yè)利益,而不僅僅是醫(yī)學本身。
問題七:是否有必要對衰老定義建立共識?
?圖9. “是否有必要對衰老定義建立共識?”問題回答。其他回答與中立意見之間具有顯著差異,** 調整后P值 < 0.01。
這是調查中唯一一個出現(xiàn)輕微答案偏好(傾向“同意”)的問題,盡管幾乎一半的答案對應于強烈反對、反對和中立。
持不同意見的受訪者通常提到實驗進展的必要性,認為實驗研究可以幫助進一步完善相關定義。
而另一些受訪者可能認為,他們對衰老的觀點是正確的,因此即便沒有達成共識也足以推進衰老領域進展。
部分持不同意見的受訪者還可能認為,不同定義的并存同樣有價值,甚至比達成共識更有利。
問題八:未來20年內,發(fā)達國家居民平均壽命能否延長10年以上?
?圖10. “未來20年內發(fā)達國家居民平均壽命能否延長10年以上”問題回答分布。其他回答與中立意見之間具有顯著差異,** 調整后P值 < 0.01
這個問題的回答也呈現(xiàn)出了分歧,略多的人對平均壽命會在不久的將來有所增加持樂觀態(tài)度,盡管有28位科學家不同意這一說法,還有2位科學家表示強烈反對。
問題九:一個人戒煙后生物年齡下降(基于衰老生物標志物),這算不算“返老還童”?
?圖11. “戒煙后生物年齡下降算不算返老還童”問題回答分布。其他回答與中立意見之間具有顯著差異,** 調整后P值 < 0.01。
這個問題的回答呈現(xiàn)出雙峰分布,只有13人持中立態(tài)度,不同意的科學家略多于贊同者。
回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受訪者對衰老和年輕化的理解和定義,以及他們對衰老生物標志物的實際效用的看法。
觀點分歧的核心問題包括:損傷能否作為衰老最適合的表征?“返老還童”是否就是指生物年齡在人為加速衰老的條件下或相對于基線的降低?短暫的不健康狀態(tài)或衰老生物標志物的瞬時升高,能否導致生物年齡的真正變化?
更進一步,當衰老已經開始,是否可以通過年輕化來改善?例如,為腎衰竭的患者年輕化其腎臟(再生修復),這與用新的腎臟替換(腎臟移植)是不同的,雖然兩者都可能讓整個生理系統(tǒng)得到恢復,但后者中基礎部分并未真正被“返老還童”,只是被替換。那么,“返老還童”,是否僅限于讓現(xiàn)有器官或組織變年輕,還是只要最終功能恢復就算?
關于衰老的共同思考
盡管調查揭示了衰老領域的顯著分歧,但答案中仍體現(xiàn)出共同的思維特征:大多數(shù)受訪者對衰老的某些基本原則和特征以及“什么不是衰老”上形成了初步共識。
? 科學界普遍認同衰老是客觀存在的現(xiàn)象。無論如何定義,衰老都具有可識別的原因和影響,且可通過實驗研究。這與“衰老并不是一個統(tǒng)一的生物學現(xiàn)象”的觀點*形成了對比。
? 大多數(shù)學者都認為衰老本質上是有害的,涉及有害變化、損傷、退化和功能喪失的積累。
? 衰老被普遍認為是一個“過程”。大多數(shù)受訪者明確提到了這一點。衰老具有特定的特征、表現(xiàn)形式、進程速率和結果,最顯著的后果是導致死亡。
? 衰老可以被靶向、調節(jié)、控制,其進程可以被加速和減慢。
? 在生物體的生命歷程中,衰老過程存在一個可定義的起始時間或階段。
? “年輕化”是一種公認的真實現(xiàn)象(因為可以被定義)。這意味著,衰老理論上可以被減緩,甚至逆轉——盡管實踐可行性仍待驗證。
? 實際年齡和生物年齡之間存在明顯區(qū)別。
* 2022年Alan A Cohen等人提出一種觀點,執(zhí)著于為“衰老”這個詞找到一個與之完全對應的統(tǒng)一現(xiàn)象,反而在這個領域制造了大量的混亂和誤解。從科學的角度來看,“衰老”可能并不是一個單一的、獨立存在的生物學現(xiàn)象,而是一系列彼此獨立或相互作用的不同過程和機制,它們只是與我們日常認知中的“衰老”概念存在某種關聯(lián)。突破“統(tǒng)一衰老”的概念,才能優(yōu)化研究范式,加速科學發(fā)現(xiàn)進程。
