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一場賭局。
有人賭的是精神共鳴,有人賭的是世俗安穩,還有人賭的是自我救贖。
她們的故事,或冷艷,或癡纏,或掙扎,最終都逃不過一個“情”字。
三段婚姻,三種截然不同的選擇。卻各自映照出女性在情感世界中的三種典型姿態:超然、世俗與救贖。
大S:世俗的公主夢
大S的婚姻觀,充滿了對傳統男女關系的期待,喜歡傳統教導下的女高位公主姿態,她喜歡被寵愛,喜歡被呵護。
甚至曾在節目中直言:“如果男人不給我剝蝦,我就不吃。”
而大S與汪小菲的婚姻,也是從一開始就充滿了世俗的色彩。
汪小菲是“京城四少”之一,家世顯赫。
別看他現在口碑不怎么樣,但他屬于典型的高開低走。
遙想當年,2004年汪小菲名校留學回國后加入俏江南負責俏江南的市場營銷。
風頭最盛的時候俏江南成了2008年的奧運承辦商,不少名人代言打卡,風頭一時無兩。?
當年的汪小菲是符合大S對“白馬王子”期待的。
兩人的婚禮奢華而高調,雖說也有疑似贊助商的嫌疑,但至少在外人看來奢華如童話。
包括后來的具俊曄。
雖然現在沒什么名氣,但曾經的他也是韓國的頂級男星。
他曾經所屬的組合酷龍出道很早,曾經的成名曲《繞繞繞》被草蜢、徐懷鈺、孫悅還有杜德偉翻唱過。
后面這幾位曾經名氣都是響當當的。具俊曄本人在韓國的地位也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窘迫,國民MC劉在石看到他,都要叫一聲大哥。
JYP樸振英也曾多次公開感謝具俊曄的提攜。
如果不是隊友截肢,而他出于義氣不肯單飛,成就必然不是如此而已。
但即便如此,他也能在BIGBANG組合當中的GD、李鐘碩等頂流韓星的住宅區購房。
更何況對于大S來說,那是她少女時代的偶像。
是她曾經愛而不得的白月光,是她時隔多年依然還能再次心動的“初戀濾鏡”。
甚至歷數大S曾經交往過的對象們,多數都是和她名氣相當,甚至是勝于她的。
她似乎特別在意這種“高位公主”的姿態,仿佛婚姻就是一場權力的游戲,而她必須是那個被捧在手心的女王。
可問題是,婚姻不是一場權力的較量,也不是一場誰高誰低的博弈。
太在意表面的東西,反而忽略了婚姻的本質——兩個人是否能在精神上共鳴,是否能在生活中共同成長。
婚姻里的幸福,不是靠“誰更寵誰”來衡量的,而是靠兩個人是否能在柴米油鹽的日子里,找到彼此的平衡點。
和她截然相反的是王菲。
王菲:超然的精神共鳴
那些罵王菲“自私”的人根本不懂:婚姻里最高級的利己主義,是先把自己活成不需要婚姻的人。
王菲的婚姻觀可以用“超然”二字概括。她似乎從未被世俗的條條框框束縛,始終追求一種精神上的共鳴。
竇唯是那個年代的音樂才子,他的才華與不羈深深吸引了王菲。兩人在音樂上的默契,讓王菲感受到了一種靈魂上的契合。
然而,精神共鳴并不能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就好比說他已經財名雙收,卻還是寧愿住需要去胡同里上廁所的四合院里。
王菲年輕時其實比現在更會審時度勢,她剛到香港被陳小寶簽下時,對方把她的名字改為王靖雯。
王菲是不喜歡的,但她當時沒有說出口,只想著等翻身再改回來。
后來她在香港發展極好,在香港那種紙醉金迷的環境里,她卻為了竇唯頻頻返京。
和竇唯曝光時,王菲甚至被拍到委身住在北京一個小胡同里。
彼時她正掩著鼻子上胡同公共廁所的場景,回屋時還拎出夜壺,連記者都覺得震撼:天后怎么會出現在這里?
