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jié),一個甜蜜值爆棚的日子,成都人民都在奔向何處?在這座城市里,有一種浪漫之約,叫“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這是詩圣杜甫眼中的成都之美,啟發(fā)來源于一場夜雨,他贊美道“好雨知時節(jié),當(dāng)春乃發(fā)生”。淅瀝瀝的雨絲滋潤大地,大街小巷被繁花包裹,萬紫千紅。
詩人眼前的景象,正如這兩天的成都,一夜醒來,以春風(fēng)為信,滿城杏梅綻放,帶來一期一會的燦爛。那么,如果想尋訪這燦爛,來一場與春天的相會,又該去往哪里?
那便不得不提到這座城市的最佳賞梅地之一——成都望江樓公園,最近,以“探春風(fēng)”為邀,一場杏梅季正在這里拉開序幕。
這不,收到消息后,小都趕緊去現(xiàn)場打探了一番,鉆進粉色的花海里,只見少長咸集,老公園也生出了各式新耍法,沉浸其中,小都先為各位朋友打探了一番。
·攝影/王效
01/
一枝梅動已催春
千年浪漫燦爛綻放
來到望江樓公園,剛穿過南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道生動的梅花瀑布,這是杏梅季的打卡裝置,以竹藝為表達,花中君子梅綻放其間,吸引了不少游人駐足圍觀。
然而,成都人對梅花的喜愛,卻并非始于今天,西漢文學(xué)家揚雄在《蜀都賦》中,便曾提到這座城市“被以櫻、梅,樹以木蘭”,可見,早在2000多年前,梅已經(jīng)是成都城市綠化的一種常見樹木。
·梅花瀑布
而至唐宋,成都的梅花,更是頻繁地成為詩人們吟詠、贊美的對象。其中最膾炙人口的莫過于陸游的那首《梅花絕句》,“當(dāng)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
他的好友范成大也是位梅癡。時任成都知府的他,喜歡在合江亭賞梅,“雨入南枝玉蕊皴,合江云冷凍芳塵”便是他寫下的佳句。
后來,他還編著了世界上首部梅花專著——《梅譜》,并在其中特別提到“去成都二十里,有臥梅,偃蹇十余丈,相傳唐物也,謂之梅龍”,可見,成都的梅花,給了他不少啟發(fā)和靈感。
然而,古人賞梅、詠梅、愛梅,絕不僅因為它的顏值,更因為它獨特的精神品格。
宋代文學(xué)家王安石有詩云“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作為“花中四君子”及“歲寒三友”中的一員,梅花高潔、堅韌、謙遜、低調(diào),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漫長的沉淀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精神內(nèi)涵和品格特征。
也正是因為這種文化上的羈絆,到了今天,縱使能夠觀賞的花木種類越來越多,但對于梅花,中國人卻始終情有獨鐘,在成都這座與梅花有著不解之緣的城市,更是如此。
·攝影/王效
這不,最近望江樓公園的梅花一開,便強勢出圈,小紅書等社交平臺已紛紛被一片淡粉刷屏。
博主@李合格說:“真是羨慕成都人,隨時都住在花海里”,@晴子妹妹表示:“杏梅開滿了江邊,成都的春天這一刻具像化了”,@張張sara感嘆:“沿河的杏梅就像粉色云霞,和波光粼粼的江水相映成趣”,@大白的旅行贊美:“接下來的望江樓公園,是成都賞梅的天花板”……
02/
一公里杏梅長廊
春日限定花式打卡
那么,花開時節(jié),在望江樓公園,我們該如何賞梅才不辜負春天呢?
可以先看看古代愛梅之人的方式:
從留存的歷史資料里,我們發(fā)現(xiàn),他們賞梅時,會用到各種各樣的動詞,如“觀梅”、“探梅”、“訪梅”、“尋梅”,為了看到最好的梅景,甚至不懼路途遙遠,使用各種方式抵達目的地,比如當(dāng)年的陸游,便是騎馬在成都賞梅。
同時,梅花還以各種方式進入他們的日常生活,除了吟梅,他們還食梅、繪梅、畫梅花妝,鉆研梅藝,制作梅瓶,在梅下讀書、飲茶。
而當(dāng)我們跨越千百年,來到如今望江樓公園,最不可錯過的梅景,便是長達一公里的杏梅長廊。
其花朵呈淡粉色,既非濃烈妖嬈,也非寡淡乏味,而是一種淡淡的、清麗的紅,其中又偶有一兩株純白色,從上空俯瞰,一抹粉蜿蜒綿延,與望江樓公園的建筑相得益彰,成為春意盎然時,成都地圖上的最為絢爛一角。
·攝影/王效
步入其中,細細打探,以“梅花+”為引,又將打開全新的賞梅方式。
臨江賞梅
杏梅長廊勾勒著錦江的江岸線,進入公園后,若想快速尋找到它,不妨向著江流的方向找去,準能看見那一抹色彩。
身處花叢之中,也方便近距離賞花,只見它們有的全然綻放,花朵爭相簇擁在枝頭,吐著花蕊;也有稍顯羞澀的花兒,即使得了春風(fēng)的訊息,卻遲遲不愿開放,晶瑩剔透的露珠掛在骨朵上,別有一番可愛。
臨江漫步,視線也比先前開闊了些,滔滔江水與梅花朵朵相伴,不時一陣江風(fēng)吹來,鼻尖涌入了淡淡的香味,運氣好時,還能遇見梅花雨,盤旋之后,花瓣輕盈地落在地上,想必泥土與灰塵,也沾上了香味。
