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鄭理
來源 | 獨角金融
曾經在資本市場叱咤風云、積累千億資產的深圳寶能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寶能”),因大舉擴張而釀下苦果。為緩解債務,寶能旗下多個資產陸續遭拍賣,新疆前海聯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前海聯合基金”)也成為被處置的資產之一。
2月7日,歷經五次拍賣波折,前海聯合基金30%的股權最終被上海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上海證券”)以3766.22萬元成功競得,這一價格較評估價6725.4萬元折價了44%。
圖源:阿里司法拍賣平臺
成立第十個年頭的前海聯合基金,過往高光時刻是在2020年,這一年其管理規模達到496.27億元,此后管理規模持續縮水,且自2021年9月起停止了新基金發行,截至2024年末,規模已不足百億。
無疑,上海證券競拍此次30%的股權,意味著“寶能系”退出第一大股東席位,前海聯合基金也將迎來華麗轉身。而上海證券為何要競拍這家基金公司的股權?在公募行業激烈的競爭環境下,作為中小型公募機構,第一大股東變更變成后,前海聯合基金又能否逆襲,實現彎道超車?
1
上海證券因何接手前海聯合基金30%股權?
阿里司法拍賣平臺信息顯示,深圳市鉅盛華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深圳鉅盛華”)持有的前海聯合基金對應出資額6000萬元的股權,被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司法拍賣,該筆出資額對應了前海基金30%的股權。
天眼查顯示,鉅盛華目前仍為前海聯合基金第一大股東。深圳鉅盛華的主要股東分別為寶能(持股67.4%)、浙商寶能(持股30%)、寶能創贏(持股1.9%)、寶源物流(持股0.7%),股權穿透后,深圳鉅盛華背后的實際控制人為姚振華,即寶能集團董事長。
再加上第二大深粵控股(持股25%)、第三大股東深圳粵商物流有限公司(下稱“粵商物流”,持股25%)、第四大股東凱信恒(持股15.1%)、第五大股東前海人壽(持股4.9%)均與“寶能系”關聯密切,前海聯合基金也被外界視為“寶能系”基金公司。
圖源:罐頭圖庫
而“寶能系”的核心融資平臺,近年因流動性危機被迫出售資產。
2023年以來,“寶能系”已陸續拍賣華僑城A、中炬高新(600872.SH)等上市公司股權,前海聯合基金股權也成為其資產變現鏈條中的一環。
在前海聯合基金的5位股東中,前三大股東被列為被執行人。其中,鉅盛華和粵商物流早已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并限制高消費。
圖源:天眼查
前海聯合基金的股權拍賣,并不順遂。
2024年3月,因“案外人對拍賣財產提出確有理由的異議”而撤回拍賣;同年7月,該筆股權因無人出價流拍。
同年8月,該筆股權由公司第二大股東粵商物流以3784.22萬元拍下。根據當時的情況,若拍賣成功,粵商物流的持股比例或將增至55%,從而成為公司的最大股東。但最終因粵商物流未支付尾款導致拍賣失敗,同年10月該筆股權再次流拍,最終在第5次由上海證券以3766.224萬元競得。
作為中小公募機構,近年來,股權“無人問津”的情況屢見不鮮,寶盈基金、嘉合基金、東海基金等多家中小基金股權都曾出現流拍。僅個別基金公司的股權成功易主,例如,先鋒基金34.2076%的股權被北京指南針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1.1億元競得。
上海證券競拍此次30%的股權屬于市場為數不多的基金股權成功拍賣的案例,股權變動完成后,“寶能系”將退出第一大股東席位,前海聯合基金也將擺脫“寶能系”陰影,迎來華麗轉身。
作為前海聯合基金30%股權的新買家,上海證券又是誰?