靈魂的共鳴也無法收納長時間的現實節奏不匹配,最終讓兩人走向了分道揚鑣。
謝霆鋒更是如此。
在那個年代,姐弟戀并不是個特別能被人接受的名詞,在當時相對傳統刻板的認知里還是覺得要男強女弱,男大女小。
比起姐弟戀,反而女明星嫁入豪門好像更能被接受一些。
尤其謝霆鋒的出身屬于明星子女,自小很多東西都是曝光在觀眾面前的,對于香港人來說就顯得更難接受自己看著長大的帥弟弟找了個大那么多的姐姐。
但王菲不管這套,我永遠都記得她在層層記者包圍中,笑著拉著謝霆鋒走出人群。
再到后來兩人分手,中間穿插了張柏芝等經歷再度復合,有人說王菲不灑脫吃回頭草,有人說她不自重吃嫩草。
但她早把“關你屁事”哲學刻煙吸肺,真正的獨立女性,連解釋權都不留給觀眾。
王菲對竇唯和謝霆鋒是真的花了巨大心力去愛,所以當年竇唯和高原的事件爆發,那英形容她那段時間是“哭得太多了,現在反而沒有眼淚了。”
謝霆鋒卻是兜兜轉轉,還是你也只有你。
而李亞鵬,我始終覺得這是王菲也曾因為種種原因,試圖對生活低頭過,而李亞鵬短暫契合了王菲對“世俗溫暖”的期待。
他每日發送上百條短信。
王菲的每場演唱會他必到場支持,甚至自費百萬參與上百場演出支持事業,2003年王菲生日時,他專程飛赴上海為其設宴慶生。
但他始終無法真的和王菲的靈魂共振,在婚姻的后半截,王菲的疲態是肉眼可見的。
曾經有記者問過王菲的擇偶標準,她的回答是:“這個很難說清楚,主要看是否有感覺,沒準兒在電梯里遇到個水管工就愛上了。”
李亞鵬不是這個人。
有人說王菲是戀愛腦,但實際上她的擇偶觀相當清明。
她從不被婚姻定義,也從不被婚姻束縛。她可以從自由中走來,也可以向自由里走去。這種態度,簡直是對那些“婚姻是女人一生的事業”的傳統觀念的一記響亮耳光。
王菲的故事告訴我們:婚姻不是枷鎖,而是一種選擇。
真正的自由,不是逃避婚姻,而是在婚姻中依然保持自我。王菲用行動告訴我們,兩性關系可以很美好,但前提是,你得先成為你自己。
伊能靜:救贖的煙火夫妻
伊能靜的婚姻觀,則是一場從世俗到救贖的蛻變。
其實早期的伊能靜和大S非常相似,兩個人甚至原生家庭都能找到一些出處。
都是重男輕女,像S爸會在喝醉后對S媽動手。
三姐妹里,只有大S會站出來喝止爸爸。
伊能靜更不用說,在她之前媽媽已經生了好幾個女兒,伊能靜剛一出生,重男輕女的父親就拋棄了她們母女幾人。
剛出生的她就成了破壞母親婚姻的“兇手”。
導致小小的她就寄人籬下,后來隨母親和繼父生活。
兩個人都會產生一種“我不好,是我給這個家帶來災難”的自我厭棄心態。
比如說大s對生命的漠視,她總是提及自己覺得死亡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生活里也是只求眼前得失不顧身體損傷(服用抗凝血劑、絕食減肥等)
還有和神許愿,一般人許愿大概都是用財帛或是虔誠,但她卻很喜歡用壽命。
伊能靜更明顯一些。
她曾出版過一本《生死遺言》,無數次感慨命運又厭棄命運。
都沒被好好愛過珍惜過。
但這兩人又不完全相同。
大S更像一個明明自己還是個很弱小的小女孩,卻要挺身保護妹妹和媽媽。
她是被逼著長大的保護者,內核可能還是個小小的女孩。
但伊能靜沒有這種必須要保護誰的使命感,她是更單薄的認為自己是被拋棄的可憐人。
所以兩個人最終擇偶時相似但也有差異。
大S選擇了大眾眼光中更匹配的汪小菲。
伊能靜選擇了看似更能給她安全感和滿足感的世家子弟庾澄慶。
庾澄慶家世好、才華橫溢,妥妥的“白馬王子”。
伊能靜年輕貌美、才華橫溢,看起來簡直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可問題是,婚姻不是童話,光有表面的匹配是不夠的。庾澄慶的家世和才華,滿足了伊能靜對“公主生活”的向往。
卻沒能填補她內心的缺口。伊能靜要的是安全感、是情感的共鳴,而庾澄慶給她的,更多是世俗意義上的“體面”。
伊能靜在這段婚姻里,始終有一種“不被看見”的感覺。
更關鍵的是,伊能靜在這段婚姻里,始終有一種“低人一等”的感覺。