登樓觀梅
若想換一種視角,那不妨來到文物保護區(qū),穿過蜿蜒的紅色回廊,在公園里的古建筑群落間尋梅、訪梅。
或是走進五云仙館,在沉浸式數(shù)字影像里,穿越千年時光,與梅花綻放時的成都相逢;又或是登上吟詩樓,憑倚欄桿,看沿江綻放的杏梅與穿行于其中的人群。
據(jù)說當(dāng)年薛濤的碧雞坊旁就有一處吟詩樓,薛濤曾在此處與文人騷客唱和,后人為了紀念她,又在錦江畔重建此樓,登樓望梅,仿佛也能聽見那些遠去的詩詞縈繞耳畔。
當(dāng)然,在這些古建筑中,最著名的當(dāng)屬崇麗閣,佇立于江畔的它,高聳入云,是望江樓公園的一個標(biāo)志。沿著狹窄的樓梯攀登,雕欄畫棟與粉色的梅花相互呼應(yīng),在建筑的框景中,生成一幅幅動人的“梅圖”。
梅下飲茶
宋代詩人鄒浩曾有詩云“不置一杯酒,惟煎兩碗茶。須知高意別,用此對梅花”,這種“梅下飲茶”的生活是當(dāng)下望江樓公園的現(xiàn)實寫照。
梅花燦爛時,成都人將泡茶館的文化與梅花文化結(jié)合,約上三五好友,在江畔支起小桌,一邊飲著蓋碗茶,一邊賞梅景,談天說地,雅致與煙火碰撞,將生活演繹得更加生動。
·攝影/王效
·圖源/望江樓公園
精“梅”文創(chuàng)
一年一度的花開時節(jié),若想用別樣的方式定格眼前的風(fēng)景,那帶走一份梅花文創(chuàng)作為春天的手信,似乎是一種浪漫的選擇。
游走在公園的文創(chuàng)區(qū),小都發(fā)現(xiàn)了不少以梅花為靈感的小玩意兒,它們可能是一塊小小的冰箱貼,也可能是發(fā)飾、胸針。
·圖源/望江樓公園
比如這朵竹編梅花,便是小都的最愛,用竹藝勾勒梅花綻放時的姿態(tài),輕盈可愛,作為OOTD,一點都不夸張。
·圖源/望江樓公園
此外,杏梅季還為各位奶茶、咖啡愛好者準備了驚喜,喏,手捧一杯“梅林伯爵”奶茶、“梅啡色舞”咖啡,讓梅花的香氣在寒氣還未散去的初春給予你暖暖的幸福。
·圖源/望江樓公園
03/
老公園新逛法
燦爛不止于“梅”
當(dāng)然,春天來到望江樓公園,在賞梅之外,還可以鉆進公園的深處,對它來個全面解鎖。
要知道,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老公園,望江樓公園的文化起源于唐代女詩人薛濤,建園歷史可追溯到明代,早在明代中晚期,這里就是與武侯祠、杜甫草堂鼎足而立的“東門之勝”。
它不僅是全國最大的女性文人紀念地,還是曾經(jīng)的“成都市第一郊外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西蜀園林的代表。
來到這里,小都發(fā)現(xiàn),賞梅的最佳CP是觀竹。還未見梅影之時,已被層層竹林包裹。仔細一看,這些竹子在形態(tài)、長勢、顏色上還各有不同:
細小精巧的金明竹、粗壯高大的云南龍竹、通體發(fā)紫的紫竹、形若鱗片的龜甲竹……看得小都那叫一個眼花繚亂。
后來一了解,才知道,這里從上個世紀50年代就開始引種竹子,經(jīng)過70年時間,從省內(nèi)、國內(nèi)再到國際范圍的品種引種,全園共有竹品種40屬,500余種,而望江樓公園也被譽為“中國第一竹子公園”。
而它之所以遍植佳竹,得益于女詩人薛濤一生愛竹,因此,在公園中穿行,還能get到豐富多元的薛濤文化。
比如,鉆進薛濤紀念館,聆聽文物細細訴說,了解這位詩人與成都的故事;在薛濤井旁駐足感懷,追溯明蜀王府當(dāng)年在此汲水制箋的歷史;想要了解薛濤箋的詳細制作流程,不妨走進浣箋亭,感受方寸之間的詩文涌動。
·攝影/王勤
最讓小都驚喜的是,這些空間里,有部分設(shè)置了自助詩箋打印機,可以自主選擇背景花色和喜歡的詩詞,其中竟然有超美的梅花圖案哦,也算是這座寶藏公園給予的彩蛋了。
“四野云齊初釀雪,一枝梅動已催春。”
錦江畔的一抹淡粉,讓美了幾個世紀的望江樓公園再次出圈,遠近游客紛至沓來,如千百年來于春天尋訪成都梅花的文人騷客一樣,只為尋訪那一抹梅影。
這錦江畔涌動的熱鬧,不僅是花的燦爛,也是成都公園城市建設(shè)的一抹縮影及“賞花經(jīng)濟”繁榮的彰顯,而“美麗顏值”變“經(jīng)濟價值”,無疑根植于望江樓公園深厚的文化底蘊。
·攝影/王效
它不僅向這座城市獻上了花開時節(jié)的絢麗,也讓來到此處的人們深入了解了成都悠久的歷史和多元的文化魅力。
那么,你呢?是否也心動這一刻的花開浪漫?
來,望江樓公園杏梅季,邀請你一起“探春風(fēng)”,一期一會,讓那春水里的殷紅、竹影里的梅動、茶盞里的芬芳,只為你燦爛。
● ● ●
編輯丨小都
圖源丨未標(biāo)注圖源來自于合格
CONTACTS
找到小都
微信公眾號丨YOU成都視頻號丨新浪微博丨APP
YOU成都小程序丨YOU在場小程序 | YOU在場小紅書
合作添加微信號
YOUCHENGDUDU
· 歡迎把小都分享給更多的朋友哦 ·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