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稱起源:“漢中” 之名最早見于史籍是在楚國于今安康一帶置漢中郡時。周顯王之世,蜀有褒漢之地,楚于此時在今安康一帶置漢中郡,以御秦,轄區西至今石泉縣一帶。秦惠文王后元十三年,即周赧王三年(前 312 年),“庶長章擊楚于丹陽,虜其將屈匄…… 又攻楚漢中,取地六百里”。至此,秦重置漢中郡,將漢水上游(今漢中地區)合入,郡治仍設于今安康。
地名沿革
- 先秦時期:夏至西周,境內有褒國,先后屬梁州、雍州。春秋戰國時境內為南鄭地,先后分屬巴蜀、秦國。周貞定王十八年(秦厲共公二十六年,前 451 年),秦派 “左庶長城南鄭”,南鄭之名始見于史籍。
- 秦漢時期: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 312 年),秦始置漢中郡,郡治在西城(今安康)。東漢初,郡治遷入南鄭(今漢中)后仍稱漢中。西漢元年(前 206 年),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
- 三國時期:建安二十年(215 年),曹操征降張魯,復設漢中郡。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劉備占據漢中,仍設漢中郡。三國魏景元四年(263 年),魏滅蜀,分梁、益二州,漢中郡隸屬梁州。
晉代:晉太康十年(289 年)改設漢國,不久即廢。
- 隋唐時期:隋初改為漢川郡,唐代復設漢中郡,后又有多次變更,如唐開元二十一年(733 年),分山南道為山南東道與山南西道,境內屬山南西道。
- 宋元時期:北宋設有興元府等,南宋利州東、西路幾經分合。元代設興元路于漢中。
- 明清時期:明洪武三年(1370 年)改路為府,設漢中府。清代設陜安道于漢中。
近現代:1913 年設漢中道,1928 年廢道,縣直隸于省。1935 年,設立陜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區。1949 年 12 月 6 日,漢中解放,設陜甘寧邊區陜南行政區漢中分區。1996 年 2 月 21 日,撤地設市,漢中地區改為地級漢中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