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是個好電影,起碼從票房來看是這樣。
但電影背后蘊含的價值觀,卻不敢恭維。
比如哪吒修仙,第一關是土撥鼠。一群土撥鼠在吃東西呢,哪吒指著人家的鼻子說,“還吃,收你們來了!”然后就開始打土撥鼠。
哪吒為什么要打人呢,是土撥鼠干了什么壞事嗎,他們只是身份上是妖精,然后在吃東西而已,憑什么要成為哪吒修仙進階的工具呢?
六神磊磊在視頻號上,談到《封神演義》原版的哪吒形象,形容他更是一副蠻橫不講理,情緒很不穩定,動不動就打人的官二代姿態。這樣的角色,雖然蘊含了很多“反抗精神”,但是對于底層的土撥鼠來說,是不是也挺慘的?
哪吒在中國傳統文化上,絕非太過正面,之所以這個形象還被記憶至今,是因為“剔骨還父、削肉還母”,這是對于父權尊卑次序的一種挑戰。而哪吒的反叛意識其實是針對自己的,只有在向自己動手的時候,他身上才有了點哲學性的意味,正如加繆所說, “自殺是唯一嚴肅的哲學命題”。除此之外,原版《封神演義》中的哪吒,就是在仗勢欺人,帶來了很多災難。
餃子導演新編的《哪吒》用“魔丸”的說法,等于是給哪吒解套了,還會喚起觀眾對他的同情。但是原著的哪吒卻恰恰因為仗勢欺人慣了,才給人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
其實即便是餃子拍的哪吒,也時常流露出性格極不穩定的特點,情緒一上頭就要去打人,經常把別人給誤傷了。不要問理由,問就是我要怎么怎么樣,問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但問題是,憑什么這個世界就要圍著你轉呢,就因為你武功高,是被選中的人才嗎?所以就可以傷及無辜了?土撥鼠在吃東西呢,你憑什么讓人家不要吃了呢。
很多觀眾反映,自己看完了影片下來,卻對申公豹或是土撥鼠這些形象共情,唯獨很難共情到哪吒。
因為哪吒這種天選之子,實在是太過偶然,普通人一輩子也無法達到哪吒擁有的起點,換句話說,他的劇本只是屬于他自己的。
從現代社會的運行來看,守規矩,乖乖吃飯的土撥鼠更有實際意義,牢牢端穩自己的飯碗,不給這個世界添麻煩,不去糾結誰是誰的棋子,沒那么多的身份焦慮,能活一天算一天。更重要的是,不去欺負別人。無論是能力上還是意愿上。
電影中的哪吒是缺少反思的,他武力高強,但是卻一直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戰,不知道自己在三界之中的位置。逞勇斗狠是在行的,甚至在一些特殊的關卡,還能夠彰顯主角光環,進行變身,但是他卻一直不知道自己真的在挑戰些什么。
“是魔是仙我說了算”,這些語言看似過癮,但卻經不起推敲。深層次則反映了哪吒還是陷于極深的身份焦慮的。土撥鼠不需要焦慮這些,他們只在被打的時候覺得:身而為土撥鼠,我很抱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