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邊提到,欲望不是敵人,虛偽才是。然而,王陽明對于欲望也并非完全的贊成。
王陽明在《傳習錄·答陸原靜書》中講,“若無有物欲牽蔽,但循著良知發用流行將去,即無不是道。但在常人多為物欲牽蔽,不能循得良知。”
意思是說:因為我們無法自己創造所有自己需要的東西,也因此有了物欲,人們需要不斷地去追求各種各樣的事物。
如果我們對我們所擁有的不做格物,那么很可能物欲會不斷增加,會讓我們去追求很多我們其實用不上的東西,甚至有一些看起來很有價值的東西,也會不自覺的想要多囤一些。
有些人,為了滿足自己的物欲,會不按照良知去做,即使知道不該放縱自己,但還是不由自主地去做了,這樣做讓自己無法知行合一。
很多人都有自己想做,卻沒能做成的事,這正是沒有做到“致良知”、“知行合一”。
當然,每個人的良知、善意是不同的,對應的致良知的能力大小、機會多少也不同。所以,就算沒能做到知行合一,我們也不要鉆牛角尖。
王陽明在《傳習錄·薛侃錄》中講“然圣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猶金之分兩有輕重。”
《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日課21天》的作者度陰山總結陽明心學的這段內容,“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王陽明的這些思考看起來并不是很積極,甚至有點兒讓人“認命”的意思。
這也正是為什么學王陽明心學不能只看一段,不能只看字面意思的原因。
因為,在王陽明“心即理”、“心內求物”的思想中,當我們無法做到知行合一時,心里不要慌、不要亂,更要靜下來思考、分析復盤。
王陽明在《傳習錄·答顧東橋書》中講:“惟夫‘新知’必由于‘溫故’,而‘溫故’乃所以‘知新’,則亦可以驗‘知’‘行’之非兩節矣。”
能力不夠就要學,想要知道新知識,就要復盤,溫習以往的知識。
知新必經溫故,溫故才能知新,知新是知,溫故是行。能夠溫故知新,就是知行合一。
所以,溫故知新需在心里,需走心。
愿我們都能知命、改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