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情人節,各位準備好玫瑰花和土味情話了嗎?
如果今年你的表白臺詞是“親愛的,你好像我媽”,先別急著挨打!
因為科學說了:這不是變態,是刻在基因里的“擇偶潛規則”!
今天,咱們就用科學扒一扒:為啥愛情總像一場“找媽”的基因游戲?
第一趴:科學實錘!你的對象可能是個“媽替”
1. 進化論:基因的“Ctrl+C/V”大法
人類擇偶的本質是什么?傳基因!傳基因!傳基因!(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研究顯示,男性傾向于選擇與母親相貌、性格相似的伴侶,因為基因相似性越高,后代存活率越強。
這可不是玄學。一項來自芬蘭的研究,納入了70名男性和女性,研究者將每個參與者配偶的面部特征與其異性父母的面部特征進行對比。研究結果顯示,大約64%的男性選擇了與母親面容相似的伴侶,而女性的這一比例明顯較低。
(溫馨提示:如果你男友總說你“像他媽”,建議先查查他媽的脾氣再決定要不要揍他。)
芬蘭研究:通過隨機選擇的評估者(男女都有)評估的配偶、對照組和參與者異性父母之間的面部相似度結果
2. 弗洛伊德:對象是我媽,但我不承認
弗洛伊德的棺材板快壓不住了!現代心理學早已澄清:
?正常操作:喜歡和媽媽一樣愛看科幻片的女生
?俄狄浦斯情結:30歲還要求女友穿媽媽同款碎花裙睡覺
(研究發現,童年缺失母愛的男性,會無意識選擇能提供“代償性依戀”的伴侶)
第二趴:大腦的“陰謀論”——熟悉感才是終極“春藥”
1. 依戀類型:你找的不是對象,是童年“代餐”
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John Gottman)表示,我們對伴侶的吸引,可能源于荷爾蒙,也可能是 “印刻” (imprinting)結果。印刻理論指出,在18個月大時,我們開始對特定性格類型產生偏好,這源于從父母或主要照顧者處獲得的愛、親密與安全感。心理學的四大依戀類型為:
安全型依戀:戀愛中的 “穩定器”,能自如表達與接受愛,把握好關系邊界,如《老友記》中 Monica 和 Chandler。
焦慮-困擾型依戀:對關系焦慮、缺乏安全感,怕被拋棄,像《甄嬛傳》中的華妃對皇上的愛。
回避-拒絕型依戀:高度自我、獨立,回避真正親密關系,重視自由,害怕承諾。
恐懼-回避型依戀:與被遺棄、虐待等經歷相關,內心沖突,不信任他人,害怕親密關系。
(友情提示:如果你總被同一類人傷害,建議反思下是不是大腦在“循環播放童年創傷”。)
2. 神經科學的“陰謀”
大腦的獎賞系統對“熟悉感”毫無抵抗力!研究發現:
多巴胺陷阱:與母親相似的伴侶能激活大腦的愉悅區域,讓你誤以為“這就是愛”。
杏仁核的叛變:童年缺愛的男性,更容易被焦慮型女性吸引——因為“情緒波動”讓他們想起老媽。
第三趴:情人節求生指南——如何科學“避媽”
1. 高危預警:這些行為說明你找了個“媽替”
她總說“你和你爸一個德行”(你爸:???)。
一見女生說“多喝熱水”就DNA暴動?
她和你媽共用同一款香水,而你竟覺得好聞(基因的力量!)。
2. 科學脫單:從“找媽”到“找自己”
逆向操作:專挑和媽媽相反的特質,比如老媽暴躁就找佛系女友。
心理干預:認知行為療法幫你打破“熟悉感依賴”,但在此之前,你要先找到你自己!
影視教學:《泰坦尼克號》杰克:窮小子愛上貴族女,打破階級復刻,但代價是凍成冰棍(謹慎參考)。
這個情人節,與其糾結禮物選口紅還是游戲機,不如打開手機相冊——看看你媽和對象的合影,說不定會解鎖年度最佳喜劇現場。
畢竟愛情從來不是玄學,而是一場大腦與基因的合謀。正如《阿甘正傳》里那句經典臺詞:“媽媽說過,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么味道。”但科學告訴我們——你大概率會挑那顆長得像媽媽送的。
(溫馨提示:本文僅適用于普通“媽系偏好”人群,如出現“要求女友每天打電話向你媽請安”等進階癥狀,請速掛精神心理科門診!)
最后提醒祝大家情人節快樂:健康愛情的真諦,不是復刻過去,而是創造未來。
附錄:《情人節急救彩蛋》
對曖昧對象說:“你好像我未來孩子的奶奶” → 存活率0%
對老婆說:“你生氣的樣子比我媽還可愛” → 當晚睡沙發概率99%
科學保命建議:轉發本文并配文“咱媽真會挑兒媳/女婿” → 家庭和諧度100% up up!
參考文獻:
1. Marcinkowska UM, Rantala MJ. Sexual imprinting on facial traits of opposite-sex parents in humans. Evol Psychol. 2012 Sep 5;10(3):621-30.
2. Bartholomew K, Horowitz LM. 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 J Pers Soc Psychol. 1991 Aug;61(2):226-44.
3. Perceived and Actual Characteristics of Parents and Partners: A Test of a Freudian Model of Mate Selection. Current Psychology. 2012; 19(3):194-214.
4. Matt Huston. Why Your Partner May Be Like Your Parent? Psychology Today. Posted May 13, 2014. Available from: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sg/blog/tech-support/201405/why-your-partner-may-be-like-your-parent
圖源:攝圖網
如果您還有健康相關疑問,
隨時隨地在線問診,專業醫生極速解答
在看點一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