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尤其是2024 - 2025 年,中國科技一波接一波的大突破。不管是人工智能、國防科技甚至文娛,一次次的高光時刻里,我們發現擔當大任挑大梁的仍然是本土人才。
我們從最近的熱點一個個展開去看:
AI新貴——DeepSeek
DeepSeek是最近的當紅炸子雞,創始人梁文峰來自廣東農村,憑借數學天賦考上浙江大學,后來跨界創辦 DeepSeek,投身 AI 大模型研發。在他的帶領下,DeepSeek 研發的 R1 系列模型性能直逼國際頂尖水平,還吸引了美國頭部企業尋求合作,充分展示出本土人工智能技術的強大實力。
無人機王者——大疆
大疆的創始人汪滔先是大三從華東師范輟學,然后又畢業于香港科技大學,因為熱愛航空模型創辦了大疆。如今大疆無人機在全球市場占比差不多有 80%。不管是滿足大眾日常航拍的 Mavic 系列,還是用于測繪、巡檢等專業行業的 Matrice 系列,性能都十分出色,成為行業標桿,讓中國無人機技術走向世界。
人形機器人——宇樹
宇樹科技的創始人王興興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專業。他靠著獨特的創新想法,吸引了一大批優秀人才。雖然在發展過程中碰到技術應用和市場推廣的難題,但他始終帶著團隊努力摸索,在機器人領域展現出本土人才敢闖敢拼的精神。
全能扛把子——華為
華為更是本土人才創造商業傳奇的典范。任正非出生在貴州山區,靠著堅定的意志和卓越的領導能力創辦了華為。余承東先后考上西北工業大學和清華大學,進入華為后,在通信、終端等多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帶領華為在 5G 通信、智能汽車這些前沿領域一路領先。海思總裁何庭波畢業于北京郵電大學,在她的帶領下,海思推出麒麟、升騰、鯤鵬等一系列自主研發的芯片。即便面對美國制裁這樣的困境,也實現了芯片自主替代,助力華為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站穩腳跟。
六代機
國防科技領域,“國防七子” 等高校培養的本土人才,是推動我國國防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2024 年 12 月 26 日,中國六代機成功首飛,背后離不開他們在人工智能、隱身設計等方面提供的關鍵技術支持。在空間站建設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的科研團隊攻克了生命保障、艙體建造等一系列難題,確保了空間站順利建設和運行。
哪吒
文化創意產業里,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菲狈看筚u。導演餃子畢業于四川大學華西藥學院,卻因為熱愛動畫,轉行投身動畫行業。他憑借在國內積累的經驗,帶領團隊巧妙地把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動畫技術融合在一起,創作出這部爆款作品,讓中國動畫在世界上大放光彩。
百度搜狐vs京東阿里字節小米
互聯網行業有一些年頭了,早期張朝陽、李彥宏等海歸創辦的搜狐和百度風光無限。然而現在,這兩家企業發展大家有目共睹。相反,畢業于人民大學的劉強東、高考三次最后上了杭州師范的馬云、深圳大學畢業的馬化騰、武漢大學畢業的雷軍、南開大學畢業的張一鳴等本土人才創辦的京東、阿里巴巴、騰訊、小米、字節跳動,在業務創新和市場拓展上做得風生水起,發展得相當成功。在這個行業也只有拼多多的黃崢等企業家能給海歸略微扳回一分。
- 雖然說還有很多成功的海歸企業不那么知名,但同樣也有很多成功的本土精英創建的企業不那么知名。起碼在知名企業中呈現了一邊倒的局面。這就不禁讓人心生疑惑,難道科技不應是海歸的主場么?
政策上,很多城市都給海歸創業開了 “綠燈”。像在杭州,海歸創業項目最高能拿到 1000 萬元的資助,還能連著 3 年享受房租補貼,創業初期的資金壓力一下子就減輕了不少。深圳也不甘落后,搞了個 “孔雀計劃”,給海歸高層次人才最高 160 萬元的獎勵補貼,還有稅收優惠、購房補貼這些福利。有了政策的加持理論上應該涌現更多成功的海歸企業。
目前來說,海歸的人設是學歷高、見識廣,外語溜。找工作的時候,企業也更愿意給海歸機會,同等條件下,他們面試機會多,工資也更高,一些大企業還專門為海歸設立管理培訓生項目,助力他們快速升職。對于外貿企業,這無可厚非。但現在即使是博士想進入本土高校做老師,沒有個海外留學經驗,已經非常困難。形成了事實上的“不平等待遇”
搞科研的話,海歸申請科研經費相對容易,比較容易進入重點科研機構和高校,還能優先使用先進科研設備。
子女教育方面,有些城市會優先安排海歸子女進優質公立學校,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落戶政策也寬松些,像在上海,世界排名前 50 院校的留學生,全職工作就能直接落戶。
- 一句話就是,整個社會對海歸的期許與優待已經預支了,現在應該是他們回報祖國人民的時刻。
然而事實卻是,今時不同往日,在過去40年留學門檻除了最初公派出國單一的綜合學術能力要求,逐漸疊加了家庭財力門檻,只要家庭條件尚可,都考慮送娃留學,留學的人越來越多。加上國外非常多大學本身的目標就是招生攬財, “水碩”“水博” 的情況越來越常見。很多這類留學生是家長安排著,為了躲開高考或回國后能享受海歸就業紅利才出國留學。其教育背景真實能力與享受的的待遇并不般配。
相反,受限于家庭條件,本土人才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積累知識、提升能力。他們在有限的資源下,憑借著自身的勤奮與努力,在國內的學術和職業道路上奮力前行。沒有海外留學的光環加持,他們只能依靠真才實學去競爭、去拼搏,在不斷地磨礪中練就了過硬的本領 。這些人群才是中國科技的脊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