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到一個廈門大學女同學當當拍攝的視頻,視頻中記錄了她一天作為i人的行程。
上午7點半起床,簡單收拾完后8點前往食堂一人食。
簡單的豆漿,搭配油條、蛋餅讓一天能量滿滿。
上午9點來到教室,聽一堂關于AIGC的創作課,讓她接觸到了許多有趣有用的知識。
中午12點半課程結束,趁著陽光正好,題主來到沙坡尾吃午飯。
這是題主前一天剛了解到的美食,眼看就能吃上了,這讓題主激動不已。
午飯后13點半,題主選擇去看一場久違的電影。
這是一部女性題材的電影,讓題主在視覺和身心上都得到了不一樣的體驗。
看完電影17點半,題主回到學校簡單吃個晚飯,就要趕去上18點半的晚課。
老師的授課知識密度很大,題主必須全程專心致志地聽課,琢磨每一個要點。
晚上20點49分下課,題主趕忙前往咖啡廳點了一杯咖啡,開始晚自習。
對于題主而已,自己的夜間學校效率超高,所以通常題主都會留出晚上的時間專注自己的學業。
看完廈大女同學的視頻,不少網友紛紛感慨這一天的美好與充實。
在許多人看來,追求社交,追求合群才是快樂的源泉,但其實做一個i人,遠離人群的生活也有別樣的快樂。
現代社會心理學通過對人際交往的跟蹤研究發現:
“人即便在完全獨處的狀態下,也能感到滿足。
相反,只有當我們社會接觸的數量或親密程度的質量未能達到預期時,我們才會產生孤獨感。”
換句話說,冷淡社交帶給你的體驗,或許超乎你的想象。
2
網友@嶺溪大隊長 曾是一個熱衷于發布朋友圈的年輕人。
無論生活中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搞笑的,他都會忍不住拍照上傳。
不僅如此,發布之后,他更是滿心歡喜地等待著朋友們的點贊和評論。
每過三五分鐘,他都會重新打開微信,刷新朋友圈,以免錯過任何一個紅色數字的提示。
那種打開盲盒的快樂,是他日常最期待的活動。
每天早上叫醒他的是朋友圈里的消息,每天晚上睡前不忘的依舊還是朋友圈。
網友坦言:只要有閑暇時間,他就會自然而然地打開朋友圈頁面,一遍遍刷起來。
網友的這種經歷,不知戳中了多少人?
作家王開嶺曾經說:“人群往往是人的墳墓。”
總有一些人,在人群中慢慢迷失了自我的人,只會跟隨他人的腳步盲目前進,而忘了去思考、去探索、去發現。
可惜的是,沒有任何一個人生會因為盲目合群而活得精彩,相反的,只有在自己的世界沉淀積累,人生才有可能變得絢爛多彩。
3
知乎上有一個熱帖:“長期一個人獨居是什么體驗?”。
網友@田可樂講述起自己的獨居生活,讓人有了一番更深刻的思考:
“吃飯,睡覺,走路,讀書,一個人;
裝修,居住,看病,冒險,一個人。
一周三次打掃屋子,擦、抹、掃、拖、洗、曬;
一周上班五天,不遲到不早退,寫3、5篇稿子,從不拖稿。”
除了生活的細碎,網友發現長期的獨居,讓她更相信自己。
以前出現任何意外情況,第一想法不是逃避就是否定自己。
如今,她只想著怎樣以最快的方式解決問題,以及如何在下次避免同樣的錯誤。
更為重要的是,曾經她不敢倒下,是因為身后空無一人;如今,她倒覺得因為身后空無一人,她才不會倒下。
長時間的獨居,除了讓她過上了自己喜歡的生活,更讓她強大了自己。
記得周國平在《獨處是一種能力》中寫到寂寞的三種狀態:
一是惶惶不安,茫無頭緒,一心逃出寂寞;
二是漸漸習慣寂寞,安心建立生活的條理,用讀書、寫作等來驅逐寂寞;
三是寂寞本身成為一片詩意的土壤,誘發出關于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體驗。
經歷過深度獨處的人,往往會在平凡的日子中讓自己活出了詩意。
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