這些關于衰老的觀點,并非直接來自調研中收集到的回答,而是在討論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共同認識,可以作為進一步建立共識的基礎。其他研究中也印證了這些觀點,雖然領域內對衰老本質尚未達成統(tǒng)一認識,但在某些具體方面已形成了共同理解——這種共同基礎可以幫助確定未來衰老研究的重點。
?結構損傷、功能衰退和死亡概率增加之間的因果關系的三種不同框架。a 和 b 是分子生物學的典型框架,而 c 是進化生物學的典型框架。此類因果框架與任何關于衰老原因的生物學假說相一致。圖源:Lemoine M. 2020. Defining aging. Biol Philos. 35:1–30.
衰老生物學基礎問題存在廣泛分歧
非常明確的是,衰老仍然是生物學中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衰老是否是生命的普遍屬性、是病理性的還是正常的、是否受自然選擇的影響以及是否有特定目的等問題,存在分歧。
有趣的是,幾乎所有受訪者都回答了所有問題,表明他們對這些問題有明確的看法,盡管問題回答得大相徑庭。大多數(shù)科學家都認為他們了解衰老的本質,但他們的理解顯然有所不同。
從事衰老研究的科學家們對衰老生物學中最基本的定義和機制有不同的看法。在整個調查中,所有問題的回答都未能獲得過半數(shù)的一致認同。
我們平時與同事討論衰老生物學時,通常會假設彼此討論的是同一個過程,如此看來,事實并非如此。關于衰老,有些人認為是功能喪失,有些認為是損傷的積累,還有些認為是死亡率的增加。盡管這些特征往往相互關聯(lián),但它們在本質上是不同的,可能需要不同的干預策略。如果是這樣,哪種方法最有效?盡管本次調查的樣本量相對較小,但如果再對一組規(guī)模相似的科學家進行調查,得到的核心結論可能也不會發(fā)生太大變化。
顯然,這種不同的觀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衰老”一詞本身的多元定義,一些科學家強調這一過程的原因,另一些人強調這一過程的后果,因此設想了不同的針對性策略。
這類似于COVID-19,一些人可能強調針對潛在機制的重要性,而另一些人則專注于改善表型。為避免因概念混淆導致的無謂爭論,我們建議明確區(qū)分“衰老”的不同定義。例如,在學術論文中明確衰老的定義;或者,建立新的術語體系,來描述衰老及其成因、結果、分子機制、表型特征及其破壞性和適應性特點。
對衰老概念的不同理解,也導致了科學家們在“生物體衰老從何時開始”這一問題上的巨大分歧。就像COVID-19存在無癥狀和表型感染階段,衰老最初是否也會以無表型形式發(fā)生?還是必須涉及表型、生理、功能衰退?如果分子損傷開始積累但尚未顯現(xiàn)衰老特征的發(fā)育階段(development),可被視為“無表型衰老階段”(aphenotypic aging),而隨后伴隨功能衰退的衰老階段則對應于“表型衰老階段”(phenotypic aging)。
那么,哪一階段才是干預的最佳靶點?這正是這項調查中揭示的問題的一個典型案例。也許,未來的研究可以通過實驗來解決這個問題。
?類比COVID-19思考衰老本質的不同觀點。COVID-19 是由 SARS-COV-2 引起的,但一旦病情進展,其癥狀就會表現(xiàn)出各種表型。因此,抗病毒方法或支持療法都可以用于COVID-19的治療。同樣,衰老可以被視為分子損傷的積累和功能衰退,因此可以通過減緩損傷積累或減緩表型表現(xiàn)來治療。
對衰老的本質達成共識可能更容易
這項調查旨在揭示專家們認為的衰老的本質——衰老到底是什么。這里的“衰老的本質”和“衰老的正式定義”,不全是一回事。與衰老的正式定義相比,對衰老的本質達成共識可能更容易。
可能由于衰老的本質難以確定,或學界對此觀點分歧較大,許多科學家都試圖用關聯(lián)代替因果關系,描述衰老的相關現(xiàn)象,而非直接定義衰老本身。