庾澄慶的家世和才華,讓她覺得自己像是個“高攀”的灰姑娘。這種不對等的關系,讓她在婚姻里越來越壓抑,內心的缺口也越來越大。
所以啊,庾澄慶和伊能靜的不適合,歸根結底是內在需求的不匹配,分開反而是對彼此的解脫。
所以第一段婚姻失敗后伊能靜的擇偶變了方向。
選擇了更會打直球從而更能讓她做自己的“實用型”伴侶。
與秦昊的婚姻,則是伊能靜的救贖之旅。秦昊不像庾澄慶那樣光芒四射。
但他給了伊能靜從未有過的安全感。
兩人之間的感情,少了些浪漫,多了些煙火氣。
伊能靜曾說:“秦昊讓我明白,婚姻不是童話,而是兩個人一起過日子。”
這段婚姻,不僅治愈了伊能靜的內心,也讓她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分開的功課與態度——買單、治愈與修心
婚姻的結束,往往比開始更需要勇氣。王菲、大S、伊能靜在分開時的態度,同樣展現了她們對婚姻的不同理解。
王菲:肯埋單的灑脫
世人都說王菲自我,但王菲在婚姻中的付出從來都不少。
比如和竇唯那段,出軌新聞爆出,王菲當時愛竇唯是真的,所以哪怕她比媒體更早知道高原的存在卻還在忍耐。
那英在采訪里曾經就提到過,“王菲很早以前就知道了,她知道事情總會來,但不知道劈頭就挨了個嘴巴。”
但知道一件事和這件事血淋淋的撞在眼前是完全兩個等級的概念。
真的撞到這一場不堪后,王菲是痛苦的結束了這段婚姻。
但她還是痛快的為自己少女時代的心動埋了單,沒有糾纏沒有指責,如果換到別人身上撕逼大戲都能演個幾天幾夜。
但王菲愣是咬緊牙關一句沒說過對方的不好。
這種肯埋單的意識在和李亞鵬的婚姻中凸顯得會更強烈一些。
和李亞鵬的婚姻走到尾聲的時候,經濟出了大問題的李亞鵬多次利用王菲。
哪怕王菲屢次表明不想參加商業行為。
說帶她散心,結果是參加商業活動;
說送她驚喜,結果給信佛的她放飛了滿天的死蝴蝶,心疼得王菲直皺眉。
他們離婚的前兩年合體上了楊瀾的訪談節目,這一期又名“王菲打臉李亞鵬實錄”。
王菲不斷拆臺李亞鵬,期間還伴隨著她時不時翻白眼,冷笑,露出不耐煩,不配合的神情,氣氛簡直是尷尬到了極點。
尤其有兩處,李亞鵬就說他跟王菲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不一起出鏡。
王菲撇嘴冷笑,一臉震驚,立馬辯駁:一起出鏡還少嗎?
李亞鵬開始給自己找補說,除了慈善活動外,他們很少一起出鏡,即便一起出鏡也很少交流。
王菲又是問號臉。
結合她被騙去參加商業活動,王菲的耐心顯然告罄。
但她從來沒有因為付出多少心有不甘,感情走到末路的時候她是敢于及時止損的。
無論是與竇唯的離婚,還是與李亞鵬的分手,王菲從未表現出任何怨恨或遺憾。
她似乎早已看透,婚姻的成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是否在這段關系中成長。
與竇唯離婚后,王菲依然與他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她甚至曾在竇唯陷入輿論風波時,公開為他發聲。
這種超然的態度,讓王菲在婚姻中始終保持著一種難得的清醒。她不怕被人指責,也不怕被人說“選錯”。對她來說,婚姻只是一段經歷,而不是人生的全部。
當內娛女明星還在把離婚搞成《甄嬛傳》番外篇時,我們菲姐早就把婚戀游戲玩成了《道德經》。
這姐用三十年實操證明:真正的瀟灑不是撕得好看,而是連撕逼的欲望都沒有。
伊能靜:治愈的修行
伊能靜的離婚則像極了一場儀式,一場與過去告別的儀式。
她沒有哭天搶地,也沒有急著再抓個男人像救命稻草一樣填補心里的空洞。
而是靜靜地,像整理舊衣柜一樣,把那段婚姻里的點點滴滴,一件件拿出來,細細地看,細細地想。
她知道自己在第一段婚姻里也曾有過不切實際的幻想。
像所有女人一樣,她也曾期待過,婚姻能像童話一樣,王子騎著白馬,給她帶來一生的安穩與幸福。
可現實終究是現實,庾澄慶不是她的救世主。
或者說,從來沒有一個人會成為一個人的救世主,最終都只能是自救。
