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上第一張照片誕生開始,攝影便在人類的科技樹上扎根發芽。膠片作為早期攝影的重要手段,不但記錄了歷史上許多偉大時刻,更是在飛入尋常百姓家后,在世紀之交,成了許多人記錄生活的不二之選。隨著數碼攝影的興起,膠片似乎帶著它那股獨特的味道,變成了少數人手中的至寶。
熟悉少數派的朋友都知道,少數派的成員遍布全國各地,南至珠三角,北至東三省,均有我派成員的足跡。正因如此,我們在 2024 年末悄悄發起了一場「膠片漂流計劃」,邀請了 5 位少數派成員,用同一卷膠卷記錄下他們眼中的那片天地。
注:本次膠片漂流計劃使用的相機為富士 DL-200 II,膠卷為柯達金 200,文中排序為膠片傳遞順序。
張奕源Nick:實驗與冒險
如果依著我的拍攝習慣來,那這場膠片漂流計劃會在第一站就以失敗告終。
膠片——特別是黑白膠片——在過去的某段時間一直是我攝影創作的主要媒介,從拍攝到沖洗再到掃描,每個步驟我都親力親為。通常來說,如果我拿到一部新的膠片相機,我會用大概一兩卷來先做個磨合,試試機器的對焦和曝光性能,之后再穩定拍攝。想要有成果,怎么著也得十卷起步。
因此,「和別人拼一個卷,只能拍五六張,還要選出好照片」這件事,我完全沒信心做得出來。
更可怕的是,我要在這次的漂流中當第一個按快門的人。假使我卷沒裝好還沒發現,那將連帶著五個人一起倒霉——大家裝作認真拍攝的樣子,其實卻在按空氣快門,而且還儀式感滿滿地全國傳遞,想想倒挺帶勁的。
總而言之,這種快速、簡練的拍攝要求對我而言成了一種挑戰和冒險。我得在完全不確定 DL-200 II 拍攝性能的情況下克制自己按快門的欲望,還真挺難的。
這是我幾乎拿到每部相機都會先拍的一張照片,位置是我家門口的過街天橋。背景的藍天和天橋下的陰影剛好形成了大光比反差。我的本意是看看膠卷的寬容度以及相機的自動測光的效果如何,從成片來看還真挺出乎意料,天空沒有過曝,高光和陰影里也有細節。
有點意思。
這張是在測試對焦性能。 我按快門時就猜到相機可能會虛焦,但虛了也沒關系。 步道上,一片長得像蝴蝶的落葉,加上虛焦帶來的模糊,已經很做作地裝成想要拍成觀念攝影的樣子了 :)
這兩張更貼近我的拍攝習慣——抽象畫面里的輪廓,看看它們能構成什么東西。上面的那張里,湖水反射出天空和樹林,既像一個大坑,又像一張大嘴,把天上地下的東西都吞了去,我很喜歡。下面這張則是在測試最近對焦距離和閃光燈,順便捕捉一下樹葉構成的縱向線條。
以上就是我在自己拍到的六張照片里選出相對湊合的四張啦。希望這樣的活動多搞,一次漂他二十卷,戰個痛快。
煎餅:如果能留下冬天
說到東北,大家的印象可能是大雪紛飛的場景,但我家所在的地方,有時候一整個冬天都不會下雪,城市也好像褪色一樣,只有掉光葉子的樹、無力的太陽以及穿著厚重行動緩慢的人們。作為目前住在最北端的人,聽到這個企劃的時候就一直在想東北有什么能拍的。最后決定給大家傳遞一點清涼。由于種種原因我只有兩張照片,而且也不擅長寫作,所以和其他老師的內容相比大概也會比較無聊。
但擁有了一些獨特的漏光素材,也能安慰自己不算虧
第一張照片是附近的水庫,到了冬天就變成天然的滑冰場,冰層有 20cm 厚,但因為下面是活水,所以會有水聲回響,像低沉的鼓聲,第一次去的時候覺得蠻可怕的。照片中遠處的人在找可以冰釣的地方,在冰面鉆好孔,帶上帳篷和取暖的設備,雖然看起來很冷,但據說還蠻愜意的。還有一位爺爺帶著小朋友來滑冰車,小朋友很驕傲的說冰車是爺爺自己親手給他做的。
第二張是冰面下被凍住的魚。除了魚,氣泡也會被凍起來,而且在有些角度下冰面被陽光照射的時候會有很漂亮的閃光,平時肉眼看不到的東西,突然有了實體,是會感慨大自然真神奇的那種時刻。
拍照這件事讓人覺得,我們好像可以保留下來一些東西,但又不能完全傳達出來,會不禁思考拍照的意義是什么呢?但不論如何,先按下快門,至少為留下這一刻做一點微小的努力。最后再次感謝 Tp 老師的企劃!
