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春節檔創造了中國影史新的紀錄:7天總票房達到95.1億元,觀影人次1.84億。
其中,動畫大片《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2》)一騎絕塵,檔期內豪取50億元票房,占據了一半市場份額。緊隨其后的是系列喜劇新作《唐探1900》,取得約23億元成績;再次則是神話史詩續集《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以下簡稱《封神2》)以10億元暫居第三。其余三部影片——《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熊出沒·重啟未來》《蛟龍行動》——則被遠遠甩在身后,總體表現不及預期。
表面上看,這是一個百花齊放、票房井噴的“史上最強春節檔”。六部頭部影片無一例外背靠國民級IP或前作光環,類型涵蓋神話動畫、懸疑喜劇、古裝武俠、奇幻史詩、軍事動作、親子動畫,可謂類型多元、陣容豪華。
然而,在票房數字的狂歡背后,這些影片的質量與口碑卻明顯分化;更值得深思的是,如此市場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它暴露出國產電影產業怎樣的邏輯和問題。
文|李宇琛
1
作為2019年爆款動畫《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正統續作,《哪吒之魔童鬧海》自立項之初便備受關注。事實證明,續作并未讓資本失望:上映僅13天,《哪吒2》票房突破82億元,打破多項影史紀錄。截至2月10日,影片全球票房(含預售)高達11.38億美元,挺進全球影史票房榜前31名,最終預測總票房更是高達120.5億元。《哪吒2》以8.5分的豆瓣評分高居春節檔口碑之首,“票房口碑雙豐收”的盛況讓業內側目。然而,在這耀眼成績的另一面,卻是鮮為人知的制作困境和人員透支。
《哪吒2》在特效和視聽上大幅升級,全片約2500個鏡頭,其中1900+為特效鏡頭,規模遠超前作。為呈現極致視覺奇觀,制作方調動了國內多家頂尖特效團隊聯合攻關。光是一個特效場景就往往涉及BaseFX、MoreVFX、原力動畫等多個團隊分工協作。這種“特效大會戰”保障了最終畫面的震撼效果,但也意味著異常復雜的項目管理和漫長的制作周期。《哪吒2》據稱打磨了5年之久,其背后是數百名動畫人與特效藝術家夜以繼日的付出。
然而,如此龐大的工程并沒有轉化為制作人員的相應回報。
《哪吒2》總投資僅約5億元,相較其百億級票房收入不過九牛一毛。大部分資金用于設備、渲染和宣傳,留給一線動畫師的報酬十分有限。國產動畫行業歷來存在“用愛發電”的現象——資深動畫師月薪不過七八千元,新人更曾低至每月200元。
不少動畫從業者常年加班過勞、頭發掉光,收入還不如外賣騎手。“沒有基本工資、計件薪酬、畫多少算多少”是許多動畫公司曾經的潛規則。近年行業薪資雖有所改善,但與動輒數十億的票房收益相比,創作者所得依然杯水車薪,嚴重不成比例。
光線傳媒作為《哪吒2》的主控出品方,投入占比60%,預估可獲得約20億元收益;其董事長王長田因股價暴漲,身價在幾日內飆升74億元。導演楊宇(餃子)憑借持股的兩家制作公司拿下40%份額,收益約13億元,另有5%~10%的凈利潤提成。
但那些具體繪制每幀畫面的動畫師、美術師們,大多僅拿固定工資和少量年終獎,無法分享到影片成功的利潤盛宴。有業內人士戲稱,《哪吒2》的真實“煉丹爐”不是片中陳塘關,而是晝夜趕工的制作室;被燒掉的不是蓮花化身,而是無數動畫人的青春和汗水。
近期網絡上出現了關于制作公司壓榨員工的討論。有傳言稱項目組在后期沖刺時實行“大小周”甚至“7×12工作制”,獎金發放也存在以工時換補貼而非利潤分紅的情況。對于員工待遇問題,出品方并未直接回應。
在票房奇跡的光環下,這些“不和諧聲音”很容易被淹沒。正是這些細節折射出國產動畫產業的尷尬:資本可以迅速憑借爆款累積財富,但基礎創作者的價值依然被低估甚至透支。
