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公布的2024年全球車企銷量排名,中國的比亞迪和吉利首次躋身前十,分別排在第五和第十位。而全球車企普遍面臨增長乏力的困境,市場對它們的經營風險也開始產生擔憂。最令人擔心的兩大信號就是利潤下滑和負債增加。
但其實,單純看車企的負債數字,并不能完全反映風險的大小。關鍵是要看這些負債能否為企業帶來穩定的增長。
車企高負債的四種原因
車企的高負債,尤其是傳統車企普遍存在。全球主流車企的資產負債率普遍超過60%,有些更是突破80%。
而且,大多數車企的債務總額也相當可觀。比如大眾、豐田、通用、福特、寶馬和奔馳等,債務總額超過萬億元,其中大眾和豐田的債務更是分別突破3萬億和2萬億,遠遠超過了比亞迪和吉利。
如果仔細分析,這些負債主要分成四種類型:被動負債、主動負債、隱性負債和危險負債,每種類型的風險也各有不同。
四種負債的不同風險
1. 被動負債——固定資產投資
這部分負債類似于車企運營的“剛性支出”,只有在車企擴張產能時才會增加。比如新建廠房、購置設備等。對于高速發展的車企來說,這類負債的增長是不可避免的。而這類負債的風險,關鍵在于新增產能是否能轉化為銷量。如果產能的增加能帶動銷售和收入增長,那就不算風險,反而是推動公司發展的“加速器”。
以比亞迪為例,巨額的產能投入帶來了銷量的爆發性增長,只要銷量能夠消化掉新增的產能,這部分“被動負債”就不再是問題,反而是企業快速擴展的動力。
2. 主動負債——研發投入
這部分負債是車企主動承擔的,主要用于技術研發。在汽車行業正在經歷一場大變革的時候,幾乎所有車企都在這一塊大力投入。像歐美車企,尤其是在智能化領域投入巨大,但并不是每次投入都會帶來相應的成果。例如,大眾的Cariad軟件業務四年虧損超600億元,但卻沒有拿出令人信服的市場成果,這就可能帶來一定風險。
而中國車企,像比亞迪,從2021年到2024年三季度的研發投入就超過1000億元,這些投入換來了DM-i混動技術、刀片電池、云輦以及天神之眼智能駕駛等一系列有競爭力的技術成果。因此,只要研發成果能夠在市場上站穩腳跟,這部分負債的風險就能被有效覆蓋。
3. 隱性負債——應付賬款
應付賬款屬于一種隱性負債,是車企在供應鏈管理中形成的,通常表現為無息的應付賬款和應付票據。表面上看,這部分負債的增加可能意味著車企的支付能力出現問題,但實際上,關鍵是要看它們的應收賬款和收入增長是否匹配。
比如中國車企中的上汽集團和比亞迪,它們的應付賬款占營業收入的比例較低。上汽憑借龐大的存量規模,和比亞迪則因為營收快速增長。判斷這部分負債的風險時,不能單純看負債的多少,而是要關注它們的收入是否能夠覆蓋債務增長。
此外,賬期短的車企能更快地支付供應商款項,這樣能減輕供應商的資金壓力,提高供應鏈的穩定性。2023年,比亞迪的應付賬款轉換天數是128天,而上汽則為140天,其他車企如長城汽車、長安汽車的賬期則要更長。
4. 危險負債——有息負債
這類負債的風險最大,因為它通常涉及到需要按期償還的本金和利息。從債務占比來看,海外車企的有息負債比例較高,比如豐田和福特超過60%,通用也達到59%。而中國車企的有息負債相對較低,這意味著它們的短期債務風險較小。
在中國主要車企中,比亞迪、賽力斯和長安的有息負債占比都低于10%。尤其是比亞迪,盡管在快速擴張,但它的有息負債占比卻一直維持在低水平,從2022年開始低于10%,最低時不到5%。這種債務結構幾乎不會帶來風險。
中國車企的有息負債比例普遍更低,這也意味著短期債務風險越低。
關鍵問題:負債是否能帶來確定的未來
在汽車產業正經歷巨大變革的今天,僅僅依靠數字分析來判斷車企的風險并不完全可靠。判斷負債風險,最重要的是要看負債是否能夠幫助車企提升競爭力。如果債務的流動方向與產業的變革步伐契合,那么這些負債就不再是風險,而是通向未來的“船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