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晚,有媒體報道稱,網友稱在海外版《哪吒2》中,臺詞“急急如律令”被翻譯為“quickly quickly biu biu biu”。
后來很快就被辟謠了,但是到底是怎么翻譯的,我查了一下也沒查到!
后來我去看了一下《哪吒1》里面是怎么翻譯的呢?是Be quick to obey my command,屬于比較傳統的翻譯方式,也更容易讓觀眾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別說外國人了,其實很多中國人也未必知道“急急如律令”的內在含義!今天老K就和大家聊聊!
“急急如律令”,原本是漢代的公文格式,意思是文件很急,需要按照律法抓緊處理。
- 《史記·酷吏列傳》(司馬遷)
- “請著功令,佗如律令” 體現漢代公文標準結語
- 李賢注《后漢書》:“律令,法令也。如律令,言當履繩墨,動不失律令也”
但是,后來“急急如律令”,怎么會成為了道家用語的呢?
南宋趙彥衛撰寫的《云麓漫鈔》一書記載:
“急急如律令,漢之公移常語,猶今云‘符到奉行’。張天師漢人,故承用之,而道家遂得祖述。”
早期道教經典,《太上洞淵神咒經》(東晉)“急急如太上老君律令” 首現道教咒語體系
顯示從行政用語向宗教術語的轉化
然后到了《真誥》(陶弘景,南朝)記載楊羲手書符咒:“速召萬神,急急如律令”
再到《法海遺珠》(元代)"召律令符"繪制規范:“朱書雷字,下連三勾,掐辰文,吹東南氣”
所以我們經常能在影視劇當中看到茅山派的道士,點燃一個符咒,大喊“急急如律令”,目的是為了要通過這句咒語和點燃的符咒,驅使天上的神明做事。
當然急急如律令,不止這一種解釋,《幼學瓊林》"天文"上有"雷部至捷之鬼曰律令"。“律令”是周穆王時期一個人的名字,這個人跑的非常快,行走如飛。
《道法會元》卷八十六(明代)明確記載:“律令者,雷部傳令之神也,其行最速”
在《資暇錄》中也有記載:“律令”是跟隨雷神左右的動作敏捷的小鬼,擅長奔走,與雷相關聯,所以方士念符咒時都說:“急急如律令。”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律令姓韓,雷部捷鬼,日行八百里”與"雷公江赫沖、電母秀文英"并列為雷部三十六將。
清代的民俗考據書籍《土風錄》里記載“令,音伶,律令,雷部神名,善走,用之欲其速。”律令死后變成了雷部的神,據說西北有一種神獸,形狀如馬,足不著地,其行如風,就是律令變化而來的。“如律令”,意為“像律令一樣”。
如:《無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經》“吾是九老仙都君,敕汝五方雷部神。五方雷神速到壇,敢有后至先滅形。急急如律令。”此咒令其不許拖延時刻,立即降臨。最后以“急急如律令”收尾,表示要如"律令"一樣迅速。
該咒語體現了道教將世俗行政體系投射到鬼神世界的獨特思維,其鏗鏘有力的發音節奏也符合咒語對聲韻的特殊要求。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道派對咒語具體釋義存在細節差異,但核心都指向"迅速執行神諭"之意。
但是經過我的仔細搜索,還找到了一些其他解釋比如在《清嘉錄》卷四(顧祿,清代),里面記載吳地端午習俗:“道士以律令符貼門楣,謂可祛五毒”
在吳地有一種符的叫做律令符,可以去五毒,可以當門神使用,沒想到律令不止是跑得快,還有驅邪的作用!
然后我還發現,這個說法還真不是無稽之談,在洛陽西漢壁畫墓(2017年發掘)墓門石刻咒文就寫著:“百鬼莫侵,如律令”
好像也是做了類似門神的作用,但是我仔細一想,不對,漢代的可能這個律令還真就是律令的解釋,并非鬼神之說,但是又是墓地,又是百鬼,古人漸漸和驅邪之類的掛鉤,成為咒語,好像完全順利成章,非常符合邏輯!
不同教派對"律令"神格解釋也存在差異,全真道多視其為雷部神將,而正一道常將其歸入酆都鬼使體系。
最后注意的是在《天皇至道太清玉冊赤文天律章》記載:“行法官非斬鬼,而口中非時稱急急如律令者,減壽半紀。”行法的法官道士不在特定的時刻稱念“急急如律令”,要減壽六年,所以你一個普通人千萬別沒事把這句詞掛在嘴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