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具身智能——人工智能的下一個浪潮》
作者:劉云浩 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時間:2025年1月
內容簡介
解讀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
什么是具身智能?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探索具身智能的前沿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和超級場景
自人工智能(AI)的概念誕生之日起,科學家們就熱衷于探討它的發展路徑。第一階段毫無疑問是計算智能,經過半個多世紀,AI在運算能力和記憶方面早已超越人類。第二階段,是感知智能,讓機器可以看得懂聽得懂這個世界。科學界認為,尚未到來的第三階段,是認知智能,甚至提到一個詞:認知時代。
我們來到大模型時代或者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了嗎?如果我們此時此刻正身處這個時代,那上一個是什么時代?
有人說,大規模預訓練已經過時,AI要實現具身化,具備推理能力,接著自我意識相伴而生。具身智能揭開了人類馴服機器的科學路徑,小到在分子或原子上進行操作的納米機器,大到震天撼地的巨型機械,無不乖乖地服從人類的操控指令,替代或者協助人類完成復雜的任務。
具有自我意識的AI是更安全還是更不安全?我們需要開始認真考慮如何不被機器奴役了?多年以后,面對人工智能,人們會想起AI之父圖靈在花園里的那個遙遠的下午嗎?
序 言
種到地里的娃娃
多年以后,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
冰正在沸騰。
這是奧雷里亞諾上校在那個久遠的下午第一次接觸到冰塊的感受。
很多年以后,當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人工智能也宛如冰塊一般,熾熱與寒意同在。人們既狂熱地期待著智能帶來的諸多驚喜,又恐懼著可能無法掌控的命運。
從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開始正式使用人工智能(arti?cial intelligence,AI)這個詞以來,近70年間,人工智能歷經了至少3次起落,從搖旗吶喊到陷入彷徨。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曾說,科學在一次又一次的葬禮中進步,但人工智能的高潮與低谷似乎等不到人類的凋零便進入了一個新的周期。
2010年前后,由于ImageNet等一系列學術亮點的出現,人工智能在學術界逐漸進入熾熱的時期。2016年谷歌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戰勝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2022年美國開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發布一款名為ChatGPT的聊天機器人,終于把這份火熱傳遞給了大眾。當生命用40多億年的進化所形成的最高智慧—大腦皮質,被人工神經網絡快速逼近;當幾十億人類用50多年締造的互聯網數據被大語言模型用不到100天的時間吞噬(GPT-4的訓練時間估算為90~100天);當我們生活中的電子產品都在被冠以AI之名,如AI PC,AI手機,AI汽車……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一個被人工智能“生命”(“硅基生命”)包圍的時代。
熾熱往往又伴隨著寒意。2023年,如日中天的OpenAI爆發了震驚世界的“宮斗”大戲,首席執行官薩姆·奧爾特曼被解雇了。人們猜測的原因可能有人類尚未準備好迎接通用人工智能到來的成分。
通用人工智能是什么樣子?一個可以對話的機器目前來看遠遠不是人工智能的終點。所謂的強人工智能,要多強才算強?隨著不同科技大佬的發聲,具身智能的概念浮出了水面。這種智能體不僅擁有物理形態,還能與物理世界互動。有人干脆說,具身智能就是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究竟是什么?它是一種方法論還是一個發展階段?具身智能會帶來什么不同嗎?
帶著這些疑問,我們可能要回到夢的起點,“人工智能之父”——艾倫·圖靈的那個久遠的午后。
目 錄
序言
種到地里的娃娃
從艾倫·圖靈的童年說起
數學是否“完備”?
讓機器“思考”
人工智能的誕生
上篇 機器可以思考嗎?
第一章 符號主義的野望
從機械論說起
“邏輯理論家”誕生
“天才”與“勤奮”
誕生即高光,直到……
第二章 聯結主義:從模仿到超越
從模仿大腦開始
重要的“常識”
“英雄不問出處”
終于大腦,卻不始于大腦
符號主義學派和聯結主義學派的回顧
第三章 行為主義的世界很大
P人行為主義學派
“事事有回音”
機器崛起
三大學派回顧
第四章 大模型:大道之行,多則異也
打敗圍棋,開始進化
何為大模型
“自學成才”GPT
大模型的困局
第五章 和光同塵,從離身智能到具身智能
機器的智能從何處來
具身一定是“人形”嗎
下篇 模仿游戲
第六章 感知
感官的進化
傳感器的誕生
感知技術革命
感知智能的挑戰
感知需要具身經驗
第七章 認知
認知外部世界
用可供性理解事物
建立機器“世界觀”
機器幫助人類提升認知
第八章 決策
機器如何做決策
從模仿中學習
新的進展
強化學習
何為強化
實例:格子迷宮
精確還是混沌?
貝爾曼方程
實戰:減肥計劃
免費的午餐
決策的關鍵:算力常勝
第九章 行動
如何“做到”
冗余自由度與機械舞
拉馬克主義與達爾文主義
交互之難
知者敏于行
智能化熵增與具身導航
大模型如何“接地”
第十章 進化
楚門的世界
虛擬世界的原住民
開始具身進化
具身智能的學習任務
從虛擬到現實
模仿游戲還是進化游戲
結語
作者簡介
劉云浩
清華大學全球創新學院院長,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教授、博導,ACM Fellow,IEEE Fellow,ACM主席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中國計算機學會自然科學一等獎和中國電子學會自然科學一等獎獲得者。在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獲得工學學士學位,在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計算機系獲得工學碩士和工學博士學位。曾任清華大學軟件學院院長和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計算機系系主任。
文章觀點不代表主辦機構立場。
◆ ◆ ◆
編輯郵箱:sciencepie@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