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萬人1星差評,《哪吒2》惹誰了?票房冠軍與差評齊飛,哪吒“動了誰的蛋糕”?
春節檔最火熱的電影非《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2》)莫屬。上映僅8天,票房突破60億,登頂中國影史票房冠軍。然而,與票房奇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萬條1星差評。這些差評中,有人怒斥“劇情老套”,有人吐槽“特效過載”,甚至有人直言“國漫已死”。
但真相真的如此嗎?
調查發現,部分差評竟源于一場“山寨烏龍”。一部名為《我是哪吒2之英雄歸來》的山寨電影,因蹭《哪吒2》熱度,從海報到劇情均高度模仿,導致大量觀眾誤購影票后憤而打差評。央視六套曾點名批評此類碰瓷行為,但仍有觀眾“中招”。這場鬧劇不僅暴露了電影市場監管漏洞,也讓正版《哪吒2》無辜躺槍。
拋開山寨風波,正版《哪吒2》的口碑兩極分化,實則反映了國漫發展的深層矛盾。
- 期待值拉滿,續作如何“超越神作”?
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1》)以50億票房和“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熱血宣言,成為國漫崛起的里程碑。觀眾對續作的期待,早已從“合格”拔高到“封神”。然而,《哪吒2》雖延續了前作的制作水準——1900個特效鏡頭、五年打磨劇本、角色數量翻三倍,卻因“缺少顛覆性創新”被部分觀眾詬病。有人直言:“同樣的配方,再好吃也會膩。”
導演餃子對此回應:“我們不敢說超越前作,但每一幀都傾注了死磕到底的誠意。” 例如,為呈現哪吒被“穿心咒”撕裂成600塊碎片的畫面,動畫師手動調整每一塊碎片的運動軌跡,耗時一年半。這種極致追求,是否被“審美疲勞”掩蓋?
2. 傳統IP改編:創新還是“炒冷飯”?
《哪吒2》延續了封神宇宙的敘事,引入闡教與截教之爭、申公豹的親情線等新元素。然而,有觀眾認為,封神故事已被反復演繹,“缺乏新鮮感”。對此,導演餃子強調:“我們不想重復神話,而是賦予它當代精神。” 例如,哪吒從反抗個人命運升華為對抗天道規則,暗合當代年輕人對“打破內卷”的渴望。這種改編究竟是升華經典,還是過度解讀?答案或許因人而異。
3. 技術天花板與觀眾“閾值”的博弈
《哪吒2》特效鏡頭數量超過前作總和,水元素物理效果、千軍萬馬戰場等場景堪稱視覺奇觀。但部分觀眾認為“特效堆砌”壓倒了敘事深度。對此,導演坦言:“我們想挑戰觀眾沒見過的畫面,但時長壓力迫使我們砍掉部分鏡頭。” 當技術突破遭遇敘事取舍,如何平衡成為國漫的必修課。
《哪吒2》的差評風波,折射出中國動畫產業的三大痛點:
第一:國漫觀眾常陷入矛盾:一邊呼吁支持國產,一邊以好萊塢標準苛責細節。例如,《哪吒2》中龍王敖光的造型被贊“驚艷”,卻也有觀眾挑剔“毛發穿插不夠自然”。這種“顯微鏡式”審視,是否對創作者不公平?
第二:《哪吒2》的成功離不開IP紅利,但餃子團隊堅持“不為趕工犧牲質量”。反觀同期《封神第二部》,因特效廉價、劇情混亂,票房口碑雙崩。這印證了導演餃子的觀點:“中國文化輸出,核心在故事與角色,而非外包特效。”
第三:《哪吒2》制作周期長達五年,而部分國產動畫為搶占檔期,粗制濫造現象頻發。例如《汽車人總動員》等抄襲案例曾引發公憤。餃子直言:“動畫是一輩子的事業,不是賺快錢的工具。” 這種堅守,在浮躁的市場中尤為可貴。
差評之外,我們該看到什么?
《哪吒2》的差評中,不乏理性聲音。例如,有觀眾建議“減少搞笑橋段,深化主題”。這類反饋,實則為國漫指明了進步方向。從《大圣歸來》到《哪吒》系列,國漫用十年走完了好萊塢三十年的路。觀眾不妨多些耐心,正如導演餃子所說:“每一次挑戰極限,都是為下一次攀登蓄力。”
山寨電影《我是哪吒2》的慘淡收場,印證了觀眾對原創的珍視。支持正版,不僅是尊重創作者,更是為中國文化自信投票。
哪吒的“命”,由天還是由人?
《哪吒2》的差評爭議,恰似國漫成長的縮影——在掌聲與質疑中,探索屬于自己的道路。導演餃子用“永遠敬畏,唯有感謝”回應登頂,這份謙遜與堅定,或許才是中國動畫真正的“命”。
下一次,當吒兒踩著風火輪歸來時,愿我們少一些戾氣,多一些包容。因為所有“不認命”的堅持,都值得被溫柔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