《哪吒之魔童鬧海》無疑代表了國產動畫工業化的一座高峰。它向世界證明了中國團隊駕馭頂級動畫大片的能力,也為低迷的電影市場注入一劑強心針。但若追根溯源,這樣的勝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高投入、低分配”的模式勝利:投資者滿載而歸,消費者視聽滿足,而真正構筑起作品的創作群體卻可能身心俱疲、收獲甚微。
這種模式能否長久維系?當激情退去、人才凋零,下一個奇跡還能否誕生?對于國漫產業而言,《哪吒2》的成功既令人振奮,也隱藏著振興背后需要正視的問題。
2
作為“唐人街探案”系列的最新篇章,《唐探1900》選擇了相當獨特的切入點——將故事背景放在1900年的舊金山唐人街。它試圖延續系列喜劇探案風格的同時,融入更多厚重的歷史質感和民族情懷。
一方面,影片依然主打合家歡喜劇元素:王寶強和劉昊然的搭檔帶來熟悉的笑料和破案套路,拳腳打斗和滑稽橋段層出不窮。另一方面,故事融入了清末動蕩、華人海外生存的時代背景,不可避免地牽扯出華人遭歧視、報效祖國等愛國主義主題。可以說,《唐探1900》左右逢源:既讓觀眾哈哈一笑,又喚起一份家國情懷。
從市場表現看,這一策略取得了不小成功。《唐探1900》以檔期第二名的成績穩住了喜劇片的基本盤。作為春節檔為數不多的現實題材合家歡影片,它承擔了吸引成人觀眾和家庭觀眾的重任;在強敵環伺的春節檔拿下了約23億票房——雖不及前作《唐人街探案3》在2021年創下的45億紀錄,但在檔期內被《哪吒2》嚴重分流的背景下仍屬不易。萬達電影作為《唐探1900》的出品方之一,又擁有院線渠道,在內容和放映兩端雙重押寶,“自家影片自家場”的聯動也為票房提供了保障。
然而在口碑方面,《唐探1900》并未能復制系列首作的驚喜。影片豆瓣開畫僅6.7分,后續穩定在6.5左右。這個分數對商業喜劇來說勉強及格,但對照觀眾的高期待,顯然有些低迷。
有人認為影片節奏流暢、視聽效果合格,是“一部合格的商業片”,服化道和時代氛圍的營造也可圈可點;也有影迷稱贊編導勇于突破,將該系列與宏大的歷史背景結合,增添了一絲厚重感。
但批評聲音同樣不少:影片的推理部分依舊套路化,炒冷飯、缺乏新意;案件過于簡單、懸念性不足。硬塞的歷史與愛國元素也爭議頗多,部分觀眾覺得主線破案被民族大義的說教所干擾,定位模糊。另有觀眾吐槽影片中的廣告植入嚴重,廣告融入生硬,仿佛“一部微商宣傳片”。
綜合來看,《唐探1900》作為系列拓展篇,質量尚可卻難言驚喜。它的成功在于延續了IP的品牌號召力,并通過懷舊和愛國元素吸引了更多受眾;失敗之處在于創新不足、野心雖大但落實不足。
對資本而言,這樣的“安全牌”已是不錯的回報,但對影迷而言,唐探系列若繼續在套路中打轉,觀眾的新鮮感將快速耗盡。情懷和主旋律都能打動人心,但必須建立在扎實有趣的劇情基礎上,才能真正贏得長久口碑。
3
提起近年國產奇幻大片,“封神三部曲”無疑是無法繞過的存在。第一部《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在2023年暑期檔上映時,經歷了口碑的驚險逆襲——開局評價一般,但憑借出色的美術特效和逐漸豐滿的劇情,豆瓣評分一路攀升至7.7分,最終收獲26.3億票房。這一成績雖談不上爆款,卻為國產魔幻史詩樹立了品質標桿,也令觀眾對后續劇情充滿期待。正因為此,《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在2025年春節檔被視作一匹潛力股,不少人期待它能延續甚至超越前作的精彩。
然而現實情況卻不盡如人意。《封神2》上映后的表現可謂“高臺跳水”。首日排片和票房還算可觀,但口碑迅速走低,觀眾觀影熱情驟降。
據統計,影片豆瓣評分僅6.1分左右,相比前作的高口碑,這無疑是重大失利。觀眾普遍認為影片有多個嚴重問題:特效相比第一部有所降級,大場面視效不如預期;劇情邏輯混亂、人物動機轉折交代不清;角色塑造刻板,很多重要角色臉譜化,缺乏令人信服的成長弧光。
