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永慶坊的傳統燈飾展覽。(圖/視覺中國)
于元宵節當天舉行的“南方有好嘢,悅讀慶元宵”主題薦書活動,在出版界時下盛行的“直播帶貨”潮流中玩出了新次元。
?作者 | 段志飛
?編輯 | 譚山山
2月12日,正值元宵節。午間時分,廣州永慶坊的桃花燈籠尚未點亮,廣東人民出版社的直播間里,已然掀起了一場“文化核爆”——“南方有好嘢,悅讀慶元宵”主題薦書活動,在出版界時下盛行的“直播帶貨”潮流中玩出了新次元。
在這場持續兩個小時的文化盛宴中,南方傳媒副總經理、廣東人民出版社社長、廣東嶺南古籍出版社負責人肖風華,南方傳媒副總編輯、出版部總監蕭宿榮,以及新周刊內容中心資深編輯譚山山,在主持人、廣東人民出版社營銷高級經理董芳的引導下,一同化身為“嶺南文化帶書人”,攜12本“2024年度南方好書”,硬剛《哪吒之魔童鬧海》掀起的國漫熱度與DeepSeek帶來的AI浪潮,用書頁間的煙火氣帶來了一場對“傳統文化破次元壁”的深度思考。
當《哪吒之魔童鬧海》沖擊百億票房的呼聲霸屏時,電影中的結界獸,可以在《讀懂中國:用文物講述中華上下五千年》的青銅器介紹頁找到來處,真正的“文化魔丸”就藏在這本歷史科普讀物里;當網友們討論“AI繪畫能否取代手繪原稿”時,《華南國家植物園自然觀察筆記》中手繪的華南國家植物園圖譜,以及精美的特別版布面書衣,向人們呈現了何為“圖書工藝品”;當網絡上熱議“AI寫作能否取代人類”時,《林墉談藝錄》中收入的泛黃的速寫草稿,用實體書的質感,戳破算法生成的美學泡沫。
世人總道南國無冬,卻不知嶺南文化恰似老火湯,須得文火慢燉。此番推介的12本“2024年度南方好書”,倒像是十二味藥材:《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論要》有五指毛桃的渾厚,《嶺南文化辭典》有枸杞葉的回甘,《黃埔軍校史(1924—1927)》添了片老陳皮,《“南海Ⅰ號”船說——從中國水下考古看海上絲綢之路》則浮著幾粒咸欖——這般配伍,治的正是當下“電子鴉片”泛濫的虛癥。
在談到DeepSeek引發的人工智能浪潮時,肖風華手里拿著《江南困局》說道:“從某種意義上講,今天我們所面對的AI困局,和當年明朝士大夫面臨的困境是一樣的:面對外部條件,個體如何尋求破解之道?”
《南都繁會圖》描繪了晚明萬歷年間南京秦淮河兩岸的盛況,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出版業的“反算法行動”
什么是好書?為什么20種“2024年度南方好書”能夠從眾多粵版圖書中脫穎而出?人工智能時代,為什么還要提倡深度閱讀?在這場直播當中,幾位“嶺南文化帶書人”給出了相應的答案。
在肖風華看來,一本好書就像一部成功的電影,既有商業片的外表,同時又包裹著文藝片的內涵。
此次直播間從20種“2024年度南方好書”中選了12種進行推介。據蕭宿榮介紹,“南方好書”的評選指標是權威性、公平性、專業性。該評選于2024年11月啟動,2000多種粵版圖書經過初審、大眾投票環節,選出40余種送到北京,由專家團隊最終選出20種,可謂百里挑一。如此篩選出來的好書,比直接問DeepSeek“哪些書值得讀?”的可信度要高得多。
深度閱讀是一個從“讀”到“思考”,再到“行動”的閉環。由讀者選出好書,就像一場“反算法行動”,同時也是對閱讀的一種保衛。正如此次直播的主題——“南方有好嘢”,“好嘢”即“好東西”,而真正的“好東西”,還得讀者親身體驗才能判別。
電影《好東西》里,女主角王鐵梅家的書架。(圖/《好東西》)
面對如今短視頻平臺“3秒定生死”的流量規則,這場圖書直播反其道而行之,采用了“慢直播”形式:當蕭宿榮用10分鐘詳解《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論要》的“含金量”時,數據顯示,實時觀看量達5000人次。可見,在時代的大變局中,作為普通人,我們也希望找準時代定位,實現人生突破,探討未來的路該怎么走。這種“反算法”操作,可以說是精準捕捉了當下的社會情緒。
嶺南文化的“硬核突圍”
直播間里,主持人董芳用雙手托起厚重的《嶺南文化辭典》,開玩笑稱,這部書除了可以放在案頭翻閱,還可以用來健身,效果堪比“舉鐵”。
《嶺南文化辭典》采用函式裝幀形式,封面、書脊為紅底燙金字,既莊重又典雅。這部關于嶺南文化的綜合性大型工具書,共收入13379條詞條,涵蓋地理、歷史、人物等19卷,并附有《廣東省明清時期進士名錄》等15種附錄。此書一經介紹,立刻有觀眾在評論區表示:“建議納入大灣區公務員必考科目!”