一些科學家試圖用衰老的不同特征組合來描述其本質,尤其是在不同背景下討論衰老時。例如,將衰老定義為損傷積累、功能衰退和死亡率增加。或者,將兩個或多個特征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如損傷和功能衰退,或功能衰退和死亡率。又或者,將某一個特征同時視為衰老的表現(xiàn)、原因和結果。例如,調查收到了一些描述,諸如“衰老是由損傷引起的功能衰退,其特征是生物年齡的增長”、“衰老是分子損傷的積累,最終導致死亡風險的增加”以及“衰老是損傷的積累和功能表現(xiàn)的逐漸衰退”。
還有一些科學家試圖將衰老描述為一種特征接著另一種特征的連續(xù)過程,例如“衰老的特征是生理完整性的逐漸喪失,導致功能受損和死亡”。
另外一種方法則是完全回避定義衰老。這種不置可否的方法,雖然可以減少錯誤陳述,但也缺乏解釋力和因果推論。
?作者:Ada Zielińska
衰老的系統(tǒng)性特征
整個研究領域如何普遍理解衰老本質,特別是衰老作為生物學過程的基本特征,是這項調研希望了解的。
一方面,生物體的衰老常被拿來與機械物體的老化進行對比,并被置于生物學、化學和物理學交匯的視角下進行討論。這也反映在調查答案中,盡管調查的重點是生物衰老。
另一方面,雖然衰老過程常被視為發(fā)生在整個生物體層面,但當這些生物體的部分,甚至小到單個細胞,在被分離或置于適當?shù)臈l件下(例如細胞培養(yǎng))時,也會被視為衰老系統(tǒng)。
那么,衰老是系統(tǒng)的“涌現(xiàn)特性”(emergent property),還是僅僅是各部分衰老的簡單疊加?如果是前者,如何定義一個系統(tǒng)達到“生物體”的標準?如果是后者,那么如何界定如細胞器、亞細胞器、生物液體、細胞外物質等微觀成分的衰老?在未來的衰老研究中,這些微觀成分是否應該得到更多關注?
機制模型與進化模型
這一調研還揭示了衰老研究中機制模型(分子層面)與進化模型(種群層面)兩大研究范式之間的脫節(jié)。
機制模型試圖確認生物體如何衰老,而進化模型則嘗試解釋生物體為何衰老。這兩種模型在研究視角上也存在根本性差異——機制模型關注個體生物,進化模型則關注種群。可以說,自從突變積累理論和拮抗性基因多效性理論等主流進化模型被提出以來,這一分歧更甚,盡管有過一些彌合差距嘗試如一次性體細胞理論,但兩者一直沒有被真正彌合。如果不能打破這一割裂,衰老研究可能會缺乏統(tǒng)一的理論框架,在兩條不同的軌道上各自推進。
機制模型:關注生物體如何衰老,研究衰老的分子機制,如 DNA 損傷、線粒體功能衰退、蛋白穩(wěn)態(tài)失調等。
進化模型:試圖解釋為什么衰老會在進化中被保留,探討衰老的進化驅動力,兩大主要進化模型是突變積累理論和拮抗性基因多效性理論,其他模型包括一次性體細胞理論。
突變積累理論(Mutation Accumulation, MA)認為,自然選擇在老年個體中的作用較弱,因此隨著年齡增長,有害突變逐漸積累,導致衰老。
拮抗性基因多效性理論(Antagonistic Pleiotropy, AP)則指出,一些基因在生命早期有益(如促進生殖),但在晚年可能有害,從而加速衰老。
一次性體細胞理論(Disposable Soma Theory)提出,生物體需要在有限的資源分配上在生殖與體細胞維護之間做權衡。進化傾向于優(yōu)先投資繁殖,那么體細胞的維護就會減少,導致?lián)p傷積累和衰老。
近年來,部分研究者對進化模型本身及其解釋提出了質疑。有研究指出,拮抗性基因多效性是一種生命的普遍特征,而非導致衰老的涌現(xiàn)特性,換句話說,這一理論可能并不是衰老的根本驅動力,而只是生物體復雜性的一種表現(xiàn)。
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
盡管這一調研揭示的基礎性問題對衰老生物學至關重要,且目前科學界對這些問題尚未達成共識,但很少有人致力于解決這些問題。