Lotta:偶然與想象
我對膠片的一直保有一種「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態度,雖然對膠片成像的獨特質感、膠片相機過片的機械感、慢節奏的拍攝體驗都有所向往,但它的學習成本和金錢成本總容易讓人望而卻步。所以當我拿到膠片相機的第一反應是不知道該拍些什么,生怕浪費了底片。
好在聽說膠片漂流計劃之前,我有用過半格相機作為練手,雖然泛焦和固定曝光談不上什么學習,但至少讓我敢于按下快門了。72 張膠片照片拍攝下來也讓我對生活的觀察又多了一個角度,用肉眼觀察世界的同時,在腦海里萌生出「這個畫面會很適合膠片吧」的念頭,去捕捉那些值得定格的時刻。
數碼設備可以連拍、可以拍攝 Live Photo,總是能更輕易地捕捉到生活中易逝的每個瞬間。對比起來,就顯得定格在膠片上的偶然更為珍貴,再經由等待沖掃時的心理沉淀,當我看到成片符合想象時才更加驚喜。
第一張照片是我在廣州云臺花園拍的,這是我來廣州后第一次爬白云山,于是便也在山腳下的云臺花園逛了逛。來自北方內陸城市的我,總是對江河湖海有著莫名的向往,在公園里看到了湖泊、噴泉,還有遠處綿延的綠植。在北方的 12 月,很難看到這樣的畫面。
雖然構圖和風景看起來平平無奇,甚至還有種年代感,但這張照片的色彩和湖中倒影的呈現效果還是讓我感到驚喜。
在我拍下第二張照片時,在廣州長大的男友露出了疑惑的表情。或許對于南方人來說,這樣高大的棕櫚樹或許并不罕見(男友說他大學一進去就種滿了兩排這種樹),但在我的刻板印象里,這樣的畫面總能與熱帶沙灘、海邊度假的畫面聯系起來,而不是想到廣州。按下快門的一刻,也想象著未來看到照片的自己會放空片刻,感受輕松的心情吧。
從白云山南門上去的途中,抬起頭會看到一輛輛纜車車廂經過。載著人們看風景的纜車,也成了天空中的風景。于是,我在這里等待片刻,捕捉到了這次我最喜歡的照片。纜車就這樣不偏不倚被定格在樹蔭的空隙間,一切都偶然得恰恰好,仿佛打破了夢里想拍的東西總是轉瞬即逝的魔咒。
下面這三張照片是我在爬山途中偶然遇到的三只貓貓。它們一點也不怕人,或是躺在路邊睡覺,或是安靜地坐在樹叢中任憑游客拍攝。每當我走累了時,它們就會突然出現在路邊被我發現,在貼近觀察它們的時候,此前的疲憊也被一掃而空。不過三張都沒有對焦成功還是非常可惜。
感謝貓貓,讓久不出門的我第一次爬白云山就成功登頂(雖然拍攝的地方不在頂峰)。從高處俯瞰廣州城錯落有致的樓房,讓我似乎從城市的繁雜里抽離出來,在被一片綠意包圍的桃源中看到鋼筋叢林也顯得如此渺小,仿佛許多因其而起的煩惱也似乎不值一提。
很幸運在這次活動中能夠拍到喜歡的照片,作為膠片小白的我,似乎也能更加體會到膠片攝影的別樣樂趣。如果以后還有這樣的活動,我或許還會想再多多參與!
