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到萬億市值是2022年,彼時靠的是爆發式的銷量,現在是因為重估科技概念股
文|陳亮
編輯 |施智梁
2月14日A股收盤后,比亞迪(002594.SZ/01211.HK)股價報收356.05元,總市值再次突破萬億大關,達1.04萬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時隔近三年后,比亞迪市值重回萬億是市場對于以比亞迪為首的中國科技股的加碼投資。2025年1月末DeepSeek-R1模型的發布創造了“算力平權”的概念,重構了全球投資者對于中國科技企業的認知。
2月,比亞迪“智駕平權”的概念成為行業熱點。以往高端車專屬的智能駕駛產品,被比亞迪應用于平價車上,尤其是6.98萬元海鷗智駕版的上市,證明了比亞迪智駕平權的落地速度之快。
摩根士丹利在最新研發中指出,生成式AI正在加劇傳統車企與造車新勢力之間的技術鴻溝,將成為全球汽車行業結構和商業模式變革的關鍵催化劑。比亞迪的“天神之眼”技術或許將是自動駕駛領域的“DeepSeek時刻”。
與DeekSeek相同的是,比亞迪不僅在8個交易日內自身股價上漲了25.9%,其也帶動了相關產業鏈企業的股價上漲,豪恩汽電(301488.SZ)、聯創電子(002036.SZ)、伯特利(603596.SH)、宇瞳光學(300790.SZ)、保隆科技(603197.SH)、中原內配(002448.SZ)等漲幅靠前。
一張海報引發市場巨震
本輪比亞迪市值破萬億的起點還要追溯至2月6日,當天比亞迪午后迅速放量拉升,尾盤接近漲停。而當日午后比亞迪對外發布了智駕發布會海報,計劃2月10日在深圳召開智能化戰略發布會,該發布會重點是通過技術創新,降低智能駕駛的使用門檻,推動智能駕駛體驗的廣泛普及。
智能駕駛一直被視為比亞迪的短板,突來的智駕上車消息引發市場對比亞迪的強烈關注,比亞迪股價上漲趨勢一直延續至2月10日。當天比亞迪發布了高階智駕系統“天神之眼”,終結了汽車市場“智能駕駛等于高價”的格局。
比亞迪智駕系統覆蓋6.98萬元到100多萬元的車,為此,比亞迪推出了三套天神之眼技術方案:天神之眼 A - 高階智駕三激光版(DiPilot 600)、天神之眼 B - 高階智駕激光版(DiPilot 300)、天神之眼 C - 高階智駕三目版(DiPilot 100)。天神之眼 A主要應用在仰望,天神之眼 B主要應用在騰勢及比亞迪品牌,天神之眼 C則搭載在比亞迪品牌。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天神之眼 C方案。該方案配置了12個攝像頭,其中前置三目,毫米波雷達5枚,超聲波雷達12枚。根據《芝能汽車》測算,采用英偉達Orin N芯片和地平線J6芯片的智駕域控成本預估在3000元-4000元。
盡管是低成本方案,但依舊可以實現按照導航規劃的路徑,完成上/下匝道、車道保持、巡航駕駛、自主換道、避開/繞行部分障礙物等駕駛任務,以及代客泊車AVP和記憶領航MNOA(紅綠燈啟停、復雜路口通行、自動超車、全場景繞行禮讓、博弈變道等功能)。
比亞迪智駕的下放類似DeepSeek的出現,終結了高算力霸權,用100TOPS的芯片就可以實現高階智駕能力,有效提升效率。
中信證券認為,比亞迪此舉意義重大,公司2025年迎來智能化車型大周期、智駕滲透率有望高增。車型布局角度看,上沖高端化、中攻合資車、下走智駕普惠的梯隊已經基本形成。該機構認為,比亞迪智能駕駛系統的發布將顯著提升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競爭力,預計中長期將帶來顯著的業績增長。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智駕平權,整個汽車行業都將迎來巨變。比亞迪2025年500萬臺銷量目標來看,100TOPS的產品將占全年銷量40%-50%,這也意味著有200萬-250萬臺的消費空間。
隨著開源模型的成熟,比亞迪將發揮智駕領域的“鯰魚效應”帶動更多車企進入到智駕平權階段,推廣平價車的智駕。
平價車大面積智駕應用,也將帶動算法、芯片、域控、連接器、雷達、線控底盤等一系列供應鏈企業的崛起。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也將從領先的三電布局走向領先的智能化產業布局。
中國科技概念被重估
比亞迪、DeepSeek等在前沿科技領域的商業化突破,使得中國科技資產的定價邏輯開始變化,全球投資者重新關注中國市場,尤其是技術創新的科技標的。
比亞迪2024年全年銷量427萬臺,而特斯拉全年銷量為179萬臺,比亞迪銷量是特斯拉銷量的2.4倍。然而從市盈率(靜)來看,比亞迪市盈率為34.38,特斯拉市盈率為174.48,特斯拉市盈率為比亞迪的5倍。
支撐特斯拉高估值的因素之一便是智能駕駛的應用。方舟投資有限公司(Ark Invest)最新發布的年度展望報告《BIG IDEAS 2025》中提到,隨著自動駕駛技術成本下降、出行需求增長,以每英里0.25美元的價格計算,2030年,機器人出租車的市場規模將達10萬億美元,車輛數量約5000萬輛。
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將是特斯拉的Robotaxi,到2030年或占市場份額的50%,將給特斯拉每年創造數千億美元的收入,企業價值可能達到數萬億美元。
同時,摩根士丹利團隊指出,如果一家企業解決了汽車的“自動駕駛問題”,就解決了包括人形機器人和一系列“雙重用途”應用在內的一系列所有自動駕駛問題。
上述定價邏輯現如今復制到了以比亞迪為代表的中國科技企業。
2022年比亞迪因全面轉型新能源汽車生產,單月新能源銷量破10萬臺使其在2022年6月市值達到萬億元。此后,因為激烈的市場競爭等因素,其市值回落至萬億以下。
盡管比亞迪2022年和2023年實現營收分別實現了96.2%和42.04%的同比增長,歸母凈利潤實現445.85%和80.72%的同比增長,但始終沒能繼續突破萬億市值大關。
特別是,2024年三季度比亞迪營收超越特斯拉,以及2024年全年比亞迪純電動車銷量超越特斯拉,比亞迪依然未獲得投資者大量關注。
究其原因是全球投資者對中國科技企業的估值體系仍停留在傳統互聯網時代,未能充分反映出其在前沿科技領域的突破以及前沿科技的商業化應用能力。
方舟投資有限公司最新報告特別指出,中國和美國是全球無人駕駛牌桌上最有話語權的兩個國家。美國市場的無人配送仍主要集中在大學校園,使相關公司在真實的城市環境中的訓練數據有限,而中國的道路機器人更為普遍,具備更好的商業化前景。
DeepSeek的出現讓全球投資者重新審視了中國科技公司。比亞迪的智駕平權、比亞迪研發具身智能的消息,以及比亞迪整車智能“璇璣架構”將接入 Deepseek R1 大模型,讓投資者意識到了中國科技產業鏈上的投資機會。
以AI為核心的敘事邏輯將重新構建比亞迪等科技企業的估值。
責編:張生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