一些受訪者認為,該領域最重要的未解之謎與該領域正在進行的研究之間存在明顯的脫節(jié)。這種現(xiàn)象并非源于科學家的偏見,更可能是因為這些問題本身很難回答,甚至很難設計適當?shù)膶嶒灪徒y(tǒng)計處理來解決它們。
問題的一部分原因,還在于該領域的大多數(shù)術語缺乏明確定義,不同語境中的側重點不同,導致術語(包括衰老)使用出現(xiàn)混淆。例如,衰老可以被描述為正常的、常規(guī)的、成功的、健康的、病理性的、早衰的、加速的等等,但這些術語的確切含義很少被討論。
更普遍地來看,調查結果清楚地表明,在“損傷引發(fā)功能下降-導致與年齡相關的疾病-最終導致死亡”這一過程中,不同的受訪者對哪一環(huán)節(jié)屬于衰老的看法并不一致。這種分歧可能成為制定有效的衰老干預策略的關鍵障礙。研究人員個人對衰老本質的不同理解,實驗可能導致實驗策略與衰老本身的脫節(jié)——或是聚焦衰老成因及其上游事件,或是關注衰老后果及相關性。
總的來說,衰老生物學作為新興領域正取得令人振奮的突破性進展,特別是在通過干預衰老過程來改善人類健康方面展現(xiàn)出廣闊前景。然而,如果我們對衰老的本質特征缺乏基本共識,就可能要面臨這一宏大目標難以實現(xiàn)的風險。值得欣慰的是,當前的衰老研究正在逐步揭示其核心機制,我們期待未來的研究能更深入地探討這些基礎問題。明確的研究目標不僅有助于實驗設計和學術交流,也能讓公眾更好地理解這一領域的重要性。我們需要直面這些關鍵科學問題,推動衰老研究走向更精準、更有影響力的未來。
原文鏈接:
Gladyshev VN, Anderson B, Barlit H, et al. Disagreement on foundational principles of biological aging. PNAS Nexus. 2024;3(12):pgae499. Published 2024 Dec 3. doi:10.1093/pnasnexus/pgae499
參考文獻:
1. Poganik JR, Gladyshev VN. 2023. We need to shift the focus of aging research to aging itself.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20: e2307449120
2. Behbehani AM. 1983. The smallpox story: life and death of an old disease. Microbiol Rev. 47:455–509.
3. Blume S, Geesink I. 2000. A brief history of polio vaccines. Science. 288:1593–1594.
4. Butler T. 2014. Plague history: Yersin’s discovery of the causative bacterium in 1894 enabled, in the subsequent century, scientific 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the diseas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reatments and vaccines.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202–209.
5. Sharma A, Ahmad Farouk I, Lal SK. 2021. COVID-19: a review on the 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 evolution, transmission, detection, control and prevention. Viruses. 13:202.
