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外賣靜悄悄上線,我打開頁面是這樣的:
剛開始沒找到外賣入口,于是在搜索欄輸入“京東外賣”四個字,跳轉到外賣頁面:
我才知道,要從“秒送”這個入口進入才能看到。
對比美團和餓了么接入的商家,顯然入駐京東外賣的商家還比較少。還在起步階段,可能也算是小范圍試水。
不過,前幾天京東也對外宣布外賣業務啟動“品質堂食餐飲商家”招募,要是在5月1日前入駐,還能免除一年傭金。
接下來京東外賣的品類會不會豐富起來,大家可以觀望一下。
1.我眼中的外賣現狀
京東剛上線,我也沒用過。
先前如果點外賣,是首選美團,再餓了么,現在是反過來的。
因為我發現,有時想吃的某家店,可能只入駐一個外賣平臺,那我就會有針對性地選擇。有時,同一個商家,入駐了美團和餓了么兩家外賣平臺,單個產品的定價和配送費還會不同,那在這時,我也會比較一下。
當然,如果外賣商家有實體店,偶爾也會去線下吃,單價又會不一樣。
譬如,一頓正餐,線上有時就比線下貴五塊。但像茶飲的話,線上和線下的價格倒沒有太大波動,頂多是起送費有時要高于你點的單品,那這時你就不得不再多加點錢,買點其它的,或者給自己點的單品加點小料,湊到起送標準。
簡言之就是,不論怎樣,你點外賣,肯定是要比去線下買要多花錢的。
為什么會這樣,應該也與外賣平臺收取傭金有關,類比線下租門面,零售價高于成本價,差價包括了各個環節產生的費用,加上利潤,算到最后一并給消費者承擔了。
當然,為了給消費者減輕壓力,平時還能看到一些優惠券、團購券、膨脹紅包……這個也算外賣平臺給你補貼一下,但事實上,想必也是不太虧的。
因為有些券,還是得消費者自己花錢買,或者只能在特定的商家用。
外賣平臺肯定是要賺錢的,商家賺不賺錢看綜合能力,消費者要不要消費,那我覺得可以貨比三家,或者去店里吃,或者自己動手做。
2.外賣大戰能打多久?
不知道外賣大戰能打多久。
倘若餐飲行業不景氣,其實對外賣行業也有些影響。尤其是現在對于健康的追求成為熱議話題時,也出現了不少“私廚”“輕食”。
這種模式,也有些想象空間。
我的感受是,如果自己平時很少吃飯,就吃私廚家的飯菜,其實時間長了,對于食物的味道也沒那么多需求了。
除了工作,可能每天都會想:
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
連吃飯時間固定配送的正餐都有讓人感到疲乏的一天,對于外賣的選擇,那更容易讓人感到頭疼了。
之后關于外賣平臺的較勁,我覺得,還是要考慮到消費者的消費習慣:
到底是哪些群體在點外賣?平時大家打開點外賣,有沒有什么共性心理和個性化需求?
我相信,這些通過后臺數據都能統計到。還是要看每個外賣平臺怎么根據數據做出調整吧,現在很多不走外賣平臺的餐飲,做得也挺好。
當線上業務慢慢調整改善時,許多線下業務也正暗暗發力,形成對壘時,消費市場也是又要喧囂起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