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保險行業在復雜環境中前行,五大上市險企保費整體上揚。中國平安以8581.43億元的保費收入,7.17%的增速領跑,可資本市場卻反應冷淡,股價漲幅在同行中墊底。保費增長與估值低迷形成鮮明反差,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發展隱憂?
平安 “成長的煩惱”:保費狂飆,估值背離?
吳楠
2024年的中國保險行業,在利率下行、監管趨嚴的復雜環境中,上演了一場“冰與火之歌”。
據統計,2024年,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人保、中國太保、新華保險這五大上市險企合計實現保費約2.84萬億元,同比增長5.27%。
其中,中國平安以全年8581.43億元的保費收入、7.17%的同比增速領跑行業,中國人壽、中國人保、中國太保和新華保險則分別實現原保費收入6717 億元、6927.53億元、4420.72億元、1705.1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4.7%、4.7%、4.4%、2.8%。
可以看到,2024年中國平安的保費增量(575億元)就相當于新華保險全年保費體量的33.7%。
然而,資本市場的反饋卻與上述保費數據形成鮮明反差,2024年中國平安A股股價漲幅為37.6%,在五家企業中排名墊底,反觀其他幾家,同期中國人保上漲62.06%、新華保險上漲66.26%、中國太保上漲48.68%,中國人壽上漲50.59%。
A股5家險企2024年股價漲幅 圖源Choice
與此同時,中國平安靚麗的三季報業績也沒帶動起公司的股價——數據顯示,2024Q3公司實現營收2804億元,同比增長29.73%,實現凈利潤445.63億元,“爆炸式”增長151.3%。
股價走勢與基本面數據形成的“剪刀差”,折射出市場對平安未來發展前景的深層憂慮。
保費收入剖析
1月14日,中國平安披露了2024年1-12月的保費收入情況。據統計,2024年中國平安合計實現保費收入8581.43億元,同比增長7.17%。
圖源中國平安保費收入公告
從業務類型來看,壽險及健康險(即人身險)作為集團的核心業務,全年貢獻保費收入5363.22億元,同比增長7.58%,這是自2019年以來,時隔5年再次突破5000億元保費規模大關,2019年該業務保費收入為5236.72億元。
進一步拆分險種來看,公司養老險連續4年出現負增長,2024年同比下降4.2%至165.95億元,較2019年下降29.7%,健康險則恢復雙位數增長,同比增長14.9%至168.49億元,較2019年增長174%,二者合計占壽險及健康險業務的6%。
在壽險及健康險業務中,壽險無疑是拉動保費增長的關鍵力量。報告顯示,平安壽險業務繼2023年觸底反彈后,2024年的增速創出近5年新高,同比增長7.8%至5028.77億。
數據來源:中國平安保費收入公告
對于壽險及健康險業務而言,“新業務價值”和“內含價值”是衡量公司價值和業務增長潛力的關鍵財務指標。前者反映了新簽保單對公司未來利潤的貢獻,后者則評估現有業務的經濟價值。
根據三季報披露,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壽險及健康險業務新業務價值為351.60 億元,同比增長34.1%。其中,代理人渠道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31.6%,代理人人均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54.7%,銀保渠道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68.5%。
如果將新業務價值比作是公司未來利潤的水龍頭,那么內含價值就是一個不斷增長的“蓄水池”。因此,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投資回報率假設和風險貼現率假設),新業務價值的增長也會相應推動內含價值提升。截至2024Q3末,集團內含價值為1.48萬億元、較年初增加6.2%。
再來看財產險,2024年平安產險全年保費收入3218.21億元,同比增長6.5%,以2.2個百分點的增速優勢進一步縮小與人保財險(5380.55億元,同比增長4.31%)的規模差距。
數據來源:中國平安保費收入公告
具體來看,車險業務在平安產險中占據重要地位,2024年貢獻了69%的保費收入,達到2233.01億元,同比增長4.4%,但增速較2023年同期有所放緩;非車險業務方面,非機動車輛保險收入同比增長4.7%至679.79億元,意外與健康保險同比大增30.5%至305.41億元。
在財險業務中,綜合成本率是體現公司成本控制能力的核心指標。根據三季報數據,2024年前三季度,中國平安財產保險業務整體綜合成本率為97.8%,同比優化1.5個百分點。
保費增長密碼
2024年中國平安保費的增長,離不開渠道端的改善與業務生態的構建。
先看代理人渠道,這是平安人壽的重要銷售力量。過去幾年,由于疫情的沖擊與內部改革的雙重影響,使得平安壽險代理人隊伍規模急劇縮水,從2018年巔峰時的142萬人,銳減至2023年底的34.7萬人,降幅高達75.56%。這場大規模的人員出清,雖推動了結構產能的優化,卻也讓公司業績在短期內承受了巨大壓力。
