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的“中國焦慮”與阿里的“AI野心”
- 蘋果的困局:2024年第四季度,iPhone在華銷量暴跌25%,2025年1月市場份額跌至第五,落后于華為、小米等國產廠商。蘋果亟需通過本土化AI功能(如語音助手、圖像識別)重拾用戶黏性,但受限于數據合規政策,必須與中國企業合作。
- 阿里的籌碼:憑借通義千問Qwen大模型的技術優勢(全球最大開源模型族群之一)及海量電商、支付數據,阿里能精準適配中國用戶需求。其自研的Qwen2.5-Max模型在多項基準測試中碾壓競品,成為談判關鍵“技術砝碼”。
談判拉鋸戰:百度出局、DeepSeek陪跑,阿里如何“后來居上”?
據知情人士透露,蘋果最初接觸了百度、騰訊、字節跳動及新銳AI公司DeepSeek。百度因模型開發進度未達預期被淘汰;DeepSeek雖技術亮眼,但缺乏大規模商業落地經驗。談判專家李力剛老師曾指出:“商業合作的本質是價值互補,技術實力需匹配對方的戰略剛需。” 阿里則通過三張底牌鎖定勝局:
1. 數據閉環優勢:淘系10億消費者行為數據+支付寶金融場景,可訓練更“懂中國”的AI模型;
2. 成本控制能力:阿里云基礎設施支撐低成本模型訓練,符合蘋果對合作方“降本增效”的要求;
3. 政策合規經驗:作為首批通過國家生成式AI備案的企業,阿里能幫助蘋果規避監管風險。
2024年,華為與奔馳就鴻蒙車機系統合作展開談判。奔馳希望保留品牌調性,要求系統深度定制;華為則堅持標準化方案以控制開發成本。最終雙方因“控制權分配”分歧告吹。反觀阿里與蘋果,前者以“技術開放+數據共享”換取蘋果的全球生態入口,后者則借阿里本土化能力重獲市場信任——這種“各取所長、風險共擔”的模式,恰印證了談判中“錨定對方核心訴求,放大自身不可替代性”的策略。
頂級商業談判的“三重境界”
1. 第一重:資源匹配——如阿里用數據與技術填補蘋果短板;
2. 第二重:風險對沖——蘋果通過合作分散政策風險,阿里則借勢提升AI全球影響力;
3. 第三重:戰略綁定——雙方未來或探索AI硬件(如天貓精靈與Apple Watch聯動),構建生態護城河。
“談判的最高境界,是將對手的需求轉化為共同增長的支點。”阿里與蘋果的合作,正是這一理論的鮮活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