蕭宿榮介紹,《嶺南文化辭典》由中山大學教授黃天驥主編,集300多位學者、專家之力,歷時5年,共同編纂而完。它也是廣東人民出版社與2024年剛剛掛牌的廣東嶺南古籍出版社強強聯合、共同打造的一部重點圖書。
《嶺南文化辭典》建筑卷詳細介紹了嶺南傳統建筑的各種術語和風格。(圖/Unsplash)
當《哪吒之魔童鬧海》用國潮元素吸引Z世代時,嶺南出版人選擇了用更“刁鉆”的角度突圍: 《“南海Ⅰ號”船說——從中國水下考古看海上絲綢之路》展示了大量“南海Ⅰ號”出水的文物的 “一手圖片”,包括長1.7米的金鏈子、數萬枚中國錢,等等。 更有意思的是,肖風華指出,在“南海Ⅰ號”還發現了很多動物骨骸和酒壇,由此可以想象當時人們在船上烹羊宰鵝、大飲美酒,甚至吃火鍋的場景。
“2024年度南方好書”如同一把把鑰匙,引領我們通向一個立體的嶺南文化宇宙。而這場文化對撞背后,還藏著出版人的深度探索:當國漫用3D建模解構傳統神話的時候,紙質書也在以“文獻考古”的方式重構文化根系。
肖風華以《讀懂中國:用文物講述中華上下五千年》為例,指出書中除了有珍貴的文物照片,還有大量文物3D復原圖。“盡管有些考古現場已經無法還原,但聰明的歷史學家們依然能合理地利用他們的想象力,為我們重構那些極具歷史價值的影像。”肖風華說,這樣的好書,不僅可讀性強,也具有很好的收藏價值。
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中,有諸多中國文物元素巧妙融入:結界獸的設計靈感來源于三星堆的商代青銅面具,天元鼎借鑒了商朝青銅器的造型。(圖/新華社)
文化IP的“廣式烹飪法”
說起對文化IP的打造,近些年來,南方傳媒依托旗下的廣東人民出版社、花城出版社等11家出版社,推出了不少精品。
比如以長篇小說《燕食記》獲得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提名的作家葛亮,他的中短篇小說集《飛發》也入選了“2024年度南方好書”。《飛發》也是此次直播中備受關注的圖書,同名小說曾獲第八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獎。《飛發》的故事,從主人公“我”得知原本研究楚簡的翟師兄轉型做理發師講起,將“孔雀”“溫莎”這兩家“飛發鋪”(即理發店)作為切口,折射香港數十年的時代變遷。
香港的上海理發店。(圖/ourchinastory.com)
作家麥家的《人間信》,講述了帶有半自傳性質的“原生家庭之痛”。主人公“我”從小生活在父親“潦坯”(游手好閑、不務正業)的陰影下,人到中年,父親離世、母親老去,“我”才在歲月的裂痕中,走向與家庭、與自我的和解。書中的父親像一把傷人的刀,但“我”最終發現,傷口也可以是光透進來的地方。此前,麥家在接受《新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人間信”,也可以理解為“信人間”。
在嶺南文化IP的打造中,于1991年啟動的“嶺南文庫”出版工程是一個重要陣地,迄今已出版了約400種著述。近年來,“嶺南文庫”老樹發新芽,在策劃、營銷上謀求變革。比如,《黃埔軍校史(1924—1927)》從內容到推廣,都堪稱“學術大眾化”的樣本。
蕭宿榮介紹,《黃埔軍校史(1924—1927)》是國內第一部按照史學規范、全面系統撰寫的黃埔軍校校史著作。其作者曾慶榴曾任央視《黃埔軍校》紀錄片總撰稿人,他在寫作時運用“實然”與“應然”兩副筆墨,將風云激蕩的大時代濃縮在一校之史中。
位于廣州黃埔長洲島的黃埔軍校舊址。(圖/維基百科)
當直播臨近尾聲,鏡頭掃過《薔薇薔薇處處開》,90歲的王蒙還在書寫“藝術人季老六A+狂想曲”,讓我們感受到從文化激蕩的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走來的老作家的精氣神。童謠繪本《花貓花貓你別鬧》的兩位作者,年齡相差50歲:圖畫作者梁培龍生于1944年,這位中國傳統水墨畫大師的畫作,常常讓人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時光;文字作者鄭鑄彪生于1994年,書中的新童謠由其收集、整理。這種跨越時空的合作,形成了巧妙的呼應。
在嶺南文化的敘事里,有一種敢為人先、迎難而上的氣質。比如,對于來勢洶洶的AI,與其焦慮,不如帶著包容的心態擁抱它們。正如蕭宿榮所說,在算法統治的世界里,紙質書反而成了最具“人味”的媒介。“年輕人嘴上說‘電子書真香’,身體卻很誠實地為紙質書的油墨味買單。”
當《哪吒之魔童鬧海》的國潮風席卷銀幕之時,我們選擇讓書頁間的木棉絮飛進現實。因為,真正的文化復興從來就不是推倒重來,而是讓古老文化的DNA在新時代完成它的“奪舍”。
廣州街頭的手工藝人。(圖/Unsplash)
在改革開放潮流中得風氣之先的廣東,同時也是文學高地、出版高地。
由南方出版傳媒評選的“2024年度南方好書”,是對過去一年旗下11家出版社所出版優秀圖書的一次重要回顧。這份榜單涵蓋新南方寫作、地方文化、灣區風采等主題,讓我們得以觀察到當下的文化趨勢和社會風向。
· END ·
作者丨段志飛
編輯丨 譚山山
校對丨遇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