影片聚焦于西岐起兵伐紂的大戰,卻陷入“只見戰場,不見人心”的窘境:宏大攻城拍得熱鬧,卻缺乏扣人心弦的戲劇張力。
口碑不佳直接影響了票房。《封神2》上映一周票房僅約10.13億,遠低于制片方30億才能回本的預期。隨著口碑進一步發酵,影院削減排片,日票房大幅跳水,觀眾信任也被迅速消耗。第一部積累下的好感,在第二部中幾乎被消磨殆盡。展望第三部《封神之殷商大決戰》,前景并不樂觀。
這一結果對投資方北京文化造成了沉重打擊。公司股價在春節后連續兩日跌停,累計下跌近20%。公告顯示,《封神2》上映7天為北京文化貢獻不到預期營收,遠難填補巨額投資。原本被視為“救命稻草”的豪賭大片,最終卻拖累了業績。 究其原因,除了制作周期和資源分配出現問題,三部連拍的模式也在續集中暴露了弊端:第二部難以形成獨立且精彩的故事高潮,更多像為第三部鋪墊,導致劇情支離破碎。而激進的“系列電影”資本運作更像雙刃劍,一旦口碑崩盤,前期投入可能一夜打水漂。曾被寄予厚望的中國奇幻史詩,就這樣在第二部面臨折戟風險,讓人不勝唏噓。
4
在今年春節檔片單中,《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以下簡稱《射雕》)原被寄予厚望。這部根據金庸名著改編的武俠大片集結了徐克執導、金庸IP加持和當紅頂流肖戰主演,可謂“三大流量光環”加身。開拍之初便同時吸引了武俠迷與粉絲圈的高度關注。徐克素有“武俠宗師”之稱;《射雕》是家喻戶曉的國民IP;肖戰擁有龐大的年輕粉絲群體,其出演郭靖一角亦話題十足。按理說,這樣的組合具備票房爆款潛質。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十分骨感。《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上映后全面撲街:首周票房低迷,最終檔期票房僅5-6億元,甚至被《熊出沒·重啟未來》反超,淪為春節檔倒數。更嚴重的是口碑崩盤:豆瓣評分從開分5.5跌至5.3,成為2025春節檔評分最低影片。要知道,5分出頭在大眾娛樂氛圍濃厚的春節檔相當罕見。
不少觀眾認為選角和表演是影片“翻車”的首要原因。郭靖原是質樸憨厚卻堅韌正直,肖戰自帶偶像劇氣質,與角色氣質違和。觀眾直言“選角一塌糊涂,劇情糟糕”,肖戰版郭靖缺乏厚重感和成長說服力。雖有梁家輝等老戲骨出演反派,但配角表現普遍平平。肖戰粉絲試圖在社交媒體上拉高評分,卻抵不過更廣泛受眾的負面評價,豆瓣評分依舊一路下滑。 徐克大膽地對金庸武俠做了重度改編,試圖賦予其奇幻色彩和超級英雄式爽感。然而這種風格與原著氣質背道而馳,大量原著黨難以接受。影片充斥夸張的特效打斗,卻忽視了武俠作品應有的“武學哲理”和“江湖情義”。華山論劍、牛家村報仇等經典橋段被改得面目全非,人物行為缺乏合理動機。觀眾批評“如果對經典沒有敬畏心,就不要拍”,認為主創只顧炫技卻丟失武俠的魂。
影片時長約兩小時,卻要涵蓋原著上半部的大量劇情。結果敘事極其碎片化,人物走馬燈般出場又退場,主線模糊。非原著粉絲更是一頭霧水,難以在電影本身獲得完整的故事體驗。編劇未能做好取舍,導致影片在“趕進度”和“講故事”間嚴重失衡。
前期營銷中,肖戰粉絲包場應援聲勢浩大,一度讓《射雕》被認為是潛在黑馬。但最終證明,粉絲熱情無法挽救影片的口碑滑坡。首日后排片與上座率斷崖式下跌。“流量+頂級IP+名導”的組合拳,沒有換來理想結果。觀眾不再盲目信奉流量明星,作品質量才是關鍵。豆瓣評分即使有粉絲操控,也只能延后崩盤時間,無法改變大盤走勢。
總之,《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的失敗說明:知名IP、名導、大明星并不必然帶來票房和口碑的雙贏。若改編脫離原著精髓、劇情支離破碎、演員表演失當,觀眾最終會用腳投票。對于金庸迷來說,這部電影恐怕難入經典之列;對于投資方來說,這次豪賭IP卻落得血本無歸,也是一次昂貴教訓。未來的“射雕三部曲”能否繼續拍攝尚未可知。
5