6. Gladyshev, V. N., Anderson, B., Barlit, H., Barré, B., Beck, S., Behrouz, B., Belsky, D. W., Chaix, A., Chamoli, M., Chen, B. H., Cheng, K., Chuprin, J., Churchill, G. A., Cipriano, A., Colville, A., Deelen, J., Deigin, Y., Edmonds, K. K., English, B. W., Fang, R., … Zhavoronkov, A. 2024. Disagreement on foundational principles of biological aging. PNAS nexus, 3(12), pgae499.
7. Gompertz-Makeham_law_of_mortality. (n.d.). Retrieved August 7, 2022, from https://www.bionity.com/en/encyclopedia/Gompertz-Makeham_law_of_mortality.html
8. https://www.cdc.gov/nchs/data/nvsr/nvsr54/nvsr54_14.pdf
9. Gavrilov LA, Gavrilova NS. 2017. Is aging a disease? Biodemographers’ point of view. Adv Gerontol. 30:841–842.
10. Gladyshev TV, Gladyshev VN. 2016. A disease or not a disease? Aging as a pathology. Trends Mol Med. 22:995–996.
11. Rattan SI. 2014. Aging is not a disease: implications for intervention. Aging Dis. 5:196–202.
12. Bulterijs S, Hull RS, Bjork VC, Roy AG. 2015. It is time to classify biological aging as a disease. Front Genet. 6:205.
13. Cohen AA, Legault V, Fulop T. 2020. What if there’s no such thing Lemoine M. 2020. Defining aging. Biol Philos. 35:1–30.
14. Lemoine M. 2020. Defining aging. Biol Philos. 35:1–30.
15. Kirkwood TB. 1977. Evolution of ageing. Nature. 270:301–304.
16. Kirkwood TB, Austad SN. 2000. Why do we age? Nature. 408: 233–238.
17. Lopez-Otin C, Blasco MA, Partridge L, Serrano M, Kroemer G. 2013. The hallmarks of aging.Cell. 153:1194–1217.
18. Rando TA, Wyss-Coray T. 2021. Asynchronous, contagious and digital aging. Nat Aging. 1:29–35.
19. Golubev AG. 2021. An essay on the nominal vs. real definitions of aging. Biogerontology. 22:441–457.
20. Medawar PB. 1952. An unsolved problem of biology. College.
21. Hamilton WD. 1966. The moulding of senescence by natural selection. J Theor Biol. 12:12–45.
22. Williams GC. 1957. Pleiotropy, natural selec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senescence. Evolution. 11:398–411.
23. Gladyshev VN. 2016. Aging: progressive decline in fitness due to the rising deleteriome adjusted by genetic, environmental, and stochastic processes. Aging Cell. 15:594–602.
24. Wensink MJ, Caswell H, Baudisch A. 2017. The rarity of survival to old age does not drive the evolution of senescence. Evol Biol. 44:5–10.
25. Gladyshev VN. 2013. The origin of aging: imperfectness-driven non-random damage defines the aging process and control of lifespan. Trends Genet. 29:506–512.
關于追問nextquestion
天橋腦科學研究院旗下科學媒體,旨在以科學追問為紐帶,深入探究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相互融合與促進,不斷探索科學的邊界。如果您有進一步想要討論的內容,歡迎評論區(qū)留言,或添加小助手微信questionlab,加入社群與我們互動。
關于天橋腦科學研究院
天橋腦科學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是由陳天橋、雒芊芊夫婦出資10億美元創(chuàng)建的世界最大私人腦科學研究機構之一,圍繞全球化、跨學科和青年科學家三大重點,支持腦科學研究,造福人類。
Chen Institute與華山醫(yī)院、上海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設立了應用神經技術前沿實驗室、人工智能與精神健康前沿實驗室;與加州理工學院合作成立了加州理工天橋神經科學研究院。
Chen Institute建成了支持腦科學和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項目遍布歐美、亞洲和大洋洲,包括、、、科研型臨床醫(yī)生獎勵計劃、、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