好在,經歷了多年的改革陣痛后,2024年平安代理人終于迎來了止跌企穩之勢,數量從一季度末的33.3萬人穩步回升至三季度末的36.2萬人,與年初相比增加了1.5萬人,增幅4.32%;產能也實現大幅提升——前三季度代理人渠道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31.6%,代理人人均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54.7%,新增人力中“優+”占比同比提升4個百分點。
銀保渠道同樣是平安保費增長的一大助力。2021年,中國平安成立銀保團隊,借助平安銀行龐大的零售客戶資源,為平安壽險“帶貨”。近年來,銀保渠道的業績貢獻逐步攀升,在平安壽險新業務價值中的占比從2021年的5%升至當前的12%左右,2024年前三季度新業務價值同比增幅達68.5%。
除了渠道端的積極變革,2024年中國平安將“醫療養老”納入集團戰略核心,致力于打造全新的業務增長引擎。
早在多年前,平安便開始精心布局,整合內外部資源,全力打造“家庭醫生+養老管家”的一站式服務模式。近年來,依托這一不斷完善的醫療養老生態圈,公司陸續推出一系列“保險+醫療”產品。
這種策略打法有點類似于“盒馬模式”——盒馬憑借生鮮引流帶動高毛利商品銷售,平安則試圖利用高頻次的醫療服務和養老服務,激發客戶對低頻次保險產品的需求。
從實際效果來看,這一策略已初見成效。2024年上半年,集團28.6%的新增客戶源自集團醫療養老生態圈,而截至9月末,享有醫療養老生態圈服務權益的客戶覆蓋壽險新業務價值占比超69.6%。
在財產險領域,平安則通過科技賦能和產品開發促進保費的增長。比如車險方面,平安借助“平安好車主”APP這一數字化運營平臺,實現了對客戶數據的精準分析和挖掘,從而獲取更多精準潛在客戶,有效賦能保險轉化;此外,公司積極拓展非車險業務,尤其加大了對健康險產品的開發力度。目前,平安產險健康險產品數量已超過30款,覆蓋了不同年齡層和家庭結構的客戶需求。
保費增長難挽估值頹勢
盡管中國平安在2024年取得了諸多積極進展,然而資本市場卻似乎并不買賬。
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2月13日,中國平安A股股價在過去3個月內下跌了10.51%,近6個月雖有27.66%的漲幅,卻大幅跑輸保險行業指數。估值層面更顯寒意——當前中國平安的PEV(企業市值/內含價值)為0.63,較歷史中樞折價41%,甚至低于2013年底部的0.82;市盈率(PE)為7.9倍,亦處于歷史低位。
2007年至今中國平安PEV值 圖源投資數據網
平安估值長期低迷,而股價卻遲遲未能迎來反轉,且相比同行的中國人壽、中國人保等公司的股價明顯弱勢,折射出投資者對其未來發展的悲觀預期。
投資者的擔憂并非毫無根據。除了長期存在的不動產風險敞口外,市場對于平安能否成功實現轉型也持有疑慮,這一點在其保費業績表現中便可窺端倪。
若將觀察周期拉長,不難發現近年來平安的保費市占率呈現出持續下滑的態勢。據測算,公司總保費市場份額從2019年的18.63%滑落至2024年的15.06%,其中人身險(含壽險、養老險、健康險)下降較為明顯,2019年,中國平安的人身險原保費收入占全行業的17.67%,而到2024年,這一比例降至12.58%。
數據來源: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 中國平安保費收入公告
平安保費份額的收縮,一方面源于競爭對手的強勢蠶食。例如,2020年以來部分中小保險公司產品定價激進,分流了大型壽險公司保費;而一些國內新興互聯網保險公司利用自身技術和成本優勢,在產品服務和客戶獲取上發力,不斷擠壓平安的市場空間。
另一方面,則歸因于平安自身的主動改革。此前平安為適應市場變化和行業發展趨勢,積極推進業務結構調整與渠道變革,導致保險代理人隊伍持續“瘦身”。盡管當前代理人渠道已有企穩之勢,但人力規模較峰值銳減75%帶來的市場覆蓋缺口,仍需時間修復。
市場對平安增長持續性的疑慮,在公司2024年的保費增速波動中得到了進一步印證。
數據顯示,公司12月保費收入同比下降0.92%,且四季度保費收入同比增速較三季度明顯回落。這與2024年保險產品預定利率調整帶來的“脈沖效應”密切相關。
數據來源:中國平安保費收入公告
根據監管新規,自2024年9月1日起,新備案的普通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為2.5%;自10月1日起,新備案的分紅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為2.0%;新備案的萬能型保險產品最低保證利率上限為1.5%;最低保證利率超過上限的萬能型保險產品停止銷售。
受“炒停”預期刺激,平安8月份單月保費收入激增26.29%,9月同比上漲16.08%,卻也提前透支了部分需求。
面對利率環境的變化,平安管理層在中期業績會上宣布將分紅險作為未來戰略重點,預計其占比將超50%。但現實情況是,2024年上半年分紅險收入僅占壽健險業務的9.13%,在利差損風險尚未完全出清的背景下,產品結構轉型的實際成效仍需經受周期考驗。
綜合來看,平安的保費增長敘事,正從單純依賴規模擴張與人力驅動的“粗放式增長”,轉向聚焦價值提升、創新驅動與服務優化的“高質量發展”。然而,在當前利率市場持續下行、行業競爭愈發激烈以及監管政策不斷趨嚴的大背景下,平安的轉型正步入深水區。
此外,市場對平安長期存在的不動產風險敞口、轉型成效以及增長持續性等諸多方面的疑慮猶存,在此復雜背景下,市場需要更清晰、更有力的證據來驗證其“大象轉身”的成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