在強手如云、巨制林立的春節檔中,動畫系列片《熊出沒·重啟未來》顯得低調而穩健。面向兒童與家庭觀眾的《熊出沒》系列已連續十年在春節亮相,儼然成為每年的“年貨”。與其他動輒刷新紀錄的大片相比,《熊出沒》系列每年都很務實:給孩子們一次歡樂的觀影體驗,讓家長安心選擇合家歡。
市場證明了這份穩健的價值。《熊出沒·重啟未來》上映后票房一路攀升,最終突破5億元,并在后期更是達到6.3億元,成功反超《射雕》,位列春節檔票房第四。這個成績對比其他大片或許不起眼,但在《熊出沒》系列歷年5-8億的區間內相當穩妥。更難得的是口碑依然不錯:豆瓣評分7.2分,甚至高于一些大制作的動作奇幻大片。
《熊出沒》系列深耕親子市場十年,已形成固定的品牌信任度。每年春節一到,家長常常會問:“今年還有熊出沒嗎?”只要有,便可放心帶孩子去看。劇情簡單幽默、角色形象深入人心,孩子們百看不厭。對許多學齡前兒童而言,人生第一部電影院電影就是《熊出沒》。
別看《熊出沒》定位低幼,但技術上并不粗糙,每年都有進步。《重啟未來》這次融合了科幻元素,滿足了小觀眾對奇幻想象的渴望。據報道,負責《熊出沒》特效的團隊甚至還參與了《哪吒2》的一些特效制作,可見其技術水準日益成熟。當一部“小片”也能精益求精,觀眾自然愿意買賬。
《熊出沒》團隊每年都嘗試新主題,讓老IP保持活力。本集加入環保與未來科技設定,讓孩子們在歡樂之余也能接觸科幻概念,同時兼顧寓教于樂。影片節奏控制、笑點鋪設都較為熟練,兼顧了孩子與成年人的觀感。這種對親子市場的真誠創作,使系列雖歷經十年仍能常青。
當然,《熊出沒》也有瓶頸,比如觀眾年齡層固定、劇情模式大同小異等。但它的存在提醒我們,平實耕耘自己的受眾,同樣可以贏得市場。沒有超級IP光環和流量明星,憑借穩定輸出的品質,《熊出沒》每年都成為春節檔里溫馨的常青樹。它也是國產電影類型生態多樣化的重要一環。
6
與前面幾部影片相比,軍事動作片《蛟龍行動》在熱度上稍遜一籌。但它其實是2018年大熱軍事大片《紅海行動》的續作(又被稱作“紅海行動2:蛟龍出海”)。《紅海行動》曾以36.5億成為當年票房冠軍,豆瓣8.3分,至今穩居華語戰爭片巔峰。續作由博納影業出品,延續前作制作班底,號稱打造更燃更大的海戰場面。出品方自然希望再度復制“主旋律+動作大片”的成功模式。
然而,《蛟龍行動》并未達成預期高度。在今年春節檔的激烈競爭中,這部軍事續集存在感相對薄弱,票房據稱在5億左右徘徊,沒有打進前三,7天成績不到7億元,低于多家票務平臺之前的預測。口碑方面也差強人意:豆瓣評分僅6.4分,遠不及前作。影評呈現兩極分化:一些軍事迷認為場面宏大刺激“不輸好萊塢”,但更多普通觀眾指出影片敘事散亂、角色塑造薄弱等問題,直言“生硬煽情,缺乏整體水準”。
《紅海行動》成功在于真實殘酷的戰場呈現、緊湊的群像塑造,讓觀眾酣暢淋漓。而《蛟龍行動》則在此基礎上融入更多商業元素和情感戲份,削弱了原本的硬核氣質。過多插敘回憶、戰友情深的大段獨白,破壞了戰爭片應有的緊張節奏。有觀眾批評“想要啥都有,卻啥都不到位”。
前作啟用了一批實力派演員,共同飾演蛟龍小隊,群像塑造可圈可點。續作卻換了一批新角色與流量明星,以期吸引年輕觀眾。主演黃軒雖是實力派,但并非硬漢軍人典型,部分觀眾難以代入。其余新演員也被指“毫無演技”。選角不當,加上團隊默契感欠缺,讓續集中人物顯得缺乏凝聚力。
從類型來看,血腥激烈的現代戰爭片并非春節檔最合適的合家歡選擇。《紅海行動》在2018年春節檔中后段依靠口碑逆襲,但那年競爭環境和對手不同,而且影片本身質量出色。而《蛟龍行動》在2025年這個“神仙打架”的春節檔里只拿到平平口碑,很難重演“后勁發力”的奇跡。一些觀眾也認為,它的激烈程度并不適合舉家觀看。
票房與口碑的雙雙遇冷,讓片方多少有些焦慮。博納高層甚至公開呼吁觀眾給影片“公平評分”,可見其對市場反饋不滿。事實上,國產主旋律大片近年來雖在工業水準上不斷升級,但若陷于公式化創作,只靠大場面和煽情橋段,觀眾難免審美疲勞。特別是春節檔對合家歡的需求更強烈,純戰爭題材很難契合假期氛圍。結果就是票房平淡,口碑下降。
7