Microhoo:一張做作的「時間膠囊」
暖色是留念、青色表達陰郁、低飽和藍是自由明媚的開朗……雖然不確定觀眾是否能 Get 我在畫面里暗藏的情緒,但從 VSCO 到 Lightroom 的膠片預設,十幾年來膠片風格幾乎就等同于我的攝影風格,如果彼時的情緒更加濃烈,我便會用不同強度和尺寸的顆粒加重畫面的厚度。
但對我來說拿起真正的膠卷相機拍照又是另一番體驗了,作為膠卷新手,我尚不能完全摸清不同膠片的色彩、明暗特性,所以「情緒」又有了另一番體會,此時的它對我來說多是「作為創造者卻對所創造的畫面忐忑未知」帶來的神秘、好奇和期待。與所見即所得的數碼照片不同,因為膠卷價格不菲,對每一次快門都會深思熟慮,又通常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拍完一卷膠卷,所以它的成像或許不如數碼攝影那般來得專業、構圖精美,但每一張凝聚著回憶和時間的畫面最終拿到手上后,情緒更濃。
所以對我來說,膠片風格后期是把自己的情緒展示給他人,膠卷相機拍照更多是自給自足的「情緒盛宴」。感謝 Tp 老師組織了這次膠片漂流活動,接下來也請你和我一起回顧這些時光印記吧。
首先分享的畫面是我的廚房,因為房屋格局的原因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開放式廚房」,但我還是打通了原設廚房與隔壁房間,在傳統的灶火廚房外延展了一個擺滿各種鍋碗瓢盆和廚電工具的「生產車間」。近二十把刀具、四十幾口鍋、上百的杯碗碟……
我在廚房置物上毫不顧忌當然不值得提倡,事實上很多東西入住四年多來也幾乎沒有用過,但誰都有執念和自我滿足的方式吧,它們就像是一種由自我凝聚出來的保護傘——對我來說,「熱騰騰的飯才是熱乎乎的家」就是我的柔軟心窩,所以可能有的人喜歡和朋友相聚、有的人喜歡遠足尋覓美景,而我的滿足,便是望向這個能給予我一切美食可能的豐滿廚房吧。
這張照片是我灶火上的抽油煙機。在我看來如果說廚房是家最重要的部分,那么「火」便是廚房最重要的事物了,除了特定食譜食物,大部分時候我都非常依賴明火,我覺得只有經過火焰炙烤的料理才擁有充盈的生命。而因為尺寸測量的問題,抽油煙機與上方吊柜右側有一條不明顯卻又看得見的縫隙,所以我用一組我最愛的蠟筆小新玩偶擋住,為了平衡又搜羅了一套賤兮兮的彈跳小人。
曾經在《家的風格》這本書里看到一段話,大概意思是:「整體的裝潢只能代表屋主的審美,但一些不經意的小角落才能凸顯他特別的性格和喜好,了解一個人你可以在他家里細心瞧瞧。」我想這里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角落吧。
對了多說一句,不用聞「開放式廚房」色變,買一臺好的抽油煙機,平時養成飯后及時清理的習慣,這些小人在油煙機上擺了四年多還是嶄嶄新新呢。
然后分享一下我所在城市貴陽的麥當勞吧,這也是貴陽開業的第一家麥當勞。
貴州作為眾所周知的「貧困大省」,直到 2014 年麥當勞、星巴克才入駐開店、2017 年才通車第一條地鐵線路,它們盡管不是生活剛需,卻也代表著貴陽「城市化」的足跡,雖然現在麥當勞、星巴克已經遍布各個商圈商場、新增地鐵線路也即將通車,但麥當勞門口近百米的排隊長龍仍恍如昨日,希望這個城市越來越好。
最后聊聊貴陽的特色建筑「地下通道」。當然幾乎所有城市都有自己的地下通道,但因為城建起步晚和地理特點,貴陽的地下通道尤其多,而且通常不是橫平豎直,可能你只是想過條馬路卻要在地下奔波轉向數百步,并且還有各種商鋪、占道經營讓你模糊方向。
特別是舉市聞名的「小十字地下通道」,從小時候就有「愛情就像貴陽小十字地下通道,彎彎繞繞你永遠找不到正確的方向」這樣的感慨,是的,今年我三十三歲了,依然走不明白小十字的地下通道,經常爬到出口了發現不對又掉頭回去重來——貴陽的大部分地下通道可都沒有電梯。