上海證券官網顯示,該公司由原上海財政證券公司和原上海國際信托投資公司證券部以新設合并方式組建成立,于2001年5月正式開業。2020年12月,證監會核準百聯集團成為上海證券主要股東、控股股東。
而在基金降費潮下,上海證券為何要競拍這家中小基金公司的股權?對此,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認為,上海證券競拍前海聯合基金的股權,背后或有多重戰略考量和業務協同的需求。
宋清輝分析指出,一方面上海證券或是為了拓展和完善資產管理業務版圖,提升綜合金融服務能力。例如,通過參股基金公司,證券公司可有效擴大資產管理規模,增加管理費收入。另外一方面,也可能是為了實現戰略協同與業務互補,最終達到合作共贏的目的。此外,其背后也可能存在其他的考量因素,例如財務投資收益方面。
“簡言之,若上海證券認為前海聯合基金的股權價值被低估,競拍股權也可以看作是一種財務投資行為,以期未來獲得豐厚的投資回報”。宋清輝指出。
此外,也有業內人士對“財中社”分析,上海證券拍得前海聯合基金股權后,可以依托母公司國泰君安的全國網點及高凈值客戶資源,助力前海聯合基金拓展代銷渠道。另外,券商自營與資管業務的投研積累,也可為基金產品設計提供支持。
2
規模不足百億,
前海聯合基金能否“彎道超車”?
前海聯合基金成立于2015年8月,注冊資本金為2億元,是證監會批準成立的國內第99家基金管理公司。成立之初,該公司就以“寶能系”成員的身份為市場熟知。
成立后,前海聯合基金迅速在公募市場嶄露頭角。2020年,公司管理規模達到頂峰,年末在管規模為496.27億元。這一時期,公司還推出了多只表現優異的基金產品,如前海聯合先進制造A、前海聯合產業趨勢A等,這些基金也在市場中獲得良好的業績并被投資者認可。
然而,好景不長。2021年9月起,前海聯合基金成立了前海聯合產業趨勢后,已經超過3年未添“新丁”。而2022年,公司發行的前海聯合中債1-3年國開行指數基金、前海聯合鑫享價值基金均遭遇募集失敗。與此同時,管理規模持續縮水。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前海聯合基金管理規模為97.51億元,較高峰期縮水80.35%。這表明公司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減弱,投資者對公司的信任度下降。
從產品結構來看,該基金公司產品結構單一,前海聯合基金以固收類基金為主,權益基金規模較小。
圖源:罐頭圖庫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2月14日,前海聯合基金的基金規模中,債券型產品占比最大,達到81.18億元,而混合型和貨幣型的基金規模分別為8.81億元和7.5億元,FOF基金規模更是僅有179萬元。這表明公司在權益類基金等其他類型基金上的布局不足,產品線不夠豐富。”
除此之外,這家公募也未能擺脫迷你基金扎堆的困境。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新疆前海聯合基金旗下25只基金中,前海聯合科技先鋒、前海聯合國民健康、前海聯合潤盈短債等18只基金規模低于5000萬元,最小的前海聯合淳安3年定開債券,規模僅3.59萬元。
在公募行業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可以說前海聯合基金“內憂外患”,此番引入券商成為其重要股東,是否會對該基金公司帶來積極的改變?
宋清輝認為,對中小公募基金公司而言,引入券商成為其股東,在公募基金行業激烈的競爭環境下,產品或需要從以下三大方面布局,才有望實現彎道超車。
一是“固收+” 策略產品。所謂“固收+”策略產品,即以固定收益類資產為底倉,適度配置權益類資產以增強收益的產品,具有風險可控、收益穩健的特點,特別是在當前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市場波動性增加的背景下,頗受投資者青睞;
二是“量化增強” 類策略產品。所謂量化增強類策略產品,即在被動指數基金基礎上,通過量化模型進行主動管理,從而實現超越指數表現的產品,該產品一般具有透明度高、風格穩定、費用較低的特點。當前,量化投資在A股市場十分火爆,與此同時,投資者對量化策略的認知度和接受度也在快速提升;
三是“特色主題” 策略產品。例如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共同富裕以及養老健康等,在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步入深水區的背景下,此類產品未來有望迎來巨大的投資機會,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你認為當前海聯合基金第一大股東“易主”后,這家公募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走差異化之路,實現逆襲?評論區聊聊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