回顧2025年春節檔的六部主力影片,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它們無一例外都是續集或IP改編,幾乎沒有原創性的全新故事。這并非巧合,而是資本運作與市場選擇共同作用的結果。
資本逐利的本性,使得大片云集的春節檔成為各大公司必爭之地,而押注有粉絲基礎和品牌效應的IP續作,是降低風險、提高勝算的理性策略。光線傳媒憑《哪吒》系列最大化動畫IP價值;萬達靠“唐探宇宙”在內容與院線雙重獲利;博納延續“紅海”模式打造軍事系列;徐克和金庸IP的結合則自帶話題。
每部大片背后都站著精明的投資方,通過春節檔這個黃金舞臺上演資本博弈。光線因《哪吒2》大賺,股價暴漲;北京文化因《封神2》折戟,股價跌停,正是對IP賭局“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注腳。
肖戰這類頂級流量確實為《射雕》帶來了巨大關注度和首日票房,但粉絲的熱情無法彌補影片質量缺陷。口碑不佳導致后續票房斷崖式下跌。如今觀眾的審美水平日益成熟,過度營銷反而激起路人反感。在今年春節檔,勝出的反而是《哪吒2》和《唐探1900》等相對“非流量依賴”影片。可見流量已不再是萬能護身符,可能是一把雙刃劍。
2025年春節檔的大行其道,正是續集經濟全面爆發的縮影。續集或系列電影為市場提供了穩定的品牌認知和粉絲積累,如《哪吒2》《唐探1900》《熊出沒》,都享受了IP延續帶來的收益。然而,續集模式也容易讓創作落入公式:如果只想著盡快圈錢,而忽視內容品質,口碑一旦崩塌,將連帶整個系列陷入危機。《封神2》便是典型例子。要讓續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在每一部作品上都腳踏實地。否則一次失手,就可能將前期積累的信任悉數賠光。
這屆春節檔也被稱為“燃燒經費”的競賽。各大片在視效上不斷升級,《哪吒2》《封神2》《蛟龍行動》等都展現了中國電影工業的進步。但當眾片齊祭“視效大招”,觀眾的審美閾值也在迅速提高,最終還是要看故事有沒有打動人。視效只能錦上添花,難以救場。昂貴的特效投入同時意味著一旦票房不及預期,投資便面臨嚴重虧損。另外,特效大片擠壓排片空間,也削弱了中小成本影片的生存空間,導致創作類型和多樣性難以進一步拓展。
8
2025年春節檔的繁華背后,隱現國產電影行業一些深層次問題。
《哪吒2》的動畫師收入微薄、加班嚴重,正是普遍現象的縮影。無論是動畫人、特效人、編劇還是青年導演,都常因話語權和分配機制的失衡而受挫。資本追逐票房與流量,真正從事內容創作的人卻難以獲得應有回報。久而久之,創作積極性被打擊,大量人才轉投游戲或網劇等其他領域。
當下大量資金集中在頭部項目和少數明星,熱衷于“砸大錢”與“拼IP”,對劇本開發、青年創作者孵化等基礎環節的投入不足。擁有流量明星的項目更易拿到融資,而有潛質的原創項目反倒處處碰壁。市場熱時人人擁擠進來,市場冷時便一哄而散,難以形成健康生態。
許多影片立項先看“哪個IP火”“哪個類型賣座”,缺乏長遠規劃和藝術創新。續作扎堆、IP改編泛濫,真正的原創新作難以嶄露頭角。觀眾表面選擇多樣,實則始終在同一批IP間打轉。缺乏對劇本的深入打磨,難以沉淀出未來能被稱為經典的作品。
在市場的倒逼下,行業正開始反思。部分頭部公司也意識到不能只靠砸錢、要注重劇本開發與人才挖掘。國家層面提出“影視產業高質量發展”,鼓勵現實題材與原創力的回歸,加強從業者權益保障。未來或許能看到更多類型與新面孔,而非清一色續集大片和流量明星。觀眾也在用口碑和票房選擇,用理性和挑剔鞭策市場。
2025年的春節檔是一個縮影——它展現了中國電影產業的最高成就,也暴露了最深的隱憂。我們既看到了技術與票房的突破,也感受到創作與體系的失衡。真正決定中國電影前途的,并非一時票房佳績,而是能否在資本與市場的夾縫中,尊重創作者,尊重觀眾,孕育出更多兼具藝術水準與商業價值的作品。當熱錢退去,能否留下足以支撐中國電影未來的扎實基礎?這是所有電影人需要思考的終極命題。
寫于2025年2月14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