以上,就是這次膠片漂流活動里我拍下的幾張照片,希望大家喜歡。
Tp:膠片的意義,在于留住生活的瞬間
我很喜歡拍膠片,但絕非厚此薄彼地反對數碼化的所謂「遺老」。對我而言,數碼相機即拍即得的便捷體驗、銳利通透的成像表現,都是我愿意將它作為主力相機的理由。在拍攝靜物、人像,甚至是工作記錄一類的嚴肅攝影時,我只會拿起我的數碼相機。
但是,當我回到生活,我卻更愿意拿起膠片相機。讓投射在視網膜上的光線,也在膠片上留一份永久的副本,仿佛自己成為了這個世界的觀察者。在早先的 里,我曾分享過我喜歡膠片的原因,而在這次「膠片漂流計劃」中,當一卷膠卷從我的手中出發,游歷各地再回到我手中,由我拍下最后的畫面時,仿佛這段經歷也被濃縮在小小的膠卷里,成就了每一格畫面的「故事感」。
說了這么多廢話,趕緊來看看我的照片吧。
我想分享的第一張照片拍攝于廣州海印大橋下,平日里,有許多老年人都會來到珠江邊活動。這天正好遇到了裝備齊全的老年樂團在此處演奏,引得不少群眾駐足圍觀,這幅畫面實在美好。最大的遺憾,是照片無法傳達他們演奏的樂曲。
第二張照片是在上橋時拍的,本來想拍樓梯的轉角,此時恰好走來了數位行人,快門便適時地被按下,捕捉到了他們上行的一幕。
第三、四張照片我想放在一起分享。這兩張照片都是在廣州海印橋上拍的風景,雖然嚴格來說不是在同一個位置所拍,但方向相反,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一面是隔著珠江眺望二沙島,背景的高樓更是顯得小島有種「鬧中取靜」的感覺;另一面則是高聳的橋塔,又是令人與現代都市產生聯感的意象。當天恰好萬里無云,天空在膠片上呈現出了非常好看的藍色。
第五張是我在自己拍攝的照片里最喜歡的一張。這本是大橋欄桿的倒影,但是經過翻轉之后,倒影仿佛在地上畫出了鋼琴鍵盤,黑白琴鍵錯落有致。
最后兩張照片是我在新家拍攝的,這張沙發的照片會讓我想起為了裝修每日往返的時光。看著空蕩蕩的房子逐漸被家具、喜歡的東西所填滿,我才對「自己的房子」有了實感。在將家中原先的床搬過來之前,這個沙發是我唯一能夠躺下休息的地方。
那段時間,我經常需要為了比如開通燃氣、接入網絡這樣的小事專門跑一趟。這個足夠舒服的電動沙發,也被我給予了「真好睡」的夸贊。
這張相機的照片其實有我一點小私心在里面,因為這是我和女友在香港淘到的 Olympus Pen EED。那時我已經眼饞 Olympus Pen 系列的設備很久,卻始終沒有找心中那臺「最佳之選」。而當我在櫥窗里把它拿出來,第一次捧在手里的時候,我想,或許這就是我在找的「它」。因此,在這次「膠片漂流計劃」中,我也希望這臺將來要陪我很久的膠片相機,也能在里面露個臉。
可能對很多人來說,膠片攝影已經是歷史冊上翻過的一頁。但我相信膠片獨特的魅力始終會吸引著一批又一批喜愛著它的人。在如今用膠片拍照或許顯得流程繁瑣、成本高,但真正阻礙我們的,只不過是按下快門時那顆「記錄生活」的決心罷了。
以上便是本次「膠片漂流計劃」的全部內容,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分享你喜歡的照片,或者和我們聊聊你與膠片的故事。
如果還有下次漂流計劃,大家會想參與嗎
https://sspai.com/post/96339/preview?t=11989b792ea765373659a8392e1c604f?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責編:Tp
本文由多位作者聯合撰寫
主作者
Tp
聯合作者
張奕源Nick
煎餅餅
Lotta
Microhoo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