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早上7時,在河南省胸科醫院介入手術室,我國著名心血管內科專家、河南省胸科醫院黨委書記袁義強帶領心血管內科七病區主任黃瓊等專家為一位50歲的趙先生成功實施線形壓力脈沖導管消融術,此種手術在河南尚屬首例。
4個月前,趙先生活動后出現間斷心悸等不適癥狀,在當地醫院行心臟彩超等檢查,診斷為心房顫動,經藥物治療后效果欠佳,2天前無明顯誘因再發心悸,持續時間長且癥狀進行性加重,遂急診前來河南省胸科醫院治療。
黃瓊為其檢查發現趙先生為陣發性房顫,左心房增大至39毫米,有明顯心衰表現。
對于房顫病人的治療,目前普遍運用房顫射頻消融技術,這項技術國內已開展20多年,技術成熟,大大提升了患者術后的生存質量。隨著心內學科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消融的新方法、新技術不斷應用于臨床,其中,脈沖消融術(PFA)在陣發性房顫領域推廣應用,顯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長期有效性。
袁義強介紹,脈沖消融(PFA)是一種治療心房顫動的新型消融方式。脈沖消融相對于傳統射頻消融和冷凍消融技術相比,具有更加高效、安全和精準的優勢。
主要體現在:一是消融區域內可保持組織基質的完整性,避免冠狀動脈、膈神經、食道等鄰近組織受損傷,具有優秀的組織選擇性,大大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
二是消融閾值具有組織特異性,從而可特異性消融某些特定組織(比如心肌),且消融目標心肌效率高,放電時間短,大幅提升手術效率。
三是此次脈沖消融技術包含了三維電生理標測系統、脈沖消融儀、帶貼靠指示的環形和線形壓力脈沖消融導管的組合,是國內第一款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準的多形態脈沖整體解決方案。在充分應用脈沖消融能量技術的優勢基礎上,創新結合了三維心臟電生理標測技術和貼靠指示技術。通過選擇性的有效放電治療,降低溶血風險,進一步提升了房顫消融治療的安全性和目標心肌損傷的有效性。
四是手術實施過程中,患者只需局部麻醉,且疼痛感較輕。
經過縝密的術前討論,當日,在局麻下(患者意識清醒),袁義強帶領專家團隊為趙先生實施脈沖導管消融術,經右股靜脈穿刺,進入下腔靜脈,來到右心房,經過房間隔穿刺,將環形脈沖消融導管送至左心房,使用環形脈沖導管消融左心房基質標測和肺靜脈前庭。消融完成后,更換線形壓力脈沖導管,對復雜部位進行補充消融,并驗證了消融線的完整性。關鍵手術步驟用時僅20分鐘即順利完成。
術后,趙先生返回普通病房,目前各項生理指標正常,恢復順利。(李紅 黃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