那些曾經以為能填滿內心缺口的東西,到頭來,不過是鏡花水月。
與庾澄慶的離婚,讓她意識到自己內心的缺口。她開始反思自己的婚姻觀。
她沒有急著投入下一段感情,而是選擇了一種近乎殘忍的清醒。
反思自己,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剝開自己的心,看看里面到底藏著什么。她問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我在這段婚姻里,到底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
她讀了很多的書,曾經那些解不開的,想不開的死結都被舒展開來。
這種反思,不是自我折磨,而是一種自我救贖。
她漸漸明白,真正的安全感,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給自己的。那些曾經以為不可或缺的東西,其實不過是自己給自己設下的枷鎖。
她開始學會與自己相處,學會在獨處中找到力量。
所以在遇到秦昊的時候,面對秦昊熱烈的追求她的反應并不是迅速投入,給自己找個承接的下家。
而是思慮許久自己和他是否合適,也把現世的情況明確告訴秦昊,“我大你那么多,我戀愛是為了結婚,如果不是沒必要開始。”
在這樣的前提下,兩個人才開始了交往。
這段感情,沒有那么多轟轟烈烈的浪漫,卻多了幾分煙火氣的踏實。
與秦昊的婚姻,則是伊能靜的救贖之旅。
她在這段婚姻中找到了真正的安全感,也學會了如何與自己和解。
她不再期待對方給自己“公主般的生活”,而是學會了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
就像她曾說的:“婚姻是一場修行,分開也是一場修行。”
大S:世俗的掙扎
大S其實更像普通女孩面對分別的態度,她傾向于通過新戀情覆蓋舊傷,而非直面問題。
這種將感情視為“救命稻草”的模式,因為從小缺乏愛和溫暖,所以看到的都是電視上的小說里的樣板戲,就幻想完美的關系就是樣板戲那樣。
缺乏對現實,人性做出理性的判斷和選擇,導致她在情感中重復“偶像劇式”的劇情,卻難以實現真正的療愈。
她沒有像王菲那樣灑脫,也沒有像伊能靜那樣治愈自己。
她的分開,更像是一場世俗的妥協。她依然渴望被寵愛。
她被世俗的眼光和沉沒成本裹挾,不甘、怨懟成了她的主基調。
不管是和具俊曄閃婚,還是汪小菲離婚后,因為汪小菲欠她錢不還出于泄憤的心態屢次三番刷他的卡,還是堵著一口氣不還床墊,甚至還在節假日多次給汪小菲發她現在一家人的合照然后迅速拉黑。
都是一種放不下的行為。
這不僅僅是沒放過汪小菲,也是沒放過她自己。
大S因為過于情感化而在解決不清的感情里消耗,這時候已經不能稱之為愛,而是不甘和純粹的糾纏。
她始終被困在那段未完成的婚姻里,而愛恨嗔癡本就有罪。
很多人說,王菲和伊能靜是因為有錢才有底氣這樣做。
但事實上,大S也應該有足夠的底氣,她離世后遺產盤點僅房產就價值6.5億。
但她卻選擇了截然相反的路。
而王菲和伊能靜兩個人都經歷了許多,伊能靜大家了解比較多,但很多人不知道王菲的家庭。
母親過分強勢且嚴格,她不支持王菲唱歌更不看好,王菲遠走香港某種程度也有母親高壓管控的原因。
她的童年也是充滿壓力和窒息感的。
1998年,母親因病去世,2018年哥哥也因病去世,前兩年王菲的父親也因病去世。
王菲不過五十出頭,世界上的親人卻只剩下兩個女兒。
王菲從不比任何人過得容易。
但她們都活出了被強烈愛過的恣意模樣。
她們之所以有今天,不是因為有錢有名貌美才可以這樣。
而是因為她們這樣做了,才成為了有錢有名貌美的偶像。而是自己不斷內修,不斷成長才成就的。
命運這東西,說到底不過是性格的影子。你是什么樣的人,就會走什么樣的路。
生活給了你什么不重要,你怎么靠手里這把牌打出錦繡人生才最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