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當下,網絡社交為人們搭建起便捷溝通的橋梁,卻也為詐騙分子打開了可乘之機的大門。榆林女子小美(化名)的遭遇,便是一則令人痛心疾首的網絡詐騙典型案例,為我們敲響了防范網絡詐騙的警鐘。
2 月 6 日,小美心急如焚地向警方報警,道出自己在網絡世界的悲慘經歷。她在刷快手時,收到自稱退伍軍人孫正國的私信,二人相談甚歡,短短兩天便感覺投緣。孫正國以軍人身份不便長時間在快手聊天為由,誘導小美下載“嗨聊”App,在新平臺上繼續熱聊十來天。此后,孫正國拋出看似誘人的投資“橄欖枝”,稱老領導負責投資項目,掌握內部消息,固定時間在平臺低買高賣花生就能盈利。他先讓小美幫忙操作自己 40 萬元的賬戶,小美操作幾天后發現賬戶盈利不少。隨后,孫正國為小美申請專屬賬號,邀她一同投資。小美心動不已,陸續轉賬 10 萬余元。然而,就在報警前一天,孫正國突然消失,投資平臺也無法提現,小美這才驚覺自己被騙。
此類網絡投資詐騙的套路,可謂環環相扣、步步驚心。首先是偽裝身份與深度接觸。詐騙分子活躍于各大社交平臺,廣撒網挑選目標后,精心包裝成成功人士或軍人等令人信賴的身份。以交流不便為由,引導受害人更換聊天平臺,在新環境中加深情感聯系,為詐騙埋下伏筆。其次是編造項目與誘騙入局。取得信任后,他們以掌握內部消息、獨家資源為誘餌,宣揚低風險、高回報的投資項目。通過展示偽造盈利截圖或讓受害人小額獲利,誘使受害人放松警惕,投身其中。最后是小利誘惑與卷款消失。受害人入局后先嘗到甜頭,對項目深信不疑,詐騙分子便誘使他們加大投資。待大量資金到手,便迅速切斷聯系,讓受害人血本無歸。
為避免更多人重蹈小美的覆轍,警方給出了切實可行的提醒。在社交平臺交友時,要謹慎對待主動搭訕的陌生人,切勿輕信其身份,不輕易透露個人信息,更不要隨意更換聊天平臺。面對投資誘惑,務必保持理性,世上沒有穩賺不賠的買賣,那些所謂的內部消息、輕松盈利的項目往往暗藏玄機,應咨詢專業人士或核實項目真實性。一旦不幸被騙,要第一時間保留證據并報警,爭取將損失降到最低。
網絡世界真假難辨,我們需時刻保持警惕,不被虛假表象迷惑,不被利益沖昏頭腦。唯有如此,才能在虛擬世界中守護好自己的財產安全,避免陷入網絡詐騙的泥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