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俄國人對海軍建設一直很執著,早在17世紀的彼得大帝時代就在努力打造一支強大海軍,到上世紀初,大概日俄戰爭前后達到一個高峰。雖然俄國海軍在日俄戰爭中遭到重創,但戰后俄國人立即開始重建海軍,規劃了龐大的造艦計劃。1917年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蘇聯盡管面臨諸多問題,但同樣表達了建設強大海軍的愿望。盡管財力困難,但為了防范列強從海上進攻蘇聯,蘇聯海軍充分利用現有條件建設海軍,“紅色高加索”號重巡洋艦就是這一時期的典型產物,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
“紅色高加索”號重巡洋艦
一、研制背景
1922年,英、美、日、法、意五大海軍列強在華盛頓簽署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由此誕生一種新的艦種——“條約型重巡洋艦”。條約規定,“條約型重巡洋艦”的標準排水量不超過1萬噸,并且主炮口徑不超過203毫米,“條約型重巡洋艦”成為了當時各國海軍重巡設計的重要參考。蘇聯海軍對這一新型軍艦也很感興趣,只是苦于財力和技術不足,無力自行設計建造。
不過辦法總比困難多,蘇聯海軍想到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正好沙俄時期有未完工的大型軍艦可供利用。一戰前,沙皇俄國設計了一批用于波羅的海和黑海作戰的近岸巡洋艦,其中“拉扎列夫海軍上將”號狀態比較好(完工了60%以上),配備15門130毫米主炮,標準排水量7480噸,航速29.5節。蘇聯海軍決定利用其艦體,將其改造成重巡洋艦,并命名為“紅色高加索”號。
單裝180毫米主炮
1927年9月,改建工程動工,但由于蘇聯缺乏材料、技術人員和有經驗的工人,實際改建工程進行了四年多,直到1932年1月25日才正式完工。由于艦體偏小,最終只配備了4門180毫米主炮,火力比較弱。當時列強重巡基本都是8門203毫米主炮起,連日本最早的“古鷹”級都裝備有6門200毫米主炮。
二、性能數據
“紅色高加索”號重巡洋艦主要性能:艦長169.5米,寬15.7米,吃水6.6米,主炮塔正面裝甲厚75毫米,指揮塔裝甲厚75毫米,舷側裝甲帶厚75毫米,甲板裝甲厚25毫米,標準排水量7480噸,滿載排水量9030噸,艦員編制880人。動力為兩臺蒸汽輪機,55000馬力,雙軸,航速29.5節,續航力3500海里/15節。
破浪前進
配備4門180毫米/57倍徑主炮,4座單裝,各有兩座主炮塔在艦首艦尾背負布置。4座單裝M1911式102毫米/60倍徑副炮(后換裝意大利“米尼齊尼”100毫米/50倍徑高射炮),2座單裝M1914式76毫米/30倍徑高射炮(后換裝M1935年式76毫米/55倍徑高射炮),2座四聯裝12.7毫米高射機槍。此外,還有4具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并可攜帶100枚水雷。該艦還配備有水上飛機,理論上可搭載2架,實際上由于空間不足,只能攜帶1架。
PS:二戰時期由于防空壓力較大,該艦追加裝過多門45毫米、37毫米、20毫米高射炮,100毫米高射炮也增加到12門(6座雙聯裝)。
雙聯裝100毫米高射炮
三、服役情況
“紅色高加索”號重巡洋艦服役后加入黑海艦隊,1932年5月,該艦在海上與友艦“共產國際”號發生碰撞,艦首受到重創(后修復)。二戰期間,由于德國的進攻主要來自陸地,“紅色高加索”號并沒有與德國海軍艦艇作戰,更多是用于運輸部隊和物資,以及提供火力支援。作戰中“紅色高加索”號雖然多次遭到德國空軍轟炸,但幸運的存活到戰后。二戰結束后,在1947年5月12日被改成訓練艦。蘇聯海軍進入導彈時代后,該艦被拖出來當導彈試驗的靶艦,1952年11月在SS-N-1導彈試驗中被擊沉。
四、綜合評價
客觀評價的話,“紅色高加索”號只能算蘇聯海軍在重巡研制方面的一次嘗試。“紅色高加索”號無論是火力還是防護、航速,都與列強的條約型重巡差距較大,如果在海戰中遇到列強的條約型重巡,完全就是被動挨打的份。也比不了二戰期間列強新造的輕巡洋艦,像美國、英國的新型輕巡洋艦標準排水量都有萬噸以上,配備12~15門152/155毫米主炮,并且航速在35節上下,裝甲防護也更好。
四聯裝12.7毫米高射機槍
不過蘇聯海軍通過“紅色高加索”號的改造,積累了大型軍艦的建造和使用經驗,為后續建造大型軍艦奠定了基礎。蘇聯海軍在“紅色高加索”號的基礎上,發展出“基洛夫”級重巡洋艦,雖然“基洛夫”級重巡洋艦也比不了列強的條約型重巡,但畢竟有了進步,當每一次的進步累